來源:新教育者
本文共7000字,閱讀約需10分鐘
請關注並星標“當代教育家傳媒”
永不失聯
2024年1月11日,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召開,會上再次強調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教育要幹七件事,其中就包括:以教育家精神為引領,強化高素質教師隊伍建設。
年近八十的馮恩洪便是教育家精神的代表。這位早已是教育界傳奇人物的校長, 1945年生於名門望族,師範大學畢業後當了二十年語文老師和班主任。從20世紀八九十年代起,他與另一位教育家魏書生並稱“南馮北魏”。就任上海建平中學校長期間,他大力推行教育改革,建立了“合格+特長”“分層教學”的建平模式,引起廣泛關注,這些事蹟被拍成了兩部電視劇。
2003年馮恩洪卸任,名義上退休,卻一點沒有閒下來,他去各地的學校聽課,指導課堂改革,2014年成立了“中國好課堂”。2021年再次出任西安一所新學校——西安東城二校的校長,他密切關注人工智慧的最新進展,正籌備為自己的學校引進AI虛擬教師。饒是如此,他仍嫌步子太慢了,近年他又致力於與政府聯手,推進區域性課堂改革。
從教六十年,馮恩洪個人的教育探索與改革開放以來的教育改革保持著同步。世易時移,很多曾引風氣之先的教育探索者或消失於公眾視野,或已然落後於時代,而馮恩洪一直在不斷創新求變,始終站在教育改革最前沿。
但他對所謂的傳奇不以為然,“很多人說我的人生有傳奇色彩,因為我一生站在中國教育改革最前沿,我沒犯過錯誤。”之所以能做到不犯錯誤,“其實很簡單,我做教育,教育一頭聯絡著社會發展,社會發展我左右不了。另外一頭聯絡著學生,我一生的特點是尊重學生,研究學生,相信學生,適應學生。我不是讓學生適應我,我是主動去適應學生。我在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怎麼會犯錯誤呢?”
馮 恩 洪
● 全國著名教育專家,曾先後擔任上海培光中學副校長、上海建平中學校長兼上海建平(集團)學校總校長,現任西安市東城第二學校校長。
● 全國教育專家委員會會長,全國關心下一代教育研究院副院長,中國關工委全國教育專家指導中心副主任,全國中小學德育研究會副理事長;華東師範大學、上海師範大學、上海大學客座教授。
● 曾先後六次獲教育部、上海市教科院頒發的教育科研成果獎一、二等獎,著有《探索明天的教育》《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專著。先後被評為全國模範班主任、上海市特級教師、上海市優秀教師標兵、上海市勞動模範、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全國勞動模範。中央電視臺曾將他的教育改革事蹟以23集電視連續劇形式搬上熒屏。
2023年12月底,著名教育家馮恩洪抵達都江堰,參加在都江堰市永豐小學舉辦的“都江堰好課堂研討會”,做了題為《誰改變了課堂,誰就改變了教育》的演講。78歲的他全程站著講話,超過了原定的一 個小時還意猶未盡,講了一個多小時才結束。
演講中,他用影片中的一節課展示了何為好課堂——那節課講的是語文課本上的蘇軾《記承天寺夜遊》,整節課老師的講解不超過十五分鐘。一個學生提出了問題:蘇軾自稱閒人,但他又到處為民造福, 他到底是閒還是不閒?同學們分組討論這個問題,各自闡述立場和理由進行辯論,最後總結髮言。
“傳統課堂是老師帶著真理走向學生,而這節課是老師帶著學生走向真理,兩者有著本質的區別。如果我們帶著學生走向真理,那麼這樣的課他不是改良的,那就是一場靜悄悄的革命。”馮恩洪說。
演講的最後他拿自己的年齡開起了玩笑,“主辦方出於尊重給我準備了沙發椅,我知道他們是時刻準備著,萬一不該發生的事情發生了。只要我出場,臺上都時刻準備著。我從來不讓它變成現實。我要告訴大家,我很棒,我能行。”
年近八十,馮恩洪仍然思維敏捷,精力旺盛,接受我們採訪時一連聊了兩個多鐘頭沒有停歇,聊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實踐時滔滔不絕,語氣輕柔但清晰有力,各種人名、理論和新名詞信手拈來。
1956年,馮恩洪剛從華東師範大學畢業便接手二年級當班主任,一開始並不順利。教室裡總是亂糟糟的,他不知如何下手,不知這樣的窘境何時能結束。
“一個新來乍到的老師需要面對一群已經在校一 年、對學校人情世故頗為熟悉的學生,這對新老師的考 驗是極大的,身高1.78米的我也沒能逃過這一考驗。”
這時他想到,“學生不信服我, 那我何不主動走近他們呢?”他花了一個月時間,拜訪了52位學生的家長。漸漸地,家長們開始在子女面前力挺這位新來的班主任。一個月後,馮恩洪發現學生跟他的關係轉變了,亂糟糟的教室變得井然有序。
馮恩洪認為,做班主任最重要的就是建設好一個班集體。他想透過一些活動來增進同學之間的友誼,營造良好的班集體氛圍。正好他得知班上一位羅同學最近要過生日,羅同學父母在外地工作,他從小寄養在親戚家。於是馮恩洪提議以班集體的名義給羅同學辦一場生日晚會。當大家切生日蛋糕,全班齊唱生日歌時,羅同學感動得大哭,不少同學也紛紛掉淚。
馮恩洪還給自己立了一個規矩:在講臺上我是老師,講臺外我與學生的相處便不再是以老師的身份。下課後,他和學生一起去健身房練舉重,一起去人民廣場跑步、踢足球, 還學會了理髮, 拿著理髮刀給全班男生剃頭。學生有暗戀物件了也會找他傾訴心事。
1978年,馮恩洪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1980年6月,《文匯報》以《探索者的新里程》為題,報道了馮恩洪所做的這一系列在當時堪稱大膽的教育實踐,並由此展開了為期三個月的教育思想大討論。
當時整個社會正處於改革開放熱潮中,面對經濟上改革開放對學校教育帶來的影響,連中學生能不能戴手錶、穿皮鞋、看《紅與黑》都能引發熱議。教育究竟該怎麼辦?教育界通行的說法是“老辦法不靈,新辦法不明,蠻辦法不行”。
《文匯報》發表的討論文章對他褒貶皆有,但實際情況是,褒者少而貶者多。因為這次討論,他丟掉了全國勞動模範的稱號。
“當年手錶、皮鞋、《紅與黑》的爭論解決了,並不意味著社會上爭議的結束。教育和社會發展的關係最終解決了嗎?教育是為未來的社會培養有用人才,教育如果不研究社會的發展,如果總是滯後於社會的發展,那麼教育的活力又來自哪裡呢?”
這場大討論之後,馮恩洪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聲名鵲起。他吃驚地發現,“一夜之間,我被推到了教育改革的最前沿, 推到了教育改革的腹地。”1985年, 他受邀在教育部召開的香山工作會議上發言,獲得了強烈反響。出席這次會議的基層教師代表只有兩位,另一位是魏書生。此後他們被並稱為“南馮北魏”。這次發言改變了馮恩洪的命運,他很快被任命為上海建平中學的校長。
▲和王光美合影留念
這是馮恩洪人生中最大的一次轉折。
在毫無心理準備的情況下,他從一名普通班主任變成上海一所重點高中的校長。當組織部領導找他談話宣佈這項任命時,馮恩洪的第一反應是:“當副的行不行?”
就任建平中學校長後不久,本來不會喝酒的馮恩洪開始喝起了白酒,因為身為校長不得不面對各方挑戰:“一箇中年女教師過來敬酒,你能破例喝下去的話,後半輩子老孃甩開膀子跟你幹。她是婦女們的頭頭,你叫我怎麼辦?我只好試著幹了一杯。又一個老教師過來,看得起乾一杯。校長能看不起誰啊?”
“我年輕的時候比現在漂亮多了,喝酒三個月之後, 我的腰圍從兩尺二變成兩尺四”,馮恩洪風趣地感慨, 一邊指了指自己的酒糟鼻——這也是工傷。
當年的建平中學在市重點當中排名倒數第三。在他之前,四年裡換了五任校長,最短的一任,僅在職兩個禮拜。接手時,學校賬戶上僅有一毛三分錢。
九月開學第一天,學校公告欄前分外擁擠,眾多師生正圍觀一張《致新校長的公開信》:“希望新來的校長是個富有感情的人,而不是一架簡單的訓話機器;希望新來的校長給我們帶來實際的好處,而不是開一連串的空頭支票……”這顯然是給新校長的下馬威,馮恩洪沒有被嚇住,反而讀出了一個積極的暗示:同學們渴望變革,渴望得到尊重。
馮恩洪琢磨,學生們二十年後再相會,念念不忘的絕不是老師講的某節課,而是那些活潑精彩的校園活動。
因此他選擇從校園文化建設入手,上任的“第一把火”是推出建平校園藝術節,到第三年發展為通宵文藝聯歡會,這項一年一度的傳統活動持續至今。通宵聯歡會的活動流程如下:晚八點開始師生聯歡,十二點迎接新年鐘聲,半小時後美食街等活動開始營業,凌晨兩點有歌手決賽和愛心義賣,接著是篝火舞會,凌晨四點放電影大片,凌晨六點藝術節落幕。
儘管通宵熬夜對人到中年的馮恩洪來說是個煎熬, 但看到孩子們玩得很高興,盡情享受藝術節帶來的樂趣,便覺得這些辛苦都是值得的。
▲深受學生喜愛的好校長馮恩洪
馮恩洪很清楚傳統教育的癥結所在。由於長期以書本為中心,中國基礎教育的普遍問題是“胸中有書, 目中無人”,只研究書,不研究人。
“所有學校都說學生是學校的主人,那麼主人在學校裡有選擇的權利嗎?如果主人只能服從,不能選擇,他就不是真正的主人。中國的教育只有補短教育, 沒有揚長教育。”
對此他的態度是:充分尊重學生的差異,充分尊重學生的情感,充分釋放學生的潛能,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緊接著,馮恩洪熱情滿滿地在建平推行教育改革。
當年各個學校的興趣小組都是為了應付競賽而設, 比如為了參加物理競賽,學校把各個班級的物理特長生集中起來,成立競賽輔導小組,但競賽舉行之日便是興趣小組解散之日。馮恩洪認為,真正的興趣小組要擺脫只為競賽服務的角色,應該是滿足有差異的學生的,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差異化。
他提出,興趣小組要系列化、正常化,像必修課 一樣有章可循。1986年起,建平中學成立了48個興趣小組,開設了96門校本課程,發展到後來的76個學生社團和124門校本課程。校本課程相當於選修課,學生可以 自由選擇,比如技能類有計算機多媒體技術應用、攝影、修車、縫紉等課程,文化類有影視欣賞、圍棋、書法、繪畫等課程。
興趣小組和校本課程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特長,頂尖人才大量湧現。九十年代末,學生張耀坤在建平發起了電腦組裝社團,後來到德國學習醫用機器人研發,成為這個領域的傑出人物,近年回國成立上海達芬奇醫用機器人研發中心。
另一名學生張健是數學奇才,初三時就獲得了全國高中數學競賽一等獎。到了高中,他已經提前學完了高中和大一的數學課程。“建平的數學老師沒人教得了張健,我們決定把張健交給最好的老師”,學校專門為他請了兩位老師,一位是復旦大學的蘇武昌教授,另一位是華東師大的熊斌博士。
“張健高中三年數學課一節也沒上過,每到數學課,他到學校資料室自己閱讀,完成導師交給他的任務。這樣三年下來,他在34屆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上以滿分摘得金牌。”張健後來學了數學專業,畢業後在英特爾公司擔任研發部總監,之後辭職建立了做期貨的高階平臺。
“所以這就是個性化教學,定製式培養,這就是因材施教,是人類教育的最高境界。一個學校如果只有國家課程,沒有校本課程,那無非是正步走,正步走的教育,是出不了卓越人才的。引導學生揚長的方向,永遠 比號召學生補短,更能釋放學生的潛能。”
1989年,馮恩洪把充分尊重學生差異的教改推進到學生必修的國家課程,英語、數學等學科實行“分層教學”,同一個教材,按學生的程度分為A、B、C三種 進度進行教學。A進度是六七十分、可能還會不及格的學生;B進度是中等水平的大多數學生;C進度是尖子生,能學多少是多少,沒有限度。
學生根據能力和興趣自己選擇上哪個班,“學生自主選擇,家長參與選擇,教師指導選擇”。一個學生可 以在A班(合格)學數學,在B班(良好)學外語,在C 班(特長)學物理,因此形成了走班制。
“教育界有個特點,正確的廢話特別多,比如面向多數、兼顧兩頭。哪個老師一節課能面向多數、兼顧兩頭,最後多數保住了,兩頭呢,好的沒吃飽,差的消化不了,我要問公平在哪裡?那是形式公平。但是我們的分層教學讓每個學生每節課都聽懂85%,這是終點公平, 是高階公平。”
由此,建平中學在課程的校本化、國際化、系列化 等方面均有突破,最終形成了“合格+特長”“規範+選擇”,以及“分層教學”的“建平模式”。
馮恩洪在建平中學的這些改革實踐大獲成功,學生考取重點大學的比例大幅提升,1985年至2000年,建平學生在國際國內各類競賽中獲獎近6000人次。此外,建平中學還兼併了幾所學校,發展為建平教育集團。
2003年,央視播出了以馮恩洪為原型、以建平中學 為背景的23集電視連續劇《這裡盛產金蘋果》,由知名演員王志飛飾演男主角蒲校長。這部劇讓馮恩洪進一步名滿天下。
當我們採訪時提起這部劇,馮恩洪卻沒好氣:“劇裡說我愛人跟我離婚,沒有這回事。就為了增加一點挫折和戲劇性。本人的傳奇特點,就是沒有經歷大的挫折,改編也沒有經過我的同意。我愛人氣得三天不燒晚飯。”
▲馮恩洪在建平中學當校長時期留影
也正是在2003年,馮恩洪辭去了建平中學校長兼建平教育集團總校長的工作。“坦白地說,我在建平是留有一點遺憾的,這條路沒有全部走完。我找到了合適的內容,但我沒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法。同樣的內容,從農耕時代、工業時代到網際網路時代是否仍採取一樣的教學方法?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但對於採取怎樣的‘不一樣’,我當時是有點模糊的。”
離開建平後,馮恩洪依然難以割捨對教育的熱愛。一節好課是什麼樣,應該怎麼上?帶著心中的這個困惑, 他走訪了大江南北的一間間教室,投入到了對課堂文化的進一步追求中。
“課堂是中國教育的細胞,教育的問題就是課堂的問題。”到目前為止,馮恩洪到全國各地聽了6000多堂課。他發現,高手在民間。
邯鄲一位名叫牛衛國的語文老師在教《送東陽馬生序》的最後環節,讓同學們六人一組對這篇課文進行創意改寫,有的改成三字經,有的改成七言律詩,有的改成兩句長聯,還有的改成了流行歌曲,令他大開眼界。
山東省一所農村中學讓馮恩洪見證了某種“神話”,老師每節課只許講10分鐘,學生活動參與教學為35分鐘。那些學生都是農家子弟,卻有著出色的表達能力。校長表示:農村中學沒有合格師資,沒有哪節課老師是不講錯的,有一次他批改作業時發現,數學老師講錯了,但有5個學生做對了。於是校長叫做對的學生教數學,那個學生不會用數學語言來講數學,用的是山寨版的語言,但奇蹟出現了,聽不懂的學生聽懂了。
馮恩洪還聽過很多這樣的好課,他對“一節課要怎麼上”逐漸有了比較清晰的答案。聚焦課堂文化,幫助更多老師“上好課”成為他迫切的願望。
“國際教育已經更新了賽場,能力比知識重要。積累知識不是目的,解決實際問題才是目的。我們還在知識積累的跑道上拼命,而國際上已經由知識積累遷移到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了。”
2014年春天,馮恩洪與國務院教育政策諮詢委員會秘書長周滿生、教育名家劉堂江一起在長安街散步的時候提出:浙江衛視有中國好聲音,我們要不要推出中國好課堂?幾個人一拍即合。一個月內共有66位特級教師加盟,大家聯合起草了《中國好課堂宣言》,其中有這樣的句子:
“大國教育呼喚的‘好課堂’是以學生髮展為本、釋放學生潛能的課堂,是融合先進數字技術的課堂,是建設學習共同體的課堂——這樣的課堂將徹底改變我們傳統的教育價值觀。”
他們發現,中國的青少年跟國際同齡人相比,有如下弱點:合作能力差,思維不夠活躍,不善表達,人際交往能力不強。這些弱點跟我們的傳統教育價值取向也許存在一定關聯。
針對中國青少年的這些弱點,“中國好課堂”團隊試圖找到一個支點,把整個教育撬起來。與傳統課堂相比,“好課堂”強調培養學生髮現問題的能力、合作 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注重合適的、差異化的教學,創造出活躍的課堂氛圍,釋放學生的潛能。“好課堂”採用了“15+30”的模式,即老師講解不超過15分鐘,學生自由討論、表達的時間不少於30分鐘。
馮恩洪舉例說,他在海南聽過一節講《司馬光砸缸》的語文課, 一個小女孩提問:小朋友掉進缸裡了,其他小朋友都慌了,司馬光也是小朋友,他為什麼沒慌?“圍繞這篇文章,沒有比這個問題更有價值的問題了,老師要帶領學生走出教材,研究司馬光,才能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
“好課堂”還引入了跨學科思維,“比如說解決一條河的汙染,涉及的知識有地理、有經濟、有生物、有化學,有流體力學,有高等數學,這是跨學科研究的結果。如果說1989年我們推出校本課程,還是基於分學科, 現在我們是基於任務完成的,相當於專案制學習。”
正如馮恩洪前面所說,傳統課堂是老師帶著真理走向學生,而“好課堂”是老師帶著學生走向真理,這是一場靜悄悄的革命。
▲聽課是瞭解學生學情的最好方式,馮恩洪經常去聽課,瞭解老師和學生的狀態。
為了推行“好課堂”,馮恩洪常年在外奔走,但中國這麼大、學校這麼多,他有時也難免感到力不從心。
有一次, 一位上將專門從北京飛到上海來見馮恩洪,二人深談了四個小時。“上將說,你做的全部是興國的夢,合適的教育才能興國,你有哪些困難?我說,我一生追求優質教育進入尋常百姓家, 我總覺得太慢了,太累了。”
“他說我的推進方法不對,全國約53萬所中小學,一個學校一個學校的推,要推到哪年哪月?教育家要和政府攜手,推動區域教育現代化。
在上將的牽線之下,馮恩洪團隊已與山西省榆社縣簽約,即將在全縣範圍內推行“好課堂”。正在商談的還有河南長垣市。可以想見,區域推進如順利進行,將大為提升“好課堂”的推進效率。
除此之外,馮恩洪還擔任校長一職。2021年,76歲的馮恩洪出人意料地出任西安東城二校校長,是法人校長,而非名譽校長。
“2014年我到過西安灞橋區六次,幫助他們的五所高中發展。他們這次要實現教育家辦學,徵求我意見,我哪知道這是一個‘坑’。因為我想校長不可能是我, 因為公辦校長60歲退休,民辦校長70歲不在位,2021年我都76歲,結果到最後區長‘圖窮匕見’,說‘東城二校校長非馮校長莫屬”。”
“我告訴他政策上不可能,他的法律顧問站起來說,教育家辦學是不受年齡限制的。”馮恩洪最終接受了使命,簽下了為期12年的工作合同。在這所新學校,他繼續全方位嘗試著新的探索。
我們多次驚歎於他超人般的工作激情,他卻淡然表示:“我做教育我很快樂,我不是無奈,不是痛苦, 不是低水平的重複。我一天也沒出現過職業倦怠。”
“我的自然年齡是78歲,我的心理年齡是70後。一個真正的教育工作者永遠有一顆年輕的心。”
傳奇仍在繼續。
▲與教育發展中心合作,掛牌“響水縣馮恩洪高階中學”,成為全國第一家掛牌“馮恩洪高階中學”的學校。
(原文首發於公眾號“新教育者”,有刪節)
並轉發給更多人看哦~
因為微信公眾號改革了推送機制
如果不常點開則會晚收到我們的推送
我們想產出更有價值的文章
請關注並星標“當代教育家傳媒”
不再失聯
點選下方檢視往期精彩好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