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編自〔英〕約翰·斯道雷:《文化理論與大眾文化導論(第九版)》,常江、田浩譯)
在第五章中,我們對墨維關於“女性窺探者”的重要論斷進行了討論。墨維關於“女性窺視者”的重要文章雖然只有不足13頁的篇幅,其通篇分析卻極具力道、令人難忘,並對後世的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但我們同時也須指出,儘管該文對“問題”進行了深入細緻的分析,卻並未提出令人信服的“解決方案”。墨維認為,取代大眾電影的應當是一種先鋒性質的電影,此類電影“帶有激進的政治色彩和美學意蘊,並對主流電影的基本假設構成挑戰”。而包括洛琳·加曼和瑪格麗特·馬什門特在內的女性主義理論家則質疑墨維觀點的“普遍性”,反問“凝視總是男性的嗎?”以及這種凝視“是否僅僅是‘宰制性’的?”畢竟,觀看的方式多種多樣,其中自然也應包括女性的凝視。二人堅持認為:
僅僅將大眾文化視為資本主義和父權制社會的輔助系統是不夠的。大眾文化並非只是向愚蠢的群氓兜售“虛假意識”的工具,它同時還是對意義展開爭奪和對宰制性意識形態進行破壞的場所。
鑑於此,她們主張採取一種干預性的文化政治理念: “我們決不能以‘事不關己’的姿態拒斥大眾文化。”
社會中的絕大多數人是從大眾文化中獲得資訊和娛樂的。無論男人還是女人,都在大眾文化中獲悉關於自身文化的宰制性定義。因此,為使女性主義的意義成為我們所攫取的快感的一部分,就必須想方設法對大眾文化形式加以干預。故而,弄清楚這種干預的優劣得失就顯得至關重要。
克莉絲汀·格萊德希爾發表過類似的觀點。她認為女性主義文化研究“應當將廣受鄙夷的大眾文化形式與具體的文化消費環境相結合,並將其受眾視為由社會歷史建構的產物”。她聲稱:“只有如此,對女性電影和肥皂劇的女性主義分析才能跳出電影精神分析的窠臼,不再僅僅將注意力集中於男性的窺視,超越女性被征服、被孤立、被凌虐的身份立場。”
傑姬·斯戴西在《凝視明星:好萊塢與女性窺視》一文中指出,大多數關於女性受眾的精神分析著作所宣揚的“文字決定論”並不具有普遍性。她將分析的重點集中於“電影院裡的受眾”而非“被文字建構的觀眾”,此舉使得分析的視角從電影研究傳統 (墨維所據之立場) 轉換至文化研究的理論關注。
斯戴西對一組年齡多為60歲以上的工人階級白人婦女進行了接受分析,這些人在20世紀40年代和50年代都是狂熱的電影迷。在通訊和問卷調查的基礎上,斯戴西將她們對電影的反應區分為三種話語型別,分別是逃避現實、身份認同和消費主義。
逃避現實是人們在解釋女性觀看電影的原因時最常使用的理由。斯戴西竭力擯棄“逃避現實”這一表述的貶義內涵,轉而援引理查德·戴爾關於大眾娛樂烏托邦性質的精彩論述,揭示出20世紀40年代和50年代好萊塢電影得以為英國女性建構烏托邦的巨大潛能。戴爾透過一系列二元對立結構來展現受眾所經歷的社會問題與大眾娛樂對這些問題的文字式解決方案之間的關係。
對戴爾來說,娛樂的烏托邦色彩是文字的特有屬性。斯戴西拓展了這一論斷,將人們體驗娛樂的社會情境也放入討論的範疇。相關的通訊內容和問卷調查顯示,工人階級女性從電影中獲取的絕不僅僅是視覺愉悅和聽覺快感,她們同時還體驗到一種“共映”的儀式,分享著一個專屬於電影觀眾的“想象的共同體”,並享受影院建築的美妙與奢華。這可不是“沉醉於好萊塢的魔力”這樣簡單。誠如斯戴西所言:
影院的物理空間成了影院之外的日常生活和即將上映的好萊塢電影的夢幻世界之間的過渡領域。從設計風格到裝潢程度,都竭力使女性觀眾更加輕而易舉地逃避現實。由是,影院仿若夢的宮殿,不但時刻上演著來自好萊塢的幻景,更以其獨特的設計裝潢營造出女性化的、似夢似真的氛圍,為好萊塢電影的文化消費提供了沃土。
逃避現實始終是一個歷史性的雙向過程。在斯戴西看來,女性並非僅僅從現實生活逃避至上映著好萊塢幻景的奢華影院中,更是將自己從戰時與戰後英國的艱難時日中解放出來。由是,好萊塢的幻景融合了影院的奢華,在戰爭所致的物資短缺和巨大犧牲這一社會情境中為人們所經歷與體驗,最終導致了“逃避現實的多重含義” 。
身份認同是斯戴西做出的第二類分析。她深諳精神分析學說將電影文字視為女性觀眾深受父權制利益壓迫的產物,並在此基礎上提出“身份認同”是女性觀眾同氣連枝、攜手對抗壓迫的利器。不過,斯戴西將分析的物件從電影文字中的女性形象轉移至影院中的女性觀眾身上,進而聲稱身份認同機制常有多種迥異的運作方式。從受訪者的反饋中可以看出,女性觀眾往往持續不斷地將電影明星視為權力的象徵,這些電影明星胸有成竹、自信滿滿;觀看他們的表演彷彿為日常生活注入了新鮮的活力。
斯戴西的第三類分析是消費主義。她再一次反對將消費視為糾纏於某種關係之中且總能成功實現宰制、剝削和操控的片面論點,進而提出:“消費是諸種意義彼此協商的場所,既包含了奴役與剝削,又預示著爭奪與抵抗。” 她聲稱,電影研究的絕大多數理論都是生產導向的,僅將批判的視線投射至“電影工業如何將觀眾生產為同時消費著電影文字和其他相關工業的相關產品的消費者”,這種分析方式無法從理論上 (遑論從細節上) 剖明受眾如何使用自己消費的商品,並從中獲取意義。
斯戴西還指出,從那些受訪者的言談表述中,不難察覺在受眾及其所消費的商品之間存在著矛盾衝突,其激烈程度遠遠超過預想。比如,她曾在書中強調“美國女性的觀念顯然與英國女性所受之種種約束相牴觸,進而為英國女性提供了某種抵抗的策略”。從受訪者的來信和調查問卷中可以看出許多女性觀眾認為好萊塢明星代表著一種標新立異的女性氣質,帶有令人興奮的反抗精神。於是,英國女性便透過消費這些明星及相關商品的方式,與保守的英國女性觀念相抗衡,大大拓寬了“英國女性氣質”的疆域。
當然,斯戴西既未言稱英國女性可以毫無拘束地透過消費建構新的女性身份,亦未否認女性電影的消費模式可能吸引父權制社會凝視的目光。其論述的關鍵概念是剩餘。由消費好萊塢明星及相關商品而產生的自我形象的轉化可以生產出足夠多的身份和實踐,在滿足了父權文化的需求後,仍會有剩餘。
斯戴西主張:儘管20世紀50年代中後期英國女性觀眾對電影的消費導致其自身被生產為慾望的物件,卻也為深陷於社會所預期的主婦身份與母性角色的英國婦女開闢了遁逃的路徑。由此,女性透過消費的方式與20世紀50年代英國主流社會所期許的“為婚姻和子女而自我犧牲”的精神展開抗爭,並於此過程中堅守著自我。
斯戴西的觀點譴責了大多數電影精神分析的普遍主義論調。經由細緻的受眾研究,“女性的觀影行為理應被視作與好萊塢電影宰制性意義進行的協商,而非僅僅被動地受制於後者的過程”。由此視角出發,一度牢不可破、天衣無縫的好萊塢父權力量開始動搖,其意識形態上的成功亦絕非天經地義。
《文化理論與大眾文化導論(第九版)》
內容簡介
本書是國際知名文化研究學者約翰·斯道雷所著之經典著作,在西方學界產生的影響經久不衰,是公認的媒介與文化研究領域的綜述性著作之一。
本書對文化研究這一學科的歷史、傳統及當下的發展狀況進行了深入、細緻的分析,廣涉文化主義、結構主義、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等諸多社會科學思潮,梳理了國際學界對這一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是文化研究、媒介研究、大眾傳播學、文藝批評以及新聞學等領域的學者與研究生閱讀、參考的重要文獻。
作者簡介
約翰·斯道雷 ,英國桑德蘭大學媒介與文化研究中心負責人,媒介與文化研究領域知名學者。主要研究領域為文化理論與文化史、電影與文化記憶、消費與日常生活等。斯道雷教授多次訪問中國,他的作品對中國文化研究的學科建設有較大影響。
譯者簡介
常江 ,深圳大學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深圳大學全球傳播研究院執行院長,深圳大學媒體融合與國際傳播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為媒介文化研究、數字新聞學、視聽傳播等,已出版多部專著和譯著。
田浩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青年副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數字媒體文化、影視文化、數字新聞學、國際傳播等。
左右滑動檢視目錄
《文化理論與大眾文化導論(第九版)》
〔英〕約翰·斯道雷 著
常江 田浩 譯
ISBN 9787301310779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24年4月
編輯:Sher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