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昨天,美國史上最燒錢,也最劍拔弩張的一場選舉,終於落幕。在政壇新秀萬斯、以及馬斯克等矽谷精英的支援下,特朗普“大殺四方”,重回白宮。他大力推行的反移民政策、美國優先原則、以及在中國問題上的強硬態度,會讓留學生和華人學者重回噩夢嗎?
文丨周瀅瀅 編丨Luna
特朗普終於圓了他的夢想,時隔四年後,重返白宮。
這一次,他甚至不是險勝,而是贏麻了:率先拿下270張選舉人票不說,還贏得了共和黨對參議院的控制權。
圖源:美聯社
在這之前,他還吸引了以馬斯克為代表的矽谷科技精英,紛紛倒向共和黨,也吸引了很多過去作為民主黨鐵桿支持者的亞裔選民。
當然,他也註定會成為美國總統競選史上少有的,如此富有爭議的總統。他所提出的競選口號,“讓美國再次偉大”(MAGA),已經成了席捲全美的一種狂熱精神符號。
另一方面,他的很多反常識、充滿種族歧視的言論,以及雄心勃勃、極端傾向的施政計劃,又好像一顆不定時炸彈,隨時要將美國乃至全世界置於漩渦和風險之中。
《經濟學人》雜誌就曾在大選期間發文表示,“今時今日風險之巨,已非昔日可以,美國體制得以制衡總統的力量被大幅選弱,那些‘低估特朗普進白宮風險的選民,是在自欺欺人。”
無論如何,大選結果已經塵埃落定,美國各方陣營和不同階層的撕裂,政治氛圍趨向保守,幾乎已成定局。
特朗普重回白宮背後的“尖刀力量”
這次美國大選中,特朗普身邊兩個最為矚目的助陣選手,莫過於耶魯法學院畢業、年富力強的副總統萬斯,還有孤注一擲、全情投入的馬斯克。
作為美國底層白人的代表,副總統萬斯,一直被認為是MAGA精神的繼承者與創新者。
副總統萬斯
圖源:美聯社
那本家喻戶曉的暢銷書《鄉下人的悲歌》裡,萬斯描述了自己在美國工業衰落的“鐵鏽帶”俄亥俄州艱難的成長背景,以及和祖母相依為命的童年。
而身邊一起長大的同齡人,也都深陷於輟學、失業、吸毒、貧窮的深淵,他將這歸結於美國本土的製造業被轉移,就業機會被剝奪。
因此,他在很多演講中曾堅定地表示,要為全美辛勤工作的勞動民眾發聲,“我們要為工人而戰:我們不會依賴外來勞動力,要為美國公民爭取利益。”
出身貧寒底層孩子逆襲的經歷,加上他卓越的辯論口才,以及法學院高材生的學識底蘊,在美國廣大的勞工階層中間產生了強烈的共鳴,《鄉下人的悲歌》這本書也成了“幫助人們理解特朗普為何獲勝”的最佳書籍之一。
1個月前的副總統辯論
圖源:CBS News
馬斯克就更不用說了。
這位科技狂人在特朗普被槍襲後的一個小時,就決定要站隊他,而且是不惜賭上身家性命般的全情投入。他不僅親自上臺助陣,還一擲千金,在選舉期間為要搖擺州選民隨機發放100萬美元來拉票。
他曾透露,自己之前很少參與政治,這次卻積極參與,原因是民主黨為了來擴大選票,正在往搖擺州引入大量非法移民。這一結果會導致美國失去兩黨制,變成民主黨一家獨大的局面。
當然,除了非法移民問題,還有一個馬斯克非常看重的點,那就是聯邦政府的監管問題。有分析認為,拜登政府對馬斯克旗下的科技、航天、人工智慧產業的監管非常嚴格,且徵稅很重,阻礙了馬斯克的夢想實現。
埃隆·馬斯克
圖源:美聯社
不得不說,馬斯克的鈔能力和科技光環,還是非常厲害的,也影響了很多崇拜他的選民。
當然,萬斯和馬斯克還只是活躍在“臺前”的人,其背後還有一位低調且至關重要的大佬,那就是著名的矽谷投資怪才、PayPal創始人彼得·蒂爾。
彼得·蒂爾
圖源:Vox
早在2016年美國大選,彼得·蒂爾就把票投給了充滿爭議的特朗普,相當於站到了全矽谷的對立面,從那次“投資”的結果上來看,彼得·蒂爾無疑是成功者。
時間來到2024年美國大選,彼得·蒂爾依舊押寶特朗普。
作為美國新一代科技富豪,在1998年創辦PayPal後,彼得·蒂爾的身邊就逐漸匯聚起了馬斯克、大衛薩克斯等一眾精英,他們陸續成立了包括YouTube、領英、特斯拉、SpaceX在內的十數家出色的公司,在商業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為矽谷著名的paypal黑幫。
而彼得·蒂爾正是PayPal黑幫的教父級人物。憑藉巨大的名人影響力和強大的資金,PayPal黑幫為特朗普的競選活動提供了有力支援,在籌集資金、造勢宣傳和選民動員等多方面都是強勢力量。
重要的是,他和馬斯克一樣,都是忠實的“科技信徒”,激進地相信科技可以改變人類社會。
相比民主黨的強監管和增稅政策,特朗普和萬斯,顯然更能幫助他們圓夢。
特朗普在任期間,就推動了《減稅與就業法案》的實施,將企業所得稅率從35%削減至21%,大大減輕了企業和個人的稅負。
特朗普對科技領域的監管也更為寬鬆。有分析認為,特朗普再度執政,可能會力促《減稅與就業法案》成為永久政策,這將進一步減輕矽谷企業的稅負,提高商業盈利。
而萬斯也一直在倡導放鬆對人工智慧的監管,並公開表達對人工智慧開源的支援。據《紐約郵報》報道,他與科技行業內一些實力雄厚的支持者保持著緊密聯絡,其中不少人資助了小型的人工智慧初創企業。這種對科技創新的積極態度,也進一步增強了矽谷對特朗普的好感。
就這樣,政壇新星萬斯,科技狂人馬斯克,以及彼得·蒂爾這樣的矽谷精英,成了特朗普背後的“尖刀力量”,奇蹟般地助力特朗普重回白宮。
新特朗普時代,
會和過去有什麼不同?
特朗普的再次獲勝,也標誌著“美國優先”政策將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比如,特朗普計劃將關注基礎設施、製造業和能源等關鍵領域,加速美國經濟的增長和就業市場的復甦。
01
經濟動向
有觀點認為,特朗普上臺後,可能對中國全面脫鉤斷鏈。不管是限制中國產品進入美國,還是關稅坐地起價,抑或是限制向中國出口關鍵科技產品,制裁中國企業、行業,都是為了將中國拒之門外。
特朗普在競選時,就提出過相關議程,包括禁止中國到美國投資。很明顯,這是把中國作為地緣政治和安全敵人。可以預見的是,他上臺後很可能會在貿易戰、經濟戰、金融戰、科技戰,多個領域和中國全面開打。
此外,世界銀行剛在最新一期《大宗商品市場展望》中預測,由於石油供應嚴重過剩,2025年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將跌至五年來最低點。發達國家的消費者可能會受益於能源和食品成本的降低,而發展中國家將繼續面臨糧食價格高企和糧食不安全問題。
特別是特朗普在競選時曾表示,在拜登政府的領導下,美國汽車行業正在遭受重創,汽車製造業外流,他承諾將迅速恢復美國本土汽車製造業。
若如他所承諾的,上任後結束美國對烏克蘭的援助,那麼戰爭結束,歐洲地區能源成本將有望下降,疊加歐洲本來對中國電動汽車的反補貼關稅,將更不利於中國電動汽車在歐洲市場的推廣和接受。
外灘教育的特約作者、在美華裔律師徐怡還提到,普通民眾很關心下屆政府在經濟上的動向:
一個是美聯儲利率。前幾年利率太高,影響了很多商業和就業機會,但話說回來,也不是單純降利率就能解決問題,因為這可能帶來通脹,物價上漲對美國家庭是進一步的負擔。
對中國的關稅也面臨同樣的問題。特朗普上次在任,就提高了對中國的關稅,來保護美國本土產業。但這也意味著中國很多低價產品進不去美國,美國普通家庭的生活成本是提高了的。
特朗普將怎麼平衡各種經濟政策,還要看具體的方案。但反映在國內,可以預見的是,部分中產階層家庭的收入、出國留學的成本等都有可能受到明顯影響。
02
留學與移民政策
未來四年,再次到來的特朗普時代,是否會延續過去的極端保守主義和“教育封閉”政策?
回想特朗普第一屆當選的那幾年,對於留學生和海外華人而言,簡直是至暗時刻。
作為一名堅定的“反移民”黨,在他擔任美國總統期間,就釋出了400多項行政令調整美國移民政策,槍口對準整個美國移民體系,無證移民、合法移民都遭到無差別攻擊。
比如,終止DACA計劃,讓未成年無證移民失去暫緩遞解和工作許可機會,並透過限制親屬移民、收緊經濟擔保要求,來減少綠卡申請人數。
最讓留學生頭疼的,莫過於簽署的10043號總統令,禁止為部分敏感專業中國學生頒發F/J籤,據統計每年將阻止大約五分之一的中國研究生進入STEM專業學習,被稱為“留學生災難性政策”;
他還在首個任期推出了針對H1B簽證的“史上最嚴新規”,縮小H1B申請中對“專業的職業”的認定範圍,將H1-B簽證規則向“按工資優先”的方向改革,直接剝奪了大批中國留學生和專業人士的留在美國就業的機會。
路透社當時的報道
如今,特朗普再次上臺,這些嚴苛的政策是否會捲土重來?成了很多留學生家庭關心的重點。
在美華裔律師徐怡認為,特朗普應該不會拒絕投資移民,但這並不意味著,對中國投資人一定會有更多利好。
未來,新特朗普時代的移民政策可能會進一步收緊,但是,對於美國國內所需要的科技人才,則會給予一定程度上的開放。
畢竟,現在美國本土太缺STEM畢業生了。
美國國家科學院、工程院和醫學院(NASEM)最近的一份報告中強調,美國大學預計需要花費一代人的時間,才能培養出足夠的本土STEM畢業生以滿足需求。美國勞工局的一項統計也顯示,未來十年間,美國將有幾十萬STEM崗位的工作缺口。
其實,在特朗普在首個任期,就開始對職業移民進行“打分制”,優先考慮“已經在美國接受教育、接受過STEM領域培訓、收入豐厚、英語流利且年輕的申請人”,以此滿足美國國內對高科技人才的需求。
今年6月,特朗在一次訪談中,聊到“如何防止人才外流”這一問題時,曾一反常態地表示,“如果從美國大學畢業應當自動獲得綠卡”,引起輿論譁然。
後來他的競選團隊趕緊澄清,“是指能透過嚴格的篩查,最有能力、對美國貢獻最大的人”。
特朗普的這一“反常言論”,普遍被外界認為,是想要拉攏重視人才問題的矽谷精英。
如今,重回白宮的特朗普,勢必要進一步考慮矽谷大佬們對招攬全球頂尖人才的訴求。
特朗普曾揚言要“一律發放綠卡”
有分析認為,拜登時期推出的一系列改善留學生環境的措施,很有可能會被部分保留,
比如,STEM領域的博士畢業生在獲得綠卡時,不再受配額限制;
簽署首份人工智慧行政命令,吸引大量人工智慧領域的人才留美髮展…
而現有的H-1B抽籤制度,是否會轉向特朗普試圖推行的H-1B方案,即取消抽籤制,大幅提高申請門檻,對工作崗位、學歷要求、薪資待遇都設定嚴格限制?猶未可知。
不過,這份人才需求帶來的利好,是否真的能落到中國學生頭上,恐怕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中美合作交流的大門,
恐怕要關得更緊了
特朗普的“王者歸來”,對於中美關係堪稱雪上加霜,尤其是兩國之間的學術合作與交流,恐怕要面臨寒冬。
今年9月,與麻省理工、加州理工並稱“美國三大理工學院”的佐治亞理工(Georgia Tech),突然宣佈將終止與天津大學的合作關係,並且退出與天津大學在中國的合作專案——佐治亞理工深圳學院(GTSI)。
圖源:佐治亞理工大學官網
佐治亞理工事件並非個例。在中美關係日益緊張的大背景下,同樣面臨壓力的,還有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與清華大學合作的伯克利深圳學院、四川大學與匹茲堡大學的合作專案等。
很多中外合辦教育的未來都蒙上了一層陰影。
康奈爾大學的現任副教務長,最近也在西湖大學舉辦的高等教育論壇上表示,受地緣政治關係影響,一些國際學術交流和科研合作正在受到阻礙,大學裡的國際合作專案已經很難爭取到相關經費支援。
如今特朗普重返白宮,中美學術合作與交流的全面遇冷,幾乎不可避免。
更令人心驚的是,今年9月,美國眾議院還批准了一項法案,旨在恢復特朗普執政時期極具爭議的“中國行動計劃”,正是這項計劃,導致這幾年華裔科學家在美國的生存環境急劇惡化。
知名華人學者方達表示,“中國行動計劃”最惡劣的後果,是其在美國社會營造了一種“寒蟬效應”。他表示,過去幾年,包括幾名他認識的學者在內,已經有好幾千名華人科學家離開了美國。
去年一份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的調查也顯示,在“中國行動計劃”展開了數年調查之後,
有超過三分之一的美國華裔科學家“覺得自己不受歡迎”,
近四分之三(72%)的人“覺得自己作為學術研究人員不安全”,
約70%的人“對美國政府調查華裔研究人員擔驚受怕(fearful)”,可謂“寒蟬效應仍在”。
上個月,亞裔美國學者論壇(AASF)與 超過165 名斯坦福大學教職員工,一起反對恢復“中國行動計劃”
這樣的“寒蟬效應”,也在美國高校和赴美留學生群體中,逐漸體現。
雖然過去近20年裡,中國留學生一直是美國的國際學生中佔比最大的群體,但根據美國國務院的統計,過去三年來,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人數已經連續下降,總體人數減少了約8.3萬,降幅約為22%。
曾長期從事STEM教育的美國杜克大學亞太研究所客座教授丹尼斯·西蒙(Denis Simon)就指出,過去五年,試圖在中美之間搭建橋樑的那些人,都在被美國國會的舉動和特朗普撕裂。
“美國高校最近都很害怕,他們擔心,如果對中國過於友好,或者招收了太多的中國學生,可能會失去獲得聯邦研究資金的機會。”
他還表示, “中國行動計劃”,也是中國在美學習STEM的學生數量下降的一個重要因素。
如今,隨著特朗普上臺,“中國行動計劃”的死灰復燃,很可能難以避免。
當然,美國大學在高等教育方面的矚目地位,尤其是STEM教育領域的領先,依然會吸引不少中國家庭,相信還是會有很多家庭選擇為此一博。
在這樣一個不確定性升級的環境下,留學家庭更需要保持敏感和警惕,提早做好留學和就業規劃。特別是整體社會氛圍趨於保守的背景下,選擇學校時,地理位置、社群環境安全都要成為家庭的考量重點。
留學生自身,也要提升適應能力和應變能力,以便更好地應對風險,包括人身安全上的挑戰。
特別是面對一些極端事件時,如何處理和自我保護,以及必要時如何訴諸法律武器等,都應成為留學前的重要一課。
關注外灘教育
發現優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