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人張艾嘉在她的自傳《輕描淡寫》中分享了一段難忘的記憶。
在某個夜晚的家庭聚會中,張艾嘉與丈夫因為一幅畫的擺放位置產生了分歧,兩人各執己見,爭論不休。
最終,張艾嘉決定邀請一位懂藝術的朋友來做評判,結果證明她的選擇是更合適的,但那一刻的溫馨氣氛已然消失無蹤。
她在書中反思道:“那晚,雖然我得到了認同,但心中並無勝利的喜悅。我意識到,在爭論中,我可能失去了與丈夫之間的某些默契。”
這段經歷使張艾嘉深刻體會到,與家人溝通時態度和言辭的重要性。
當她的孩子逐漸長大,他們眼中的母親總是一個和顏悅色、面對問題從不急躁抱怨的人。
因此,每當孩子們看到周圍人發生爭執時,總會由衷地感嘆:“能生長在父母相愛的家庭,我們真的非常幸運。我們見證了真摯情感的力量,知道應該如何追尋人生的正確方向。”
孩子們所感受的家庭環境,始終充滿著和諧與溫馨,母親慈愛,父親睿智,生活其樂融融。
無論是父親還是母親,這個角色都意味著要承擔無數的責任與辛勞。
在日復一日的家庭生活中,家長尤其是老母親們往往傾注了更多的心血,也有更多的話語需要向家人傾訴。
然而,在忙碌與壓力之下,家長有時難免會失控,忘記了保持平和與剋制。
但如果你渴望成為一位更高境界的家長,那麼請向張艾嘉學習:言辭審慎、通情達理、時常自省,不讓負面的言語和情緒破壞了家庭的和諧氛圍。
尤其是接下來要提到的三種負面語言,每一種都極具殺傷力,切記不要對孩子輕易說出口!
01 無休止地對孩子抱怨和嘮叨
很多人恐怕沒有想到,在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中,資訊的傳遞效果只有7%依賴於具體的文字內容,音調和語速等聽覺要素則佔據了38%的比重,而面部表情、肢體語言等視覺要素更是高達55%。
簡言之,當我們與家人溝通時,真正產生影響的並非僅僅是你說了什麼,更重要的是你以何種態度和方式去表達。
如果你總是以批評和指責的方式與家人交流,那麼即便你的出發點是好的,也往往難以被家人所接受和理解。
以著名小說《小婦人》中的角色喬治安娜為例,她總是對周圍的人充滿挑剔和批評,尤其是對她的姐妹們。
當艾米嘗試幫忙做家務卻不小心打翻了花瓶時,喬治安娜沒有給予理解和鼓勵,反而是一通抱怨:“你總是這麼笨拙,什麼事都做不好。”
勞裡為喬治安娜辯護,試圖平息事態,但喬治安娜卻連他也一同數落,指責他不懂得如何教育妹妹。
本是一場小小的意外最終,演變卻成了一場家庭紛爭。
在社交媒體上,我曾看到一位母親分享自己的經歷。
她的兒子在一次考試中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滿心歡喜地回家報喜。
然而,這位母親的第一句話卻是:“這只是一次考試而已,別得意忘形。你看看你的數學成績,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多年後,當兒子在事業上取得了一定成就後,他在一次訪談中提到,母親當年的批評對他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壓力,他甚至一度懷疑自己是否真的有能力做好任何事情。
有人說,“一個爛蘋果會弄壞一籃子好蘋果。”這話有一定的道理。
在一個家庭中,如果家長總是以抱怨嘮叨的負面情緒對待家人,那麼整個家庭氛圍都會受到影響。
要改變這種無休止地抱怨和嘮叨,讓家庭重回和諧與溫馨,我們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學會控制情緒,避免過度反應
很多時候,家長的批評和指責是出於對孩子的高期望和自身的焦慮。
學會調整心態,以更平和的方式與孩子溝通,你會發現親子氛圍會隨之變得輕鬆和諧。
2.接納孩子的不完美,珍惜每個瞬間
家是一個充滿愛的地方,而不是一個追求完美的場所。
學會接納孩子的不完美和錯誤,珍惜與他們相處的每一個瞬間,你會發現生活中的美好無處不在。
3.善於發現孩子的閃光點,給予肯定和鼓勵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特長。
作為家長,要善於發現孩子的閃光點並給予肯定和鼓勵。
這樣不僅能提升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還能讓整個家庭充滿正能量和活力。
02 忽視孩子感受的批評指責
教育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曾指出:
“情感是教育的核心,而情感教育的關鍵在於理解並尊重孩子的感受。”
教育的本質,是讓孩子“自信”而非“自卑”。
每個孩子都渴望被理解與接納,因此當孩子出現問題時,母親應學會傾聽與引導,而非一味指責。
有效的教育既能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又能感受到母親的關愛與支援。
作家冰心在《我的童年》中分享了一段難忘的經歷。
小時候,她因好奇拆散了父親的手錶,卻無法重新組裝。
面對一地狼藉,她內心充滿了恐懼與自責。
然而,父親發現後並未責怪她,而是耐心地教她如何修復手錶,並鼓勵她勇於探索。
那一刻,冰心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溫暖與力量。
當然,有些時候,適當的批評也是必要的。
《兒童教育心理學》一書中記載了一個案例。
一個男孩因惡作劇損壞了學校的公共設施,被老師要求請家長。
他害怕受到懲罰,便企圖撒謊掩蓋事實。
然而,母親在瞭解真相後,並沒有當眾揭穿他的謊言,而是選擇與他私下溝通。
母親嚴肅地告訴他:“媽媽很失望,不是因為你犯了錯,而是因為你沒有勇氣面對自己的錯誤。媽媽希望你能成為一個有擔當的人……”
男孩羞愧地低下了頭,從此改掉了撒謊的壞習慣。
教育專家孫雲曉曾說:
“教育的核心不是讓孩子害怕懲罰,而是讓孩子學會自我反思與成長。”
在日常生活中,無論遇到何種情況,家長在批評孩子時都應注重方式與場合。
尤其是在以下三種情境下,務必避免指責孩子,以免對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1.歡慶不責,在慶祝場合不要批評孩子
家庭聚會或慶祝活動時,本應是歡樂祥和的氛圍。
此時批評孩子,不僅會破壞氣氛,還可能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
2.悲傷不責,在孩子情緒低落時不要指責
當孩子遭遇挫折或心情低落時,他們需要的是理解與安慰。
此時指責孩子,只會讓他們更加無助與絕望。
3.睡前不責,在孩子準備休息時不要進行批評
睡前是孩子放鬆身心、準備進入夢鄉的時刻。
此時批評孩子,會讓他們帶著負面情緒入睡,影響睡眠質量與心理健康。
03 過度地炫耀與張揚孩子的成就
現實中,許多家長尤其是媽媽們,都很喜歡將孩子的成就掛在嘴邊,恨不得讓全世界都知道。
然而,真正有智慧的家長都明白,一張炫耀的嘴,往往會招來不必要的麻煩。
對於家長而言,學會適時地保持沉默,是一種難得的智慧。
前段時間,社交媒體上熱議一件事。
一位媽媽在朋友圈裡頻繁曬出自己孩子的各種獎項和優異成績,甚至將孩子的私人生活也公之於眾。
原本是想分享孩子的喜悅與成就,卻無意中引發了眾多爭議和批評,讓這位媽媽飽受非議。
除了曬成績,還有些家長喜歡炫耀孩子的才藝、外貌等。
綜藝節目《成長的力量》中,就有這樣一位媽媽。
她的女兒從小學習舞蹈,表現出色,多次在比賽中獲獎。
這位媽媽便時常在朋友圈、親友聚會上炫耀女兒的舞技,甚至將女兒的舞蹈影片發到網上,引發了大量關注。
然而,這種行為卻讓女兒倍感壓力,漸漸失去了對舞蹈的熱愛和興趣。
教育專家李玫瑾曾指出:“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孩子的影響深遠且持久。”
許多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往往只注重言傳而忽視身教。殊不知,家長良好的身教才是孩子最好的教科書。
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具有強烈的模仿本能,他們往往會無意識地模仿父母的行為和態度。
因此,作為家長,要想教育好孩子,不妨從以下三點入手:
1.低調行事,以身作則
家長應該學會低調行事,避免過度炫耀和張揚。
簡單說,就是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孩子樹立榜樣,讓他們明白謙虛、內斂的重要性。
2.引導獨立思考,培養批判性思維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多引導孩子獨立思考,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
同時鼓勵孩子提出問題、發表觀點,並尊重他們的不同見解。
這樣,孩子在面對他人的炫耀時,能夠保持清醒的頭腦和獨立的判斷。
3.設定合理期望,關注孩子內心需求
家長要設定合理的期望,不要過分追求孩子的外在成就。
多關注孩子的內心需求和感受,給予他們足夠的支援和關愛。
讓孩子在輕鬆、自由的氛圍中成長,才能發展出健康的人格和品質。
結語
人們常說:“家庭,是心靈的港灣,無論風雨多大,總能找到避風的溫暖。”
家長的面部表情、肢體語言等視覺要素,在與孩子的溝通中佔據著不可或缺的位置。
父母的和言細語,如同春風拂面,能讓孩子感受到深深的尊重與愛意。
當我們學會避免無謂的抱怨,審慎使用批評,將炫耀轉化為內斂的力量,家庭氛圍必將更加和諧融洽,生活也將隨之煥發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