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麗是我老家鄰居家的女孩,以前她總是笑眯眯的,就像個小太陽。
每次看到我,都會拉著我的手說:“姑姑、姑姑,我給你講個有趣的事情……”
可這次我再見到她,她已判若兩人。
她變得越來越沉默,笑容也少了很多,一副有氣無力的樣子,好像揹負著千斤重擔。
在飯桌上談論起這件事,我才知道,原來麗麗面臨小升初,現在她家的大事只有一件,就是她的學習。
每天放學後,麗麗家就傳出她媽媽嚴厲的聲音:“作業寫完了嗎?複習了嗎?”
麗麗爸爸也上陣,給她報了一堆補習班,負責接送她。
此後,麗麗一點兒自己的時間也沒有了,那個陽光明媚的女孩也沒有了,只剩麻木的軀殼,並且還出現了睡眠問題。
一個陽光自信、活潑開朗的孩子滑向心理障礙的邊緣根本不需要很長時間,想想都讓人心疼。
如今,生活條件普遍提高了,可是很多孩子卻出現了這樣那樣的心理問題,不少父母費解。
其實,要想養育一個心理陽光、心態積極的孩子,相比無憂的物質生活,更重要的是給予孩子更多的精神滋養。
因此,破壞精神滋養的3件事父母要儘量少做。
每年臨近開學,北京安定醫院兒童精神科門診都會人滿為患。
其中有一個叫皓然的男孩,他本來應該今年參加高考的,可四年前他被確診為重度抑鬱症,一直休學至今。
自小,皓然就被父母寄予了厚望。
在父母看來,優異的成績和名校的光環是通往成功人生的唯一路徑。
“一定要考一個好的高中,好的大學,然後讀研、讀博,找一個好的工作。”似乎成了父母和他之間唯一紐帶。
成績不理想時,皓然會被爸爸打,被關在家門外。
他哭著求媽媽幫忙,可媽媽卻只是靠牆看著他,然後轉身離開,不敢幫他。
在這種高壓環境下,皓然逐漸失去了對學習的熱情和興趣,他開始逃避、反抗,甚至出現了自我否定的情緒。
他說:
我當時是沒法呼吸的,像把我團成一個團,鎖在一個箱子裡面,一點一點把箱子裡的空氣抽出去。 心臟不停地跳,不停地跳,窒息。每天在學校,快崩潰了。
他開始請一天假,請一週假,再到長時間不去學校,最後休學、復學、再休學……四年裡,他沒能再長時間上學。
北大教授劉擎說的:“內卷是要付出代價的。”
如果父母只是一味卷孩子的學習,把成績當成評價孩子成功與否的唯一標準,到頭來,只會讓孩子喪失價值感,透支孩子對生活的熱望。
父母不再用“內卷”的方式育兒,孩子才能陽光自信,活出自己的精彩。
復旦大學教授王德峰作為學術界的佼佼者,最初也對兒子寄予厚望,希望他也能考上覆旦大學。
然而,兒子高考失利,那分數能有個大學上就不錯了,別提上什麼名校了。
王德峰內心不甘,卻又不得不接受現實,最後選擇了釋懷與放手。
從那以後,兒子從沉重的心理負擔中解脫出來,內在的動力被激發出來,最終他憑藉自己的努力,考上了世界一流大學——倫敦商學院。
凱文凱利在《失控》中說:
讓生命自由地去他想去的地方,不必擔心,他有自己的力量,會自己去適應。
這正如對孩子的教育。
真正的教育,不是盲目跟風,不是一味追求成績與排名,而是尊重孩子的個性與選擇,給予他們足夠的空間去探索、去嘗試、去失敗、再站起來。
如此,孩子不僅能夠學會自我調整與成長,更能夠建立起堅定的自我價值感。
微博上有個話題#糟糕的家庭總是在小事上消耗孩子#
網友@子禾分享了他的經歷。
幾乎所有的小孩子都和媽媽有天然的親近感,但他和媽媽在一起,總是被緊張感包圍。
因為媽媽總是在一些非原則性的小問題上挑剔他、責備他。
例如:
他吃飯時不慎將一小塊土豆掉地上,媽媽立刻眉頭緊鎖,責備他不懂得珍惜食物;
當他幫忙擺餐具,不慎把一隻湯匙磕在桌面上,發出清脆聲響,媽媽就說他做事毛手毛腳;
有天晚上,他熬夜學習後忘記關燈就睡著了。
第二天醒來,媽媽一臉不悅地說他,睡覺還開著燈,真是浪費電,一點兒不懂得節約。
媽媽還常唸叨他襪子隨意丟放,書包亂糟糟,吃個水果也能讓汁液濺到衣襟上。
媽媽的目光似乎永遠停留在他的不足上,即便是最微不足道的生活細節,也能成為她指正的物件。
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本可以是陽光大男孩的他對周遭的一切異常敏感,心中常懷憂慮。
挑剔和指責有著巨大的魔力,如果父母經常在瑣事上對孩子挑剔和指責,孩子對生活的熱情會被慢慢耗盡。
父母多些鬆弛,少些責罵,才能養出幸福感滿滿的孩子。
看過一個特別暖心的影片,100萬網友點贊。
安徽一個小女孩練小提琴時,不小心把琴掉地上,摔壞了琴柄。
女孩慌了,喊著“媽媽,完蛋了!”還哽咽著跟媽媽道歉。
媽媽不但沒有一絲責備,反而安慰女孩說:“沒事,咱想辦法解決。”
父母鼓勵小女孩一起思考解決方案,比如嘗試修復小提琴或者考慮購買新的。
爸爸嘗試修復小提琴,爺爺和弟弟也主動表示願意贊助部分費用購買新的小提琴。
在家人的安慰下,女孩很快從消極情緒走出來。
影片底下有一條超8萬人點讚的評論:
“原來,摔爛東西,是可以不被責罵的。”
字裡行間透露出的憂傷,真的很令人心疼。
演員陶虹曾在節目中說:
孩子在父母這兒得到的,應該是港灣,是安慰,是最好的那個擁抱。
確實。
遇事不責備,情緒穩定的父母不僅能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能增強孩子的安全感、幸福感和歸屬感。
知乎話題#你的父母說話有多尖酸刻薄#下,許多網友分享了自己曾經或正在經歷的來自父母尖酸刻薄的言語傷害。
“你看看你這次考的是什麼玩意兒?簡直就是恥辱!”
“你這麼笨,將來能有什麼出息?別指望我們會養你一輩子!”
“你看看你,胖得跟豬一樣,還吃什麼吃?”
“你這房間亂得跟狗窩一樣,到底是不是人住的?”
“你喜歡畫畫有什麼用?能當飯吃嗎?別浪費時間了!”
“你看看人家孩子多優秀,你簡直就是個廢物!”
句句如刀,沒有一句是不戳孩子心的。
有人曾問俞敏洪老師,如何看待“刀子嘴豆腐心”。
俞老師一針見血指出:“這個世界上沒有刀子嘴豆腐心這種說法,刀子嘴就是刀子心。”
有些父母總以“刀子嘴,豆腐心”為由,肆無忌憚地打擊貶低孩子,美其名曰“都是為了孩子好”。
但是,父母說出的那些尖銳刺耳的話,實則是一種語言暴力,於無形中在孩子的心上插上一把刀。
這不僅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還可能導致孩子產生自卑、焦慮、抑鬱等心理問題。
作為父母,應該學會用更加溫和、鼓勵和支援的方式來與孩子溝通。
這一方面,我特別佩服谷愛凌媽媽對孩子的教育。
希望孩子多嘗試不同的興趣愛好,勇於挑戰自我時,她會說:
“你要去試一遍,最不好的結果就是你不喜歡,但萬一特別喜歡,你就是賺了。”
在比賽決策上,她尊重孩子的選擇,讓她自己決定比賽的動作和策略:
“這是你的比賽,那就好好地享受它。”
當她想告訴孩子無論是滑雪還是學習,都要享受過程,而不是僅僅追求結果時,會說:
“我們雖然要為目標奮鬥,但更要享受沿途的風景。”
這些溫和而堅定的話語,給了谷愛凌強大的精神支援,讓她擁有一顆強大的心臟,在人生路上乘風破浪、勇往直前。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吉爾·龐姆說:
在育兒的道路上,我們必須明白,成為一個好父母是需要時間、修行和不斷努力的過程。
願為人父母的我們都堅守初心,不斷學習,不內卷孩子、不在小事上消耗孩子、不打擊貶低孩子,讓孩子永遠有心理陽光、自信開朗的模樣。
十點讀書開影片號啦!
金牌主播夏萌出鏡,帶你重讀經典
從唐詩宋詞到中外名著,短影片裡學知識
歡迎點贊關注
本期解讀:《匆匆》
作者 | 除塵子,愛讀書、愛寫作,文字道場中的修行者。
主播 | 安東尼,朝鮮冷麵下藏著一顆韓國燒烤的心。
圖片 | 視覺中國,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