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對得起國家,對得起家長、學生,對得起自己”。
本報記者 萬景達 | 吳 霓
即便已經入秋,貴州的陽光依然熱烈。貴陽市白雲興農中學(簡稱“興農中學”)的校園裡,戴著助聽器、皮膚黝黑的蒲邦順邊走邊跟記者說話,不覺間已經走上幾百米的大坡。
微風吹散額頭的汗,83歲的老校長點上一支菸,操著一口流暢的四川話,談了兩個小時依然精神抖擻。“還是那個樣子,一說起教育、學生就停不下來。”妻子夏曉霞打趣著身邊幹了30餘年校長工作的丈夫。
“不放棄任何一個孩子”
即便目前已經是三所學校的校長,離開會場的蒲邦順仍不忘把喝剩的半杯茶帶走。
“我也是農村孩子,深知農村孩子求學的艱辛,所以想改變他們的命運。”農民,是銘刻在蒲邦順骨子裡的本色,因此他將學校取名為“興農中學”。
來自四川大山深處,蒲邦順是那個年代少有的從鄉村走出去的大學生,他深知農村孩子求學的困難。早年的他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任教,也在四川教過書,後紮根貴州從教,如今儼然已是“半個貴州人”。1993年深秋,改革的東風吹到了貴陽,再過8年就可以退休的蒲邦順嗅到了春天的氣息,毅然辭去公辦學校副校長的職位,借來3000元開辦了“豔山紅鄉私立興農職業學校”(興農中學的前身)。
興農即“興旺農村教育”,這是蒲邦順從教最質樸、最宏大的理想。然而,這樣宏大的理想卻是在一間破舊的農房中生根發芽的。
貴州自古有“地無三尺平,天無三日晴,人無三分銀”的說法。雖然學費低廉,但當年的農民還是囊中羞澀。蒲邦順深知這一點,大膽向農民喊出一句話:“你們養好豬,我們教好書,共同努力改變孩子命運。”
那時的興農中學規定,家長可以用農產品抵交學費,以此解決農村孩子因貧失學的困難。
辦學初期,學校條件簡陋得難以想象:教室是農家的堂屋,院子裡凹凸不平;學生的吃食見不到油腥,有豆腐就算打牙祭了;砍幾根樹幹就是單槓器材,院子外山坡成了學生鍛鍊的操場。
但在雙向奔赴之下,許多孩子的命運從這一刻改變。學校首屆學生楊連富是一名孤兒,自小靠吃百家飯長大。經歷了中考的失敗後,他本想南下打工。興農中學免費招收復讀生的訊息傳到他的家鄉,初中老師把他送到了興農中學。那段時間,他和其他35個同學(後增至43人)一起每晚學到凌晨,只在堅持不住時才回到宿舍眯一會兒。一年後,42個學生踏進了中專的校門,其中1人考上高中,6人躋身貴陽市中考前10名,創造了貴州民辦教育的奇蹟。現在的楊連富每年都會來母校看望蒲邦順,還將自己的女兒送到了興農中學。
興農一戰成名,全省的農村貧困生都知道了貴陽郊區有這麼一個可以幫助他們實現夢想的地方。
第二年,興農中學租用改造閒置的廠房作為教學樓,開始招收初中新生。在1994年招收的161名復讀生中,一年後有138人考上中專。之後的興農中學生源爆滿,一發不可收拾。多年來,興農中學已經助力2萬多名農村孩子圓大學夢。
興農的成功之道是什麼?“花開有早晚,種子發芽有先後,孩子的成長同樣如此,把中等生作為主要生源是興農中學生存發展的生命線。”蒲邦順一語道破,他本著“不放棄任何一個孩子”的理念,倡導教師為平凡的中等生實現不平凡的人生夢想提供機會。
在興農中學的採訪中,記者遇見了學校的畢業生方臘,當初入校成績不足300分的他於2003年從興農中學考入四川大學土木工程專業,如今已是當地小有名氣的企業家。“我當年本來是沒有機會的。”方臘仍然記得20多年前的那個夏天,中考挫敗的他走投無路,撥通了多所普通高中的電話,得到的答覆總是“我們不招收你”。幾經輾轉之下,蒲邦順收下了這個孩子,三年後的夏天方臘金榜題名。
與記者的交談中,蒲邦順回憶起曾經有一個孩子的父親找到他,告訴他招生人員看了一下孩子的成績單就扔了,孩子的母親看到沒有學校招收孩子,整整哭了一晚上。“暫時的成績不能決定未來的命運。”蒲邦順經常說:“教好一個學生,就是挽救一個家庭,社會就有可能少了一個問題少年。”來自荔波的小蒙,曾被原就讀學校記12次大過,校長稱他為“害群之馬”並將其開除,輾轉來到興農後,小蒙最終圓夢西南民族大學。學生小余因為外出打架惹事,長期被父母用鐵鏈拴在家中,來到興農中學後,最終考入江西財經大學,高考後他的母親專程來校致謝:“如果不是遇到興農中學,想必以後拴住我兒子的不是鐵鏈而是手銬”……這些年最讓蒲邦順欣慰的是,自己辦的學校培養了數萬名畢業生,卻沒有聽說過有一個學生存在重大違法犯罪行為的。
火車跑得快,需要車頭帶。在關注中等生的同時,蒲邦順提出了“優差相幫,貧富相濟”的策略,讓品學兼優的農村貧困學生作中等生的榜樣和表率。1997年,興農中學派出幾組教師去縣鄉訪貧問苦,為優秀貧困生全免或部分免學費,助力他們走得更遠。
當年,一位來自威寧的貧困學生因為沒有換洗衣服,經常受到其他同學的嘲笑,強烈的自卑心理讓他放棄學業、跑回家鄉。蒲邦順就把這個學生和他的家人一起請回學校,給其父安排了一份內勤工作。最終,這個從貧困泥土中“扒”出來的孩子不負眾望,在全國奧林匹克物理競賽中獲二等獎,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錄取。
到國家最需要的地方去
獨山縣地處貴州最南端,曾經是國家級貧困縣。十幾年前,伴隨著城鎮化建設程序加快,優質師生流向城市的現象越來越嚴重,許多家長不惜付出高額學費到貴陽、都勻等地求學。
面對這種局面,獨山縣一直期望引進名校到獨山合作辦學,從而改變獨山的教育現狀。這與興農中學的辦學思路不謀而合。
繼52歲“下海”之後,已經72歲高齡的蒲邦順於2013年力排眾議,再次“出征”,到國家需要的地方——獨山縣進行扶貧式辦學。
在新成立的獨山縣興農中學,除了蒲邦順及少數幾名來自江蘇海安的支教老師,副校長、中層幹部以及其他任課教師全部來自獨山縣本地。與一般送書下鄉、捐錢辦學、以高薪請名師名校長辦學任教的教育扶貧不同,蒲邦順不搞“輸血式幫扶”。
“落後地區發展教育,必須充分調動本地教師隊伍的積極性、提升自信心,才能從根本上實現教育幫扶的目標。”蒲邦順認為,這是解決農村教育問題的治本之法。
一位40多歲的女教師此前長期在獨山地區工作,她以前覺得教師職業只是一份普通工作,蒲邦順剛來便與大家交談良久,讓她“第一次感受到當老師的榮譽感”。
在蒲邦順的努力下,獨山縣興農中學與貴陽市白雲興農中學在教育教學管理方面進行“無縫對接”,共享貴陽市的優質教育資源。透過教學交流、師生互訪、同卷考試、統一改卷、共同評卷,蒲邦順努力調動本地教師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自尊心、自信心。
2013年辦學至今,獨山縣興農中學培養的農村學生有80%進入了高等學府,走出了大山,改變了命運。因為興農中學,獨山縣教育事業實現了“彎道超車”,讓學生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教育資源。
心裡要有三個“對得起”
蒲邦順在校長崗位上工作超過30年,其他地區的校長也曾讓經驗豐富的他分享經驗,他常說自己心裡有三個“對得起”,即“要對得起國家,對得起家長、學生,對得起自己”。
位於貴陽市白雲區的興農中學現有學生近4500人,獨山縣興農中學有在校生近3500人,興農中學目前託管的獨山縣第六中學有在校生1800人。作為三所學校的校長,蒲邦順頭上頂著教育集團董事長的名號,但他說:“在我這裡,沒有董事長,只有校長。”
對於外來投資入股參與辦學的模式,蒲邦順非常謹慎:“不能與不懂教育的投資者合作,以避免產生‘我要辦學,他要賺錢,志不同道不合’的局面,背離自己為發展教育而辦學的初心。”
事實上,這些年許多企業對興農中學很有興趣。“一家上市集團曾要出資8.7個億,還有一個要花6.3億元買我的學校。”而這些都被蒲邦順婉言拒絕了。
蒲邦順年輕時曾在四川貧困地區當教師,他現在還記得一家五口指著自己每月120塊錢工資生活的日子。剛創辦興農中學的時候,他也曾一度發不出來工資,當時岳父一家無條件借錢支援他,因為他“辦的是善事”。
在獨山,當縣裡決定給蒲邦順50萬年薪時,他分文不取,卻為當地教師多爭取到每月1200元的額外補助,“因為我也在貧困的地方長期工作過”。
事實上,30多年來興農中學累計資助貧困學生的費用達億元以上,資助物件近3萬人。去年,蒲邦順又無償投入數千萬元協助獨山縣委、縣政府創辦獨山縣第六中學,支援獨山縣教育事業。今年獨山縣興農中學管理期滿,蒲邦順履行當初對獨山縣委、縣政府的承諾,“不帶走獨山興農中學的一草一木、不索取一分一文”。即便在這所學校他曾拿出數千萬元資金修繕校舍、美化環境。有人說他傻,蒲邦順不為所動,他說:“把學校辦好,交給國家我願意。”
“這些錢不應該是我的,我還是隻有最初的那3000元,其他都是國家的。”從農家小院起家,蒲邦順初心不變,他說“興農中學興在‘農’字上,學校大門始終向農村學生敞開”。
要當百歲校長
如今,已經83歲的蒲邦順仍然每天早上準點到辦公室,為了工作方便,他和妻子幾十年來一直都住在學校由兩間教室改成的宿舍裡。
每逢高考,蒲邦順都會在開考前一天驅車趕往獨山縣,次日出現在考點門口為考生加油打氣,待學生全部進入考場後,他又會趕回貴陽,參加下午興農中學本部的送考,20多年來風雨無阻;畢業之時他會對孩子一一送別,每年元旦晚會,他都會用超過三個小時的時間走進學校的每間教室,為孩子們送上新年祝福。在採訪的過程中,許多學生面對這位老人一點不生疏,此起彼伏的“蒲爺爺”響成一片。除此之外,這些年蒲邦順還為學校150多對教師主持過婚禮,教師們說他“是校長更是家長”。
早年在新疆相遇、陪伴他大半輩子的妻子夏曉霞告訴記者,這些年老蒲彷彿愈發年輕了,還像年輕時那樣拼命工作,經常工作到凌晨兩三點。
“有兩次因為加班,我回宿舍時已經是半夜了,但是蒲校長房間裡的燈還亮著,他經常工作到半夜,加上需要往返獨山和貴陽,常常在車上上一秒還和我們說話,下一秒就睡著了。”學校校辦工作人員金芝告訴記者。
“我要爭分奪秒,把自己對教育的思考和辦學經驗留下來。”蒲邦順幹勁十足,這既是學生和妻子對他的期望,也是他對自己的要求。
在蒲邦順的感召下,已畢業的興農中學校友希望透過慈善基金資助貧困的學弟學妹。2024年5月9日,由民進中央發起的開明慈善基金會捐贈儀式在京舉行,同樣是民進會員的蒲邦順代表學校和愛心校友在基金會設立“興農中學校友愛心接力基金”合作專案,匯聚天下興農學子力量,為更多農村學生送去幫助和支援。
多年來,蒲邦順和興農中學收穫了很多,興農中學被貴州省教育廳譽為“貴州民辦教育的一面旗幟”,榮獲“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他本人先後榮獲首屆葉聖陶教師獎、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中國教育年度新聞人物、第七屆貴州省道德模範(敬業奉獻類)、“新時代的貴州人”等榮譽。
不過已過耄耋之年的蒲邦順顯然還不“知足”,畢竟“我還要當‘百歲校長’哩!”,老人嘿嘿一笑,眉頭也舒展開來,彷彿回到了30多年前的那個秋天……
歡迎訂閱《中國教師報》,攜手成長!
來源 | 中國教師報
編輯 | 白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