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教育領域,很多家長都曾遭遇過孩子自信心不足的教育困境:
孩子面對挑戰時退縮不前,不敢在同伴中大膽發表自己的觀點,對輕微的批評也顯得異常敏感,總是習慣性地順從他人,畏手畏腳的……
正因為自信的孩子有更多獲取成功的可能性,因此,每個家長都想培養出一個充滿自信的孩子,然而自信心的構築並非一蹴而就。
可以確定的是,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家長的言行舉止對孩子的自信心塑造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舉例來說,家長對孩子錯誤的過激反應,就往往會損傷孩子的自信心。
當孩子在探索世界的過程中犯了錯誤,如果家長對此反應過於激烈,孩子就會因害怕被責備而變得過於膽小謹慎。
許多家長在孩子進行嘗試時,常常表現得過於嚴厲,甚至情緒失控,他們過分強調孩子“做不到”這一結果。
“做不到”就等於“會受到責備”,這種心理暗示會逐漸在孩子心中生根發芽。
一旦孩子未能達到預期,他們感受到的不僅是失敗,更有一種難以名狀的羞辱感,這使得他們對許多事情持消極態度,自信心因此受到重創。
此外,家長的解釋方式也會對孩子的自我評價產生深遠影響,從而左右其自信心。
以孩子某次考試成績不佳為例:
若家長批評道:“你這次複習不夠認真”,“考試時你分心了”,這樣的解釋是暫時的、具體的、非全域性性的。
倘若家長說:“你總是粗心大意”,“你根本學不好這門課”,“你就是沒這個天賦”之時,那麼給孩子留下的印象則是永久性的、普遍性的否定。
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解釋方式,極大影響了孩子對自我的認知。
前者讓孩子看到改進的希望,後者則讓孩子覺得自己整個人都有問題。
後者這種錯誤的歸因方式,會讓孩子陷入一種“無論如何努力,都無法改變現狀”的悲觀思維中。
除了上述兩種表達方式外,還有一個常被家長忽視的因素:
那就是家長往往會不自覺地“低估”孩子的能力,事事都為孩子代勞,無形中向孩子傳遞了“你不行”的資訊。
如果家長能學會以下這3招,孩子將變得越來越自信。
01 關注並消除孩子的“依賴”心理
在一檔親子訪談節目中,一個小女孩吐露了她的心聲:
“媽媽總是幫我做好所有的事情,我根本不需要動手,
可是,當我看到同學們都會自己整理書包,我卻不會,我覺得很失落。”
“我不會”,這簡單的三個字,透露出孩子的“無能為力”與“依賴”。
要培養一個獨立自信的孩子,就必須關注並消除孩子的這種“依賴”心理。
這種心理的產生,多數情況下是因為家長過度地為孩子代勞,導致孩子失去了嘗試和成長的機會。
有些孩子,因為從未嘗試過獨立完成任務,所以難以建立起自我效能感。
而有些孩子,即便有了嘗試的勇氣,也往往被家長的過度保護所阻止,從而產生了挫敗感。
孩子們在成長的初期,總是對周圍的一切都充滿好奇和探索欲,他們渴望嘗試、學習和成長。
然而,有些家長或是出於保護孩子的目的,或是不願意面對孩子嘗試後可能帶來的“混亂”,於是常常限制孩子的行動,或是直接替孩子完成所有事情。
舉例而言,當孩子第一次嘗試自己盛飯時,可能會灑出一些飯粒,有些家長看到後,往往會搶過孩子的碗,迅速地替孩子盛好飯。
這樣的行為,無形中向孩子傳遞了一個資訊:你不行,我做得比你好。
當家長一味地替孩子做事,孩子就會逐漸失去獨立思考和行動的能力。
長此以往,這種“依賴”就會變成“無能”,嚴重影響孩子的自信心和獨立性,甚至形成惡性迴圈。
02 不插手、不包辦,不過度“保護”孩子
許多父母都容易陷入“過度保護”的誤區。
“這個太重,你拿不動,我來幫你搬”“繫鞋帶太複雜,我幫你係好”“洗碗容易弄溼衣服,媽媽來洗就好”
孩子們其實內心都渴望能自己完成這些事情,但可惜的是,不少家長往往對他們的能力缺乏足夠的信任,熱衷於插手、包辦。
在這種不信任的氛圍下,孩子們的發展受到了限制,他們無法學會那些本應掌握的生活技能。
由於缺乏實踐機會,孩子們在外面遇到事情時,總會覺得手足無措,難以應對,這也反過來印證了家長們的擔憂似乎“有理有據”。
然而,這種過度保護的愛,卻很容易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
我曾遇到過一位寶媽,她對孩子可以說是關懷備至,無論大小事情都親自為孩子打理。
但孩子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好,反而常常情緒失控,稍有不順心就大發脾氣。
像這樣被過度照顧的孩子,他們的內心往往非常敏感脆弱。
因為他們沒有機會去鍛鍊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沒有機會去體驗成功帶來的成就感。
他們越是大聲地咆哮,就越是在試圖掩蓋自己內心的“無力感”。
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是否有能力去面對和解決問題,更無法從自身的成長中建立起自信心。
當我們不自覺地將孩子視為弱者,他們就真的會成為我們想象中的那般弱小無力。
教育學家蒙特梭利曾說:“讓孩子在有紀律的自由環境中成長,才能讓他們學會自律和自信。”
家長們應該學會放手,給予孩子足夠的信任和支援,讓他們在實踐中鍛鍊自己,成長為自信、獨立的人。
03 學會適時放手,讓孩子自由探索和實踐
自信,是孩子們內心深處的一種力量,它源於對自己能力的堅定信念,相信無論面對何種挑戰,自己都有能力應對。
然而,這種自信並非憑空而來,它需要孩子們在實踐中去體驗、去感悟。
單純的言語鼓勵和讚美,雖然溫暖,卻不足以支撐起孩子堅實的自信。
因此,作為家長,我們要學會適時地放手,讓孩子在生活的舞臺上自由探索,透過親身實踐去積累那些微小卻珍貴的成功體驗。
每一次的成功,都會讓孩子更加堅信自己的能力,從而逐步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勝任感。
以學習騎腳踏車為例,對於孩子來說,初次嘗試時可能會搖搖晃晃、跌跌撞撞的。
但當他最終憑藉自己的力量穩穩地騎上腳踏車時,那種成就感和自信是任何語言都無法比擬的。
在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中,父母需要保持一顆敏銳的心,去發現並肯定孩子的每一次進步。
隨著孩子在小事上勝任感的不斷積累,他們的自信心也會如同小樹苗般茁壯成長。
當然,我們也要明白,並非所有的事情孩子都能做得很好,甚至有些事情他們可能無法完成。
但重要的是,我們要保護孩子那顆勇於嘗試的心,給予他們足夠的支援和鼓勵。
當孩子遇到難以克服的困難時,我們可以適時地伸出援手,幫助他們渡過難關,同時傳遞給他們一個資訊:無論何時何地,父母都是他們最堅強的後盾。
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曾說:“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和力量,是培養他們自信心的關鍵。”
因此,讓我們從生活的點滴小事做起,用心去發現和肯定孩子的每一次努力與成長。
生活本身就是孩子最好的練習場,而每一件小事都是他們成長的寶貴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