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以前,“史地生”這三門學科,一直被歸入“副科”的行列。
地理、生物這些曾經的“小科”,幾乎每個學生都覺得“刷分的輕鬆選擇”。
可是到了新高考,生物那股“輕鬆”的感覺就突然消失了,成了一個充滿“陷阱”的學科,不再是以前那個讓文科生都敢隨手一撈的“軟柿子”。
我們來分析一下:
當賦分制的分差要求,讓原本簡單的生物也“耍”起了區分度,忽然之間,原本以“記多背多”見長的生物知識點,也成了需要嚴密邏輯、資料運算、甚至能“化學過硬”的理科思維才能輕鬆應對的難題了。
這就好比,在乒乓球比賽裡突然規定要打網球的球速了,場上小打小鬧的選手瞬間就懵了,可以說正是這種“全面升級”,直接“逼退”了許多缺乏理科思維的文科生。
回頭看看政治,它之所以成為文科生的“必選項”,一方面是和文科專業的需求捆綁太緊密了;另一方面,政治和歷史關係密切,學習路徑清晰,複習和解題邏輯都偏重於概念與歸納。
至於地理,雖然看似文理兼備,但其實也偏向一種“闡釋與理解”的文科思維,沒太多“推導”類的解題。
這樣一對比,生物的“理科難度”顯而易見,對於文科生而言,選擇生物簡直就是“挑戰極限”。
於是,生物在新高考賦分中的“高度拉分”特性,讓不少文科生避之不及,而理科思維稍弱的學生寧可選擇地理,也不願捲入生物“學霸雲集”的領域。
說到底,新高考下的生物,確實成了“拉開差距的得分利器”,但前提是你得具備一定的理科思維和學習基礎。
那些在理科思維方面稍有欠缺的學生,終究發現生物不再是“容易選項”,這門學科看似不難,實則是另一場“理科戰場”。
01 賦分之下的“冷門新寵”
我們不妨這麼理解賦分制,原始分無法“拉開”的結果,就是難度整體提升。
這種情況就像一場考試中,所有學生答題水平旗鼓相當,你得分的關鍵就在於那些難題的“多寫幾分”才能甩開別人。
賦分制的根本目的在於“把精英挑出來”,那就得給難題加料。
結果呢,原來算是“隨手撈分”的生物也加了題量,難度往上竄,成了“潛力股”選項。
還記得高中時朋友小李,成績中等,平時覺得地理複雜,政治枯燥,生物挺簡單。
新高考一出,果斷選了生物。
結果不到兩個月,這傢伙每天大呼“踩坑了”!原本他只要背背植物分類、細胞結構,現在倒好,進化遺傳、分子生物都得細細推敲,卷子一拿到手上就是滿篇資料推導題。
考完試,興高采烈等成績,拿到賦分表那一刻他傻眼了,全班平分,生物這張卷子居然沒拉開一分!
一句話總結,賦分越高,坑挖得越深,想簡單撿分?
生物說“不好意思,門檻在這呢”。
02 理科思維的“高門檻”
可以說在賦分制下,生物要拿高分,沒有理科思維就寸步難行。
試想,一道基因重組題,沒紮實的化學、生物基礎,分分鐘讓人“蒙圈”。對文科生而言,這種題型就像在平地上搞高空彈跳,毫無適應能力。
這種“理科特性”逼得許多文科生望而卻步,不敢輕易嘗試。
比如上次老同學聚會,一群人聊高考選科。
小劉一臉生無可戀地說,他當初以為生物“熟悉好記”,選了它。
開學後不到三個月,每節生物課就是煉獄,基因分裂、光合作用……考試全是推導題,逼著他把化學都複習了一遍。
那段時間,教室裡天天都是小劉的哀嚎:“這叫生物嗎?這是化學加物理的二合一吧!文科生選生物真是上了‘賊船’啊。”
教室裡一片爆笑,誰也沒想到,看似簡單的生物課,硬是把一幫“背書派”逼得“理科開竅”。
03 捆綁效應與專業偏向
一直以來,政治幾乎是文科生的“標配”,因為其複習、備考思路相對清晰,還與文科專業高度關聯,符合“實用主義”。
而地理雖然被視為“文理兼備”,但對多數文科生而言,更多是知識面的拓展,不像生物和化學、數學那般緊密結合。
這種學科間的捆綁效應,直接決定了文科生對生物的選擇興趣低迷,畢竟在知識拓展和備考壓力上,地理更顯輕鬆自在。
鄰居家小李,就是典型案例,文科特長,選擇了歷史、政治和地理。
她說,當初一看到生物書上的分子結構、化學方程式就頭大,立刻覺得還是地理更“溫柔”。後來考試結果出來,她又慶幸選對了,地理選擇題比政治還輕鬆,而生物卻考得“劈頭蓋臉”。
她說自己一生怕的就是數理化,再和化學“扯上關係”,她寧可刷地理的地貌形態,“畢竟看個沙漠地圖還能幻想一下當旅行家,總比背化學式來得自在。”
所以說,針對賦分制帶來的學科“冷熱”兩極分化,其實可以思考一些兼顧選擇與難度的調節手段,比如在試卷設計中增加選擇性作答,讓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前提下,適度調節難度,避免過度擠壓學生的學科選擇空間。
這樣一來,文科生也能放手一搏,體驗生物這門學科的趣味,而不被“難度”嚇退。
在這個選擇面廣闊、競爭激烈的時代,也許只有在公平、合理的分數引導下,才有機會讓“賦分制”真正為學生帶來更多可能性,讓那些想挑戰的孩子,有機會在多樣的選科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亮點。
這樣不是更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