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長 4500 字,閱讀大約需要 6分鐘
教育,是當代人最為關注的問題,尤其是在大城市。無論是普通的工薪階層,還是社會精英,都在為如何替下一代鋪好路操心。雖然家世背景、人脈關係等社會資源極為重要,人們還是普遍相信“知識改變命運”,把教育和高考視為通向更好生活的一條看得見、摸得著的路,即使在“小鎮做題家”被嘲諷的今天,依舊如是。
但是教育圈也是個挺奇怪的圈子,教師、學生、行政主管、家長構成的教育群體,為了學生這個核心,可謂煞費苦心,各有各的理,各有各的屈,匯成了教育圈的眾生百態圖,存在諸多不符合常理的怪現象。
不能給學生排名,但可以給老師排名
為了緩解學生心理壓力,保護學生的個人隱私,減弱教育內卷,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國家就專門出臺意見明確指出:嚴禁以任何方式公佈學生成績和排名。
國家規定在前,很多學校不會公佈學生的成績和排名,營造一種和諧的氛圍,然而在暗地裡卻按照教學成績給老師們排名,跟各種評優評獎相掛鉤。以至於每次考試後,一些學校教務處和年級組會花大力氣來分析成績,計算出每個老師授課班級的平均分、及格率、優秀率和對班級成績的貢獻率,然後打印出來,分發給每個老師,在各種大會小會進行分析研判。
獎勵成績突出老師的同時,也會對成績不理想老師進行不點名批評,更有甚者在大會上點名公然指責,並要求這些老師在大會上做自我檢討,真是斯文掃地。
為了保護學生的尊嚴和隱私,不公佈成績和排名的同時,卻以教學成績來給老師排名,固然可以激發老師的積極性,卻忽略了老師個人尊嚴。在這樣的評價體系下,老師不得不將成績放在首要位置,將壓力傳導在學生身上,為了提升學生成績會對學生要求更加嚴格,學生負擔必然會加重,“雙減”政策效果弱化,更會加劇教師之間的惡性競爭,影響同事間的關係。
課題“滿天飛”,少有落實者
課題研究,是一所學校教科研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教師成長的重要途徑,也是教師職稱評審時的硬性要求,因此幾乎每個當老師的,都會接觸到課題研究,都會進行課題研究。
為了職稱評審,不少教師熱衷於課題研究,研究內容可大可小,營造了一種熱鬧的氛圍,為學校領導喜聞樂見。
要知道,從科研課題的資料收集、課題論證、課題立項到課題實驗研究,到最終的課題驗收,都有嚴格的規定和要求,也就意味著課題研究需要一定的時間和精力。然而一線教師每天忙於教育教學,少有精力來研究課題,只能疲於應對。
以至於不少課題資料很完整,卻沒有真正研究的東西,空空如也,經常出現“穿新鞋走老路”或者“穿別人的鞋,走別人的路”的現象,只為了職稱而申報,為了結題而結題。
一旦拿到結題證書,課題組就會解散,很難將課題成果予以推廣,失卻了課題研究最初的意義。
“寒門出貴子”的現象變少
很多年之前,寒門家庭出身的孩子是上進、好學、努力的代名詞。相比之下,富裕家庭出身的孩子,卻不如寒門家庭出身的孩子那樣的討喜,因為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富裕家庭出身的孩子不求上進,只想著玩樂。
這是因為寒門子弟必須透過教育來改變自己的命運,富人子弟不努力照樣家財萬貫,以至於出現了很多“寒門貴子”的例子。
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寒門難出貴子”卻成為一個客觀的現實。
以筆者任職的縣城中學為例,被學校寄以厚望的重點班裡,農村學生越來越少,考上985、211名校的學生以城鎮學生為主。家庭情況不甚理想的學生反而不喜歡學習,成天睡覺、打遊戲,甚至出現頂撞老師的現象。
家庭情況相對較好的學生很努力學習,逐步成長,反而是那些家庭情況不甚理想的學生對學習缺乏興趣,不想改變自身的命運,導致考上好大學的都是一些家庭情況相對較好的學生。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很大程度上在於“寒門子弟”所擁有的教育資源較少,父母重視教育的程度不夠,很容易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進而導致“寒門子弟”向上的道路受阻。
幹得越多,拿得越少
相對於其他編制行業,或多或少都有年終獎、車補等額外補貼,而教師的工資自2019年起,主要由崗位工資、薪級工資、績效工資和教齡補貼四部分組成。
其中能拉開差距的主要是崗位工資,主要由教師的職稱所確定,故而在一定意義上,職稱高低直接關乎教師的收入。
然而職稱晉升有名額限制,只有上一級職稱老師晉升了,才會有空餘的名額,才會晉升的機會。畢竟名額有限,不少優秀的老師條件相差無幾,客觀因素作用的不大的情況下,主觀因素就會被放大,不少人透過各種關係找人,送禮,請人吃飯,使職稱評審的活動成為比拼社會關係的競賽。
有的老師,代課很少,甚至不在一線教學,卻因為榮譽等身,早早評上了中高階職稱;有的老師,承擔很多教學任務,又身兼班主任工作,勤勤懇懇,卻因為拿不到榮譽,只能望職稱興嘆。
外行領導內行
有網友吐槽稱:我們校長,教語文出身,已經十幾年不曾在一線教書,突然有一天興致勃勃地告訴高三語文備課組長,說某某詩詞今年高考肯定會考,卻不知道這篇詩詞早已在課本上被刪除。
不知事情真假,但是卻折射了教育行業的某些尷尬現象:外行領導內行,內行被迫被外行領導。
目前的學校管理者,絕大部分是教師出身,因為工作業績突出,或者其他因素,躋身領導崗位後,往往會以工作忙為由,脫離一線教學崗位。從關心學生到關心教育局,從研究教材到研究檔案,從天天上課到天天開會,可以說,與教育教學相去甚遠。
然而教育行業不同於其他行業,沒有實踐做基礎,靠一腔熱血,空談理論往往會碰壁,適得其反。
但是部分校領導不甘總體指導和頂層設計,總覺得一線教師做法落後,不符合自己的心意,故而花重金去優秀學校學習經驗,將其模式複製到自己學校,卻忽視了自己學校的情況,最後搞得一團糟,反而責怪老師們不努力,沒有認真領會領導的意思和優秀經驗的精髓。從未想過自己的原因,也從未反思過自己的行為,碰壁之後,依舊如此。
把老師當學生管,把學生當“祖宗”供
近些年,倡導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師生地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言概之,把老師當學生管,把學生當祖宗供。
一方面給老師制定各種規定和要求,把老師當學生管,事事要考核,考核就與績效工資掛鉤,甚至關係到評優評獎和職稱晉升。如上班需要刷臉簽字、上課需要提前三分鐘到教室、教案要按照模板書寫,每個環節都不能錯……然後各種考核層出不窮,面面俱到。
越是考核多,老師們就越沒有積極性,越沒有積極性,領導的管理措施就越嚴格,進而導致教師隊伍人心渙散。
要知道,在某些學校領導眼裡,老師和學生都是自己管理的物件,哪怕一名小小的中層幹部都可以對普通老師吆三喝四,頗是威風。學生沒給老師問好,正常現象;老師沒給領導問好,居然要被點名批評,自以為自己比普通老師“高一等”,老師就該服從領導的各種管理。
另一方面卻對學生過分縱容,學生只要不犯天大的錯誤,一般不會受到實質性的懲罰,倘若有老師因為學習或其他問題懲戒學生,往往會被舉報處分。
然而在一次次縱容之下,一些學生早已失卻了對教師的敬畏之心,不學習,不遵守紀律是家常便飯,甚至認為打罵了老師,自己不會有任何損失,於是更加肆無忌憚的一次次挑釁老師的底線,甚至明目張膽的當眾欺師辱師,不禁感嘆:教育竟如此無力。
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於是乎,不少老師選擇“佛系”+“躺平”,只教書不育人。
只談奉獻,不提回報
時常有學校領導說:“選擇教育,就選擇了奉獻和清貧”,藉以鼓勵老師要安心從教,卻引得一眾老師的嗤之以鼻。
把老師們的一生說成“奉獻的一生”大家尚無異議,但是如果非要把老師們的命運定在一輩子只能“貧窮”上,相信老師們是不服氣的。要知道,沒有一個人生來甘願處於底層,都有向上追求物質生活的權利,這也是國家賦予每個人的權利,也包括普通的老師。
固然老師一個良心職業,有著自己較高的職業道德,可以比別人多奉獻一些,但卻不應該忽視老師們應該享有的待遇和權利,不能“只讓馬兒跑,又讓馬兒不吃草”。
只談奉獻,不談回報,是一種赤裸裸的道德綁架行為。老師是選擇了教育行業,選擇教書育人,工資本來就不那麼光鮮,如今又要求堅持清貧,則是對老師的不公平和歧視,是對老師追求美好生活權利的一種忽視,很容易讓老師喪失追求未來生活的熱情。
開會成為某些領導解決問題的法寶
開會是領導管理能力的象徵和解決問題的不二法寶,他們堅信開會能夠解決一切問題,如果還沒有解決,那就再開一個。
進而導致出現了很多原本可不開的學校會議,既可解決領導所要解決的問題,也可以會議留痕來證明此項工作的紮實推進,這就有了會議中典型的形式主義。
有的會議可以有很多主題,老師們只是背景牆,然後拍照發新聞,廣而告之,最後存檔。一方面可以彰顯學校紮實的工作作風,深刻執行上級的檔案精神,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準備材料,以備上級檢查。
有的會議是沒有任何實質內容卻堅持固定時間開的例會,雖然領導口若懸河,卻沒有安排任何工作或傳達任何通知。
有的會議明明可以短時間結束,卻因為領導沒有領會上級部門的檔案精神而將檔案通讀一遍,甚至說一些沒用的廢話,漫無目的,語無倫次,想到哪裡說到哪裡,也讓不少老師雲裡霧裡。
有的會議明明發一則通知就可以辦好的事情,非要召集老師開會,然而逐個講解,生怕老師忽視或弄錯。
面對如此繁多且種類齊全的會議,無形之中佔據了大量的教學時間,嚴重影響了老師們的生活和工作。百般無奈的老師,只能硬著頭皮開著領導們要求開的會,做著自己應該做的事。
於是乎,只見臺上領導們口若懸河,甘之如飴,臺下老師們兢兢業業,批改作業,現場備課,甚至部分教師呼呼大睡,儼然一派和諧的景象。
萬事留痕,凡事資料化
工作累,證明工作更累,一份力工作,兩份力來證明工作,看似忙忙碌碌,卻讓教學成了“副業”,讓不少老師頗為苦惱和痛苦。
聽課要拍照,要寫聽課記錄;培訓活動要拍照,要寫培訓記錄;教研活動要拍照,要寫教研記錄;和學生談話,要拍照,要寫談話記錄;家訪要拍照,要寫家訪記錄;開會要拍照,要寫會議記錄;開班會要拍照,要寫班會記錄;心理諮詢要拍照,要寫心理諮詢記錄……
有沒有實際效果,沒人關注,照片和材料卻缺一不可。每天從早忙到晚,大多時間卻在忙著應付這些形式主義的東西,作業沒空批改,課件沒空製作,更無暇去深入鑽研教材,與教書育人的初衷相悖甚遠。
中小學校男教師比例逐年下降
近年來中小學教師隊伍中男性教師比例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從事教育行業的同仁,想必深有體會。就拿高中來說,在某些學校眼裡,男生競爭力強,但每年新招的老師裡面,尤以女性為主,甚至連一個男老師都沒有。這還是高中,想必初中、小學和幼兒園情況會更加窘迫。
按說,教師屬於事業編制,旱澇保收,為人們口中的鐵飯碗,並且在同等條件下,招聘學校會優先招聘男老師的前提下,為何教師行業對男生的吸引力會減少。
在我看來,最主要的原因是待遇問題,工資太低,不足以養家餬口;其次在於本職工作高壓,形式主義嚴重,非教學工作過多;最後教師職業成長空間有限,職業缺乏挑戰性。
然而男教師的出走和缺位,必然會對學生性格養成造成一定影響,不利於學生建立性別意識,尤其是男生缺乏陽剛之氣,獨立意識差,變得越來越娘,反而不利於學生身心的正常發展。
教育,一個宏大和長遠的話題,註定深系千家萬戶,關乎很多人的命運。然而由於各種因素,當前教育出現了存在諸多不符合常理的怪現象,嚴重製約了教育的良性發展,需要予以解決。
即使這個呼聲很快就被淹沒在喧囂的滾滾大潮中,但我依然想再呼籲一次。
校長派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來源丨晨閱浮一白
編輯丨智庫君
版權說明丨校長派尊重原創,版權為原作者所有,若侵權,我們會及時宣告或刪除。
我們在一起,可以成為改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