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柳葉刀學術↑↑↑
來源:泰晤士高等教育、環球科學科研圈、ilmediano新聞網、等
近日,印度一頂尖學府陷入博士生自殺危機,引起學術圈關注。
據悉,印度理工學院(IIT)自 2019 年以來,已有 37 名學生自殺身亡。而截至目前,今年至少有 11 名學生自殺。
IIT 是印度最負盛名的工程和科技教育機構之一,包括 23 所分校,以其嚴格的入學考試和高水平的教學質量而聞名,其中著名的分校包括 IIT Madras(馬德拉斯分校)、IIT Kanpur(坎普爾分校)和 IIT Delhi(德里分校)等。
印度理工學院馬德拉斯分校 來源:iitm.ac.in
強制博士生髮論文
疑似自殺導火索
據今年 1 月《泰晤士高等教育》的一篇報道,IIT 馬德拉斯分校曾出臺一項新方針,要求博士生每學期至少發表一篇期刊論文,每學期不發表論文的人將“獲得較低的成績,並面臨博士委員會的審查”。
印度研究觀察組織的一位發言人指出,儘管每個博士生自殺案例都有所不同,但強制要求發表論文的壓力無疑是導致這些事件的一個因素。
據報道,學校給博士研究生在學分計劃下的表現評分引數列了個表:
評分表
S級:學生作為主要作者發表了被接受的期刊/會議論文。
A級:學生作為主要作者提交了期刊/會議論文。
B級:學生在該期間勤奮工作,但上述(a)或(b)不適用。
C級:學生投入了工作,但未盡全力。
D級:學生的表現遠低於預期,但有特殊情況(如醫療問題或心理健康問題,前提是這些問題已被標記)。
E級:學生的表現遠低於預期。
U級:學生未定期工作和/或來系裡。
這些等級由導師根據學生的表現分配。從這個評分系統可以看出,學生被期望每學期至少發一篇論文。如果你沒有成功發表論文,即使你再努力勤奮,等級也只能到B。
而每年,這些低等級的學生,將受到博士委員會的審查。
這種評分表引起了學生對於導師權力和評價標準的擔憂,認為這些標準可能導致過大的壓力!
此外,規定還要求學生每週工作60小時。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在其各自專案期間必須註冊研究學分,共計60個學術學分。
這樣的舉措下,一些學生選擇學術不端的行為來確保論文的發表。雖然從結果上看,確實給學校帶來了論文數量的暴增,但過去三年中,印度論文被撤回的數量也增加了兩倍以上,這就是這種激勵政策的惡果。
還有一些學生不堪重負,選擇聯合抗議,而且由於導師掌握了這些博士生的評分大權,有一些師生關係一般的學生還受到了導師的虐待...
據一位匿名的抗議學生說:“IIT Madras的研究學者如何被他們的導師虐待並不是什麼秘密,尤其是在科學領域。我們都知道Sachin(Jain)是如何被他的博士導師騷擾的,以及這如何推動他走向自殺。”
這些舉措也給學校帶來了直接的惡果。
去年 11 月,IIT 馬德拉斯分校就曾因同年 3 月份一名機械工程博士生死亡,而停職了一名教授,這也使得該校自 2018 年以來的自殺人數達到 12 起。隨後,該校聘請了 30 多名經過培訓的輔導員來幫助學生。同一時期,IIT 坎普爾分校發生了該校自去年 12 月以來的第三起自殺事件,而 IIT 德里分校也在該學期早期出現了三名學生自殺事件。據悉,2022 年印度就約有13000名學生自殺。如何降低學生的自殺率,可能是印度整個教育系統需要面對的問題。
關注博士生心理健康
刻不容緩
博士生自殺率居高不下,這引起了學術圈的注意。很多人表示,這種因為導師、學校的壓力以及家庭的高期望壓力而導致的博士生自殺,在全球範圍內都具有一定共性。
在攻讀碩士或博士學位的學生表示,當導師對自己的未來擁有獨家控制權時,他們的壓力會很大。如果導師對他們不滿意,就可能會為難他們,如果他們想提出申訴,可能沒有任何調解力量。
第五屆《自然》博士生調查也曾顯示,中國的博士生在取得博士學位的道路上也面臨著巨大挑戰。從很多方面看,中國的博士生比其他國家的學生要“難”一點。一個非常顯眼的數字是,在參與此次調查的中國學生中,只有55%的學生表示對博士生涯至少感到部分滿意。而在中國以外地區的5630名受訪者中,滿意度達到了72%。
留言評論的大部分受訪者表達了較為負面的態度。一名學生寫道,“不要讀博,沒人會幫你,沒人會理解你,這裡是監獄。”另一條評論寫道,“讀博壓力太大了,超過了我的預期。”
南京大學細胞生物學家陳迪說,在很多方面,壓力是整個系統的一部分。“大部分學校都要求研究生以第一作者的身份至少發表一篇論文,發表的期刊還必須有一定的影響因子,才會授予他們博士學位,”他說,“每個人都要有產出,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也是因此,由於重壓無法疏解,很多學生都選擇了較為極端的處理方式。
社會內卷化嚴重,對於堅信畢業了自己終會有前途的研究生來說,如果在讀研期間面對可能畢不了業的現實,往往會對自己產生不自信和懷疑。這對一路優秀過來的學生來說,打擊太大了。
對此,有越來越多的人呼籲,應當對博士生的投訴進行獨立裁決。印度自殺預防先鋒組織 SNEHA 的創始人、印度《國家自殺預防戰略》的作者 Lakshmi Vijayakumar 表示,如果博士生能夠接觸到獨立的監察員進行裁決,那麼他們和導師之間關係破裂造成的壓力可能會減輕。
Vijayakumar 認為應該建立某種監察員制度,來補充目前所缺乏的申訴補救系統,為學生提供一個安全空間,讓他們更易尋求幫助。Vijayakumar 還提出家庭的高期望,進入頂尖學府後感受到的落差,以及生活和學習難以平衡,都在困擾這些頂尖學府的學生。
最後,對於學生來說,學會休息,適當的疏解自己的壓力,是格外重要的,我們要認識到“科研並不是你生活的全部。”
還有就是一定要學會溝通。
父母不理解,為什麼導師佈置的課題我們無法完成,那我們就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告訴他們,“爸,媽,我的導師非要讓我研究如何用菜刀去替代手術刀去做手術,這在世界範圍內也無人能解啊!”
家庭永遠是自己的避風港灣,要多相信家人能夠理解並支援你。
同樣的,也要多采取更多行動,主動向導師和學校尋求自己需要的建議。
多多關注博士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需要大家一起共同努力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