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苦口婆心說了一大堆,孩子卻無動於衷?你管教越嚴厲,孩子成績越差?
這不是孩子非要跟你對著幹!
打敗孩子的往往不是錯誤,而是情緒,情緒不對的時候,根本就無力思考。
對此,小學高階教師,家庭教育研究者,暢銷書作家張霞老師,給出了具體建議,教父母跟孩子好好說話,幫孩子找回積極情緒,改錯就是分分鐘的事。
一、氛圍比內容重要
考試成績下來了,媽媽被老師留在辦公室,小林在門口等待,已經30分鐘過去了,小林心裡拔涼拔涼的。
回家的路上,媽媽一句話沒說,小林覺得空氣都凝固了,他有點呼吸困難。
一進家門,媽媽劈頭蓋臉就一頓罵,小林滿腦子都是怎麼解釋?怎麼才能讓媽媽停下來?怎麼才能不聽見這些聲音。
忍無可忍的時候,他大喊一聲,捂著耳朵,跑回了自己房間,鎖上了房門。
心理學研究發現:孩子接收的資訊,7%來自談話內容,93%來自父母的表情、語調和肢體語言,這就是梅拉賓法則。
想要孩子聽話、懂事、改錯,我們首先不要“皺眉頭”,要和顏悅色,要營造輕鬆的氛圍。
腦科學研究發現,當孩子判斷父母在生氣時,大腦杏仁核會立即啟動逃跑機制,一心只想逃離,根本就沒有精力注意:你在講些什麼。英國有句俗語:A smile is worth a thousand words.翻譯過來就是:一個微笑勝過千言萬語。
我們家長做事情,很容易盯住錯誤本身,卻忽視了情緒對孩子的影響。
被理解,被看見的孩子,才能有能量去改正錯誤。
二、情緒比思考前行
媽媽明顯感覺到,升入初中之後,曉楠脾氣變大了。
跟他說加件衣服,他都能發一通脾氣,媽媽現在是看著曉楠的臉色過日子,生怕惹著他。
但曉楠有錯誤了總不能不說吧,可每次批評,都以一場家庭戰爭收場。
腦科學研究發現,孩子大腦中的杏仁核,主要感受情緒,尤其是恐懼、焦慮等負面情緒,並給孩子傳送“戰還是逃”的指令。
杏仁核會在孩子10歲之後,得到快速發展。
同時,孩子大腦中負責冷靜思考的前額葉皮質,卻相對發育較慢,當杏仁核的“戰/逃”指令傳送時,前額葉皮質通常來不及指導孩子冷靜思考。
這就是孩子表現得像只“噴火龍”的原因。
有研究發現,大腦前額葉皮質,要到25歲才能發育成熟,也就是說孩子青少年時期,會一直表現得像“脫韁的野馬”。
既然,他的大腦發育還不成熟,咱們家長就要做好“情緒緩衝區”。
幫孩子解決好情緒問題,學會管理情緒,找到積極情緒,他的前額葉皮質才能緩過神來,幫助孩子理性思考。
三、用肯定代替批評心理學中有“ABC”情緒理論,你覺得是A(事件),引發了C(情緒和行為),實則不然。
其實是B(我們對A的看法、解釋),引發了C。
比如同樣是孩子考試不及格(A),如果家長認為孩子太不上進了,這麼容易的題目怎麼會不及格?肯定是沒好好複習(B),那回家肯定是一頓胖揍(C)。
但如果家長能看到:孩子至少還拿到了50多分,看到孩子這次比上一次的進步(B),那回家就有可能是一番鼓勵(C)。
所以,我們對事情的看法,才是關鍵。
凡事換一種說法,教育孩子省心省力。
我是@蓁蓁心理撫養,歡迎關注,瞭解更多家庭教育乾貨。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如侵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