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開始了,各種培訓班、興趣班就蜂擁而至,填滿了孩子本應該放假休息的日子。本應該好好玩耍的年紀,生活卻被學習完全充斥,找不到可以放鬆娛樂的間隙。當家長認為這是在為孩子的學習負責時,大量科學研究卻提出了完全相反的意見。
藍橡樹專欄作者:立正媽媽 ,國家人社部 高階兒童情商指導顧問,中國圖書館學會 兒童閱讀推廣人。如果喜歡藍橡樹的文章,請記得要把我們“設為星標”哦!
“今天你拼命‘雞娃’,你怎麼能確定20年後,這些知識還很重要?” 在2021年的一次演講中,Christie向中國家長丟擲了這個問題。
Christie長期致力於研究人類智慧的起源,是享譽世界的類比推理領域專家。從2018年起,她建立的清華大學腦與智慧實驗室兒童認知研究中心,就透過開展一系列實驗,探索兒童的玩耍機制,力圖從科學角度解密,孩子是怎樣在玩耍中學習的。
得出的結論值得所有家長們思考——
培養類比思維,比學習具體解題技巧重要。
而自由玩耍,是習得類比思維的重要渠道。
類比思維:學霸的秘密武器
人一開始是怎麼學會區分“cup”(茶杯)和“glass”(玻璃杯)的?
這是一個我們不常思考,卻非常有意思的問題。答案是:類比識別。
“人類小孩的類比識別能力,可比人工智慧厲害多了。”當全世界都在推崇人工智慧如何強大時,Christie卻發現了孩子的“超能力”遠超電腦。
孩子是怎麼學習的?
她舉例子,孩子只需要見過幾個球型的玩具,就能識別出哪些屬於球類,哪些不屬於。只需要小資料,孩子就能進行類比推理。
但是,人工智慧吹噓得最厲害的“人臉識別”技術,卻仍需要通過幾億張臉的學習,才能認出一張人臉。人工智慧依賴於大資料的學習,只有資料足夠多,才足夠精確。
曾經就有這樣一個啼笑皆非的新聞,在一場足球比賽中,球進了,但是比分是0:0。為什麼?因為負責計分的人工智慧把光頭裁判的頭識別為了足球,而我們的孩子永遠不會出這樣的錯誤。
再比如,孩子八九個月時,你教他揮手說“拜拜”,一般教幾遍,他就會知道揮揮手是告別的意思。一歲多,你教他說“謝謝”,示範幾遍,他就能習得什麼情況下需要說“謝謝”,什麼情況下要說“不客氣”,附帶還有一個笑眯眯的表情,讓人情不自禁跟著也樂起來。
但哪怕到今天,阿爾法狗已經可以戰勝人類圍棋世界冠軍了,它依舊學不會何時要說“謝謝”。儘管我們可以透過程式設計讓機器說“謝謝”,但它本身並無法區分什麼情況下需要表示感謝。因為這個規則指令不明確,所以無法根據場景和情感做出精確表示。
這種根據兩個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徵的事物間的對比,從某一事物的已知特徵,去推測另一事物的相應特徵存在的思維活動,就叫類比思維。
抓住本質→關聯性思考→產生創意→解決複雜問題
這項能力能夠讓我們把識別出來的模式,迅速應用到新情況,解決新問題。
世界上許多偉大發明,都源自於類比思維的帶動。
《類比思維》一書中就列舉了很多具體案例:
比如電力網與網際網路的跨界類比 ;
丹尼爾·平克如何根據歷史的“構造”預測未來;
“地下水輸送管道”與“投資組合”的類比;
啤酒生產線與回轉壽司的類比……
當你學會了類比思維,就能迅速抓住事物的本質,找到結構性相似,解決複雜問題。
學霸之所以成為學霸,並非他們做題比別人多,而是他們在做一道題時,透過思考、分析、比較、歸納,將新內容與自己已經熟悉的舊知識進行類比,使得新知識更易於接受、理解、掌握。當下次再遇到類似題目時,就能迅速使用類比思維,進行關聯和分析。
所以,學霸做一道題的效果,相當於別人做十道題。
美國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曾說:“類比能力是評判才能的最佳指標。”
擁有類比思維的人,都很擅長關聯性思考,能夠抓住事物間本質上的相似之處,解決複雜問題。
Christie的研究發現,孩子比人工智慧聰明,是因為小孩具有更強的類比思維。
而這種思維產生深刻變化,大部分發生於學齡前時期。
看似最沒有意義的“瞎玩”,其實是孩子最認真學習的階段。
請大人遠離,
讓孩子自由玩耍
兒童心理學家帕賽克(Kathy Hirsh-Pasek) 在《愛因斯坦不用識字卡:孩子究竟怎樣學習以及為什麼》一書中表示——
真正的智力和創造力不會源自嚴格管制下的活動或死記硬背。
真正對孩子身心發展最有益的,是孩子自發的、獨立的玩耍,特別是戶外玩耍。
“孩子有種魔力,能夠把平凡場所中不為人注意的角落變成興趣盎然的遊戲場。”
一方沙堆、一池積水、一片落葉,孩子卻總有能力玩出新的花樣來。
小孩都喜歡玩沙子,許多家長覺得那就是無意義地將沙子撥弄來撥弄去。
但Christie在觀察自己四歲大的兒子玩“沙坑”時的表現,就發現,無論是運用想象力搭建城堡,使用工具協助堆沙坑,還是主動邀請、組織其他孩子共建,甚至是面對陌生小夥伴的質疑“我為什麼要幫你”時,兒子回答的“我們一起堆,就可以建造一個更大的城堡啊!”
勸說、互動、組織、領導力,還有抗挫力、社交力,其實都包含在這個簡單的沙坑遊戲中。每一項能力的習得,又會透過關聯思考,運用到其他的問題處理中。孩子就是在這些看似無意義的“瞎玩”中,學會通用的生活技能,從而找到跟世界交手的取勝之道。
所以,別小瞧孩子瞎玩的每一天,其實都蘊藏著綜合能力的步步提升。這遠比背了多少首古詩,會不會算100以內加減法,更為重要。畢竟這些能力,放到四十歲,依舊與個人能力的強弱息息相關。
眾多的教育學研究都顯示,在學齡前就掌握了諸多通用技能的學生,比那些追求某些特定技能的學生,在學業中表現更好。
而通用技能,其實更像“軟技能”,比如時間管理,和他人合作,對事物重要性、優先次序的判斷等抽象能力。
常言道:會玩的孩子,更會學習。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彼得·格雷在最近出版的書《玩耍是最認真的學習》裡,援引大量研究指出:
“孩子們保持心理健康、適應未來種種壓力的那些基本能力:問題解決能力,情緒調節能力,社交能力,抗壓能力,創造力……很大程度上,都是在和小夥伴在一起、沒有成人監督的遊戲裡培養出來的。”
為什麼強調遊戲時要“沒有成年人監督”? 因為一旦成人介入,“遊戲”就成了“比賽”或“學習”了。
讓孩子參加足球訓練班,是不是玩耍?許多家長認為,就是一群孩子踢踢球,不就是去玩兒嗎?但那是在教練指導和安排下的互動,少了許多主觀能動性。
相比起來,男孩在小區裡招呼小夥伴,一起踢野球撒歡,或許沒有人當裁判,沒有那麼多規則,但他們之間的組織、互動、協調、處理衝突,乃至情緒調節等能力,得到的鍛鍊截然不同。
家長認為的“玩”就是不寫作業以外的活動,但孩子可不這麼認為。
2017年,專家們做了一項研究,讓幼兒園的孩子選擇跟“遊戲”相關的圖片,結果孩子們不約而同地把那些包含成人的圖片刪除了。
孩子心目中的“玩”,是自由安排,自由結伴,自由互動。
《大西洋月刊》就曾指出——
現在的孩子常被以安全之名過度保護。獨立、冒險和探索精神等,甚至已被從童年中剝離。隨著自由玩耍時間的下降,兒童心理障礙問題逐年上升,當代美國兒童焦慮症和抑鬱症的發病率已是上世紀50年代的5至6倍。
當全球都在為當代青少年陷入心理健康危機憂心忡忡時,2023年釋出的一項大規模研究,卻提出了另一個越來越受到重視的解釋——
“幾十年來,孩子們失去了獨立於成年人直接監督和控制的玩耍、漫遊、參與其他活動的機會,可能是導致心理問題的一個主要原因。”
不同於我們童年無人問津,天天漫山遍野瘋跑。這一代孩子,已然很少有自己呼朋喚友,結伴在上學放學路上玩耍,在小區裡溜達,在空地上曬曬太陽發發呆的機會。焦慮成風的家長們,只要看到孩子無所事事,就恨不得用“有用”的活動填滿孩子的每一分鐘。
這是備受“關注”的一代,成長在眾人的注視中,如同木箱中的提線木偶。
學校——培訓班——家,三點一線的生活,就連娛樂都變得如此單調:手機、平板、電視。
孩子的世界越來越小,情緒疏通渠道越來越窄。
稍有煩惱,無處釋放,就容易被心理問題裹挾,萬一想不通就只能鑽牛角尖,走極端,一下被擊垮。
美國醫學博士斯圖爾特·布朗在42年立跟蹤採訪了6000人,結果發現:
小時候沒有無拘無束玩耍過的孩子,長大後更難適應新的環境。
而那些自由暢玩的孩子,長大後無論社交能力、抗壓能力,還是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比較強。
魯迅先生很早前就提出了玩耍的重要性
中科大少年班曾被譽為“神童”的寧鉑,擁有“加速度”的輝煌童年,卻在成年後在工作和社交中屢屢受挫。導致他在央視《實話實說》的節目中曾流著眼淚說:“如果人生有來世,如果再讓我回到童年,我這一輩子再也不進少年班,我只想做個正常的孩子,去打遊戲,去和小朋友玩,去有初戀,去調皮,去過我想過的日子。”
童年裡的肆意玩耍,豐富而充實的小日子,看似細微卻篤定的小幸福,練就的卻是孩子一顆強大的內心,激發的是他們內在茁壯的生命力。
一邊“躺平”,一邊“無痛學習”:
科學的兩全之道
誠然,習慣了給孩子訂滿計劃,填滿興趣班,佈置滿作業的中國家長們,面對雞娃時代的滾滾洪流,很難做到放手讓孩子盡情地去玩,去探索。那麼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裡,保證孩子既學有所成,又玩有所樂?
科學家在很早前就給出過建議,“休息”跟“練習”的作用同等重要。
“間隔式學習法”(Spaced Learning)其實不難理解,就是在1小時內安排幾次短暫的緊張學習,每次學習之間休息5-10分鐘,最後的學習效果比1小時一直在緊張學習的學生高出20%!
勞逸結合的道理我們都知道。但實行起來,卻時常篡改了建議中的關鍵詞。
如,常常是孩子休息時,還會爭分奪秒安排他們的休息活動。希望他們趁機聽聽音訊磨耳朵,望望遠休息眼睛,亦或嘮嘮叨叨催促他們趕緊上廁所喝水做好準備工作。大腦是滿的,後續知識自然難以進腦。
科學家指出,真正的“綠色休息”是放空大腦。讓孩子到戶外跑跑、動動,比在室內玩耍、聽故事更有利於接下來的學習。當孩子進行戶外活動時,大腦“自動學習”的效率比室內活動更高,接下來學習中的注意力和記憶力表現會更好。
玩的時候放開了玩,學習時才能專心致志。
教育的留白,看似浪費了很多時間在無謂的“瞎玩”“休息”和“閒聊”中,但有效的引導,卻意義非凡。
Christie舉了一個自己博士生家的例子,說明遊戲的理念可以滲透進生活各方面,哪怕只是和孩子對話。
有一次,孩子看了關於“新冠”疫苗的新聞問她:“媽媽,是基因變異更厲害,還是科學技術更厲害?”她當時就愣住了,不知道該怎麼回答。
因為孩子覺得,既然科學技術這麼厲害,人類這麼厲害,發達到這種程度了,為什麼一個新冠病毒就把我們打垮了?他很好奇這個問題。但她覺得這個問題,沒有一個確定的答案。
最後,她以一個問題回答了孩子:“那你覺得蜘蛛俠更厲害,還是鋼鐵俠更厲害?”
這是一個培養孩子類比思維的機會。孩子知道,蜘蛛俠是基因變異來的,鋼鐵俠是用科學技術來武裝自己,變得很厲害。
孩子聽了,似懂非懂,對這個問題更著迷了,還專門畫了一個漫畫來探討,到底是病毒,還是科技會更厲害。
看似隨口聊天的一個話題,但因為家長的有效引導,恰恰是給孩子留出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孩子去思索、去探究、去試錯。比起嚴肅的課本學習、課堂灌輸、科學解釋,讓學習變成一場探索遊戲,反而更能激發孩子的興趣,引導他們更深入的思考。
生活中,比起報一堆的培訓班,讓孩子疲於奔波在各個教室之間,應付各類作業,無暇思考,更重要的事教會孩子深度思考,融匯貫通所學知識,從而做到舉一反三。學會如何學習,遠比做題重要。
假期是彎道超車的時機,更是體驗生活的良機。離開書桌,走進生活、走進人群、走進社會,去開拓視野,增長見聞,在經歷和思考中去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才能最終形成促進身心成長的營養。
正如Christie在演講結尾所說——
“今天你雞娃,你怎麼能夠確定20年後這些知識還是很重要的?
但是擁有類比思維,你的孩子可以將他今天學的知識應用到20年後解決新的問題。”
我們不懼怕天空高遠,只要掌控好風箏的線,就不怕它迷失了方向。
斯坦福大學教育學教授威廉·戴蒙說過:只有一個有意義的人生,才能釋放巨大的能量、創造力和深度的滿足感。
如何給予孩子個體生命成長所需的營養,讓孩子認識自己、認識世界,建起立自己獨立的思維判斷體系,具備應對困難、挫折的能力,妥善處理好成長中的喜怒哀樂,獲得幸福感,找到價值感,是比無數個“第一名”還重要的事情。
今年,藍橡樹專門為萬千學子打造的這本「少年日曆」,選取了12個少年成長路上困惑的話題,以名言金句的方式回答縈繞在少年心中: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渴望成為怎樣的人?人生意義是什麼?等一系列問題。
用每日一個啟發,每月一個主題,引導少年去思考,關注自身,治癒自我,一起探尋人生的答案。
8-16歲,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少年需要有一雙手撫平他們內心的困惑,牽引著他們向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而這本日曆正是渴望成為他們成長路上的領路人,用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著凝練的語句,點醒困惑中的青少年,讓少年在未來的365天裡,日日有所思,成長有所悟。
藍橡樹少年日曆2024
探索自身,理解世界
陪少年遇見更好的自己!
點選圖片,可進入下單頁
12個成長主題
365天,每天一個新啟發
心理學家皮亞傑說過:孩子只能從自己出發看世界。認識生命,悅納自我,是每個孩子人生必不可缺的一課。
2024年第一個月的主題,就是從自我認識出發,思考自己在這個世界的位置。
孩子對自我和世界的追問,是奠定他們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重要渠道。一個人如何認識自己,決定了他將會成為怎樣的人。
但這種自我認知,絕不可能由別人告訴他,只能透過自我的反省、試探中漸漸清晰。父母只能引導,卻無法塑造。
少年都不愛聽大道理,但是少年都渴望被看見,被認可,被支援。
成長,本質上是一場自己戰勝自己的過程。當成熟的你打敗了幼稚的你,勤奮的你打敗了偷懶的你,平和包容的你打敗了衝動抗拒的你。
最好的你,就在來的路上。
每日金句伴成長
暖心、治癒、勵志
青春期的孩子,總是暴躁而不可理喻。“無法理解,無話可說”讓許多父母滿是無奈和心酸。但相愛相殺的背後,其實是父母沒有找到溝通的鑰匙,所以打不開少年的心門。
說一萬句“失敗乃成功之母”,並不能扶起那個摔倒的孩子。
11月17日的內容,給“當代脆皮少年”一劑強心針——
別人把你打倒了不要緊,總有事情是自己控制不了的;但自己不要把自己打倒,不然就真的徹底倒了翻不了身了。
我們常掛在嘴邊的“沒事,沒關係,”這些話安慰不了孩子,因為這個階段,同學交往、比賽失利、考試考砸、錯過機會……芝麻綠豆的小事,對心智尚嫩的他們來說,都是天塌下來的大事。
當內心柔弱的一面被接納了,他們才能鼓起勇氣重新振作,自我認可那句“自己不要把自己打倒”。
好的教育,從不說教,我們走心。
比起一味給孩子灌雞湯,打雞血,不如給那個脆弱的孩子一個是實實在在的擁抱。
撫平疲憊,卸下重負,才能輕裝上陣,所向披靡。
在任何艱難時刻,成長低谷中,我們希望,放置在桌頭的這本少年日曆,不僅僅是孩子每日疲憊生活的避難所,更是開啟新一天的動力解藥。
名人金句 思想瑰寶
寫作何愁沒有生華?
4年前做教育日曆,也送了一些給朋友,有幾位寫稿同行跟我開玩笑說,經常要寫文章,想不出開頭和結尾,就會去翻翻我們的日曆,找找靈感。
這是我沒有想到的功能——原來我們的名言金句,還可以成為文章素材!
在做少年日曆時,我們特意將這個功能考慮進去了。其實,現在初高中生寫作文,主題也與家庭、友誼、成長這些人生問題相關。
3月的主題是「家庭與親情」,是中學生必寫文章。3月1日的內容是——
很多人說生活沒那麼簡單,可是生活本來就是一餐一飯,一生專心做好一件事,守著親人留下的宅院,縫縫補補,在四季風物的更替裡緩緩前行的。——《高老頭》,巴爾扎克
既有名人名言,也標清名著出處,不僅可以作為參考書目來使用,還是日常作文積累的素材,一舉多得。
在日常生活的不經意間,隨手翻開一頁日曆,紙淺情深,娓娓道來的有成長感悟、有情感表達、有人生哲理,銘記於心。
來日撰文寫稿,落筆生花,斐然成章,文采和見識在這些金句日積月累的洗禮中,也不自覺才藻富贍。
今年,按照傳統,我們依然推出了父母專屬的「教育日曆」。擷取了全球教育領域,最新研究、先進理念,幫助父母解決孩子教育中的痛點。
12個主題,每日一個知識點,每天帶給父母一個新的觸動。
教育的哲思|溝通與接納|積極心理學|健康與運動|
幸福的家庭|培養好習慣|高效學習法|自驅力養成|
男女大不同|青春期養育|擇校與留學|未來軟實力
內容覆蓋:自驅力養成、原生家庭理論、腦科學養育、高效學習方法等。
內頁設計與少年日曆類似,搭配使用,不失為一種親子交流的手段。父母和孩子一起記錄下當天的待辦事宜,當日的心情感悟,增進彼此的交流和感情,加深互相的理解。
藍橡樹教育日曆2024
藍橡樹少年日曆2024
學點教育科學,做懂教育的父母
思考人生問題,做有思想的少年
點選圖片,進入下單頁
“案頭壁上,皆可適用;自備送禮,均相宜”。開啟眼界、拓展思維、抒發情緒,思考、記錄、規劃,各有價值。
來吧,迎接2024年,送自己,也送孩子一份時間的禮物。在嶄新而充滿意義的新一年,一起做一個「記錄時間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