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創團·遇見小媛
最近,刷到這樣一則帖子,很是感慨。
母女對話中,孩子主動聊起單元測試:
“媽媽,我從來沒考過這麼低的分數。”
“我覺得考第一名的人很累,她要不停地卷自己,來保住第一的位置。”
言語中有羨慕,亦有自責,身為媽媽,帖主給出了這樣的回應:
“學霸是很累,還可能睡不著;但要是倒數第一,每天睡得好,還不用怕別人超越,努努力就不用墊底了。”
這話把孩子逗得哈哈大笑。
但不少網友看完後,也發現了一個教育漏洞:這位媽媽在維護孩子信心的同時,其實也限制了她的追求。
就像一句評論形容的:“有限的精神,專注到有效的事情中去。高效的思考,不讓學習的機會白白溜走。”
誠然,到了中小學,孩子的成績不理想,並非輸在雞娃不努力;拉開牛娃與普娃差距的,學習方法與效率才是首要因素。
明卷變暗卷,當雞娃變成游擊戰
如何緩解這屆父母的“雞娃焦慮”?
博主@YUNYA麻麻的一句話讓人破防:“這世界就像是一個劇場,當前排觀眾站起來的時候,後排觀眾也不得不站起來。”
如今,少有不為育兒焦慮的媽媽。
就像在生活中,我們不乏看到這樣的場景:
一對一家教太貴,就有相識的寶媽相互介紹,湊齊小班人數送孩子上興趣班;
以前小朋友憑一首《孤勇者》接頭,現在放學了被父母往外送,打聲招呼就算對上補習“暗號”。
所以有網友評論:“被父母推著走的娃,像是在全國各地上演的游擊戰。”
乍一聽,還挺幽默,但背後卻道盡父母的心酸。
想起我一個朋友,便是如此。
兒子中考時偏科嚴重,朋友不得不私下加強和班主任的交流,希望鞭策下孩子別掉隊。
老師也希望學生取得好成績,平時便多留意了下這孩子。
發現他在校時,六點多就到了教室上自習,平時吃飯靠小跑去食堂,十分鐘內能吃完。
有時夜間查寢,都能看到他還坐在床上背記單詞。
凡是在老師看得到的地方,這孩子無一不在刷題、看書。
只是在此狀態下,他也常常因睡眠不足在課上打盹被提醒,有時講的重點難點知識沒聽清,又要熬夜勤奮學。
如此迴圈,睡也睡不好,學也沒學好,他的多次課堂小測、模擬考試成績也就差強人意。
朋友從班主任那裡得知此事後,愈發苦惱:為什麼孩子努力了還考不好?
究其原因,其實一切有跡可循,譬如:
孩子偏科,未必是不努力,也許是做了無用功;比雞娃更焦慮的,是“打雞血”了還沒效果……
這般讓孩子加時加量學習,他們就越能贏在起跑線嗎?
斯坦福大學的一項研究就曾表明:飽和式學習,越學越無果。
雞娃不成功的孩子,需要的不是努力,而是有效努力。
雞娃背後,孩子正在陷入“偽努力”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話題:對於高中生來說,什麼是假裝努力?
高贊回答總結得十分到位:
“刷大量的題,碰到不會的就跳。”
“用最好的本子和筆,寫最長的計劃。”
“啥也不思考,整節課都在做筆記。”
看完留言,只覺是說到了我這老母親心裡,因為我家那位中學生就是這般。
學科知識我親自抓,但每次抽查學習情況,他無一不在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
筆記本上用馬克筆標得五顏六色,摘抄很用心,就是少了些自己的思考。
每次看到他壓線飄過的學科成績,孩子他爸就會念叨:“咱家兒子是自我感動型選手,看來題海戰術是不管用了!”
我也逐漸意識到,孩子步入中學後,所學知識逐年增多、變難,一味拉長戰線、加量學習,只會事倍功半。
那麼,孩子為什麼會陷入偽努力?這3個原因越早知道越好。
1.不瞭解自身優勢
青少年時期,孩子的三觀尚未成熟,在自我評估方面難免會受外界影響。
比較常見的現象是,班級裡成績靠後的學生,分數不高,自尊心卻很強。
批評一次,就會受一次挫。
久而久之,自尊也就變成了自卑,自覺不是讀書的料,又急於自證,學得很吃力卻看不到希望,只能浮於表面混日子。
他們也會因差強人意的學習成績,習慣自我否定,看不清自身優勢,變得消極。
2.目標不明確
網上流傳著這樣一個有意思的說法:
“平時不好好學,臨近考試熬夜複習,才懂什麼是效率爆表!”
在這種佛系複習法面前,不少孩子也會出現認識偏差:覺得過度學習就能提高成績。
卻忽略了:這種突擊學習的方式,僅限於短期目標,長遠來看,這種學習方法並不適用。
為了證明這一點,國外有研究者做了這樣一個實驗。
研究人員把參與者分為兩組,進行詞彙測試。
第一組進行5輪測試,沒有一個人在單輪測試中滿分透過;而第二組“過度學習者”,進行10輪測試,每個參與者至少3輪測試獲得滿分。
但過了四周以後,研究者再做回訪,發現兩組的成績已經持平。也就是說,過度學習的優勢,大打折扣。
可見,目標需從長計議,過度學習很容易讓人陷入無效努力。
3.太偏信“聰明論”
還有一類孩子陷入假勤奮,離不開父母常說的“聰明論”。
譬如,在不同家庭總能看到雷同的演繹:
孩子娃考得好,就是極具學習天賦;沒考好,就得學學別人家那聰明的崽。
這樣的口頭禪聽多了,孩子只以為想要學習好,“聰明”佔大頭,努力佔比甚微。
以此為了得到一句“你真聰明”的誇獎,孩子努力也就不再用心,多了表面功夫,少了深度思考。
做好這三點,讓孩子遠離無效努力
聽過一個民間故事。
有兩個人比賽砍柴,工具都是一把很鈍的斧頭。
其中一人惜時,想用最長的時間砍最多的柴,便爭分奪秒地只顧用力幹活;
而另一人,更看重前期準備,選擇先把斧頭磨成利器再砍柴。
如此一來,起點一樣,但砍柴人的策略不同,輸贏也毫無懸念:
磨斧頭的人贏得輕鬆;拿把鈍斧頭的人,看似可利用更長時間砍柴,但效率卻不高。
迴歸到教育方面,“磨刀不誤砍柴工”的笨辦法,也同樣能幫孩子打敗無效努力。
畢竟,學習沒有捷徑,但有方法,父母的正確引導,就是孩子的最佳“利器”。
1.少誇孩子用功,多誇孩子的進步
育兒過程中,鼓勵式教育沒錯,但誇錯了方向,即是誤區。
比如,面對學習慢熱的孩子,付出再多時間,效果都不明顯。
這時,父母誇他們用功,只會讓孩子以為:
投入越多時間,就會贏得誇獎,那我就要熬更長的夜,做更多的題。
而事實上,學習效率往往以倒“U”形態呈現,達到臨界點後,時間越長,效率越低。
所以,把“你真用功”、“你真努力”,換成“你這次又進步了”,能更有效鼓勵孩子。
2.少替孩子做決定,多讓孩子拿主意
目標感不強,學習也會少些變通。
對於這類孩子,父母可以著重培養他們的自主性和獨立性。
譬如,小事讓孩子做決定,大事可以和他們商量了再選擇。
沒有什麼,比參與其中體會更深。
認知思維養成後,再引導孩子遷移到學習中,他們的目標也會更清晰。
3.少關注分數,多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
身為父母,平時拿到班級成績單後,可以先替孩子分析學科強弱,再找到他們的興趣點。
孩子要是喜歡數學,就多講講數學與其它學科的聯絡:
學好語文,才能更準確審題;要是還能學好英語,以後就能有更多機會在數學領域深造。
如此,即使孩子在某個階段偏科,盲目努力,他們也會為了深入學習興趣學科,自覺嘗試、探索正確的學習方式。
想起一句話:“結果不重要,努力的過程更重要。”
這句話沒錯,但對於“假勤奮”的孩子來說,不適用。
當他們以為高分是為滿足父母期待時,只會裝裝樣子努力學習。
如此,越努力越內耗,越內耗越努力,毫無效率。
這時,父母識別出孩子的假勤奮後,懂得降低期待,耐心引導,就是最穩妥的教育。
願所有父母都能成為孩子的引路人,成為彼此最好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