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教體局表示,早已下文明確,除高三外,所有中小學開學時間為正月十六。舉報者揪住不放,認為省廳工作人員回覆不當,很過分。而評論區有人則表示,學校提前開學,不去就完了,沒有必要舉報,獲得1500多的高贊。不用說,伸出拇指點讚的多數是學生家長。因為有網友說,高中不是義務教育,學校有權決定什麼時候開學,與初中小學是完全不同的,也是獲得高贊,還有不少人追問,這位舉報者是什麼人啊?馬上有人回覆:校外培訓機構!
至此,事件輪廓就是:某高中違規提前開學,有人舉報說是補課遭懟,家長一邊倒地支援學校提前開學,舉報者大機率是校外培訓機構,共同構成了一幅荒誕的中國教育魔幻現實,那麼是誰在導演這場教育混戰呢?
培訓機構利益受損。“學校提前上課會直接影響寒假班收入。"某培訓機構校長坦言,寒假本是行業黃金期,"學校每提前開學一天,我們至少損失5萬流水”。
培訓機構舉報學校補課已成行業潛規則。某教育機構內部檔案顯示,其“輿情應對手冊”明確標註:“如果附近學校組織集體補課,優先撥打教育局/市長熱線舉報”。這種舉報往往偽裝成家長投訴,利用監管部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阻止學校提前開學。
家長支援學校補課的小算盤。“學校補課每月800,只相當於機構補課一對一一節課!”一位家長在班級群的留言引發共鳴。據一份某地區家庭教育消費報告顯示,K12階段家庭校外培訓年均支出達1.8萬元,遠超校內補課費用。對工薪家庭而言,學校組織的集體補課成了“價效比之選”。
更深層的焦慮在於升學通道的收窄。北京某重點高中教師透露:“現在高考命題越來越靈活,學校不補課根本講不完新題型。”這種恐慌催生了一種的現象——家長白天在教育局網站投訴補課,晚上卻在家長會簽字支援補課。當然,這是“雙減”之前,之後,投訴學校補課的,除了極個別學生,絕大多數是校外機構人員冒充家長。
支離破碎的教育生態鏈。在這場混戰中,真正的輸家永遠是學生。某高三生日記寫道:”白天在學校補課,晚上在機構刷題,春節七天我做了63張卷子。“更殘酷的是階層分化——富裕家庭透過”一對一私教“實現超車,普通家庭陷入”校內補課費+校外培優費“的雙重剝削。
個別學校與機構的“默契交易”加劇了不公。某中學被曝與培訓機構簽訂協議:學校提供生源資訊,機構返還15%課時費作為”管理費“。這種灰色合作讓教育徹底淪為生意,而監管部門”不舉報不查處“的態度更助長了亂象。
破局之路
有沒有破解難題的辦法?有,就是重構教育評價體系。具體說,就是用核心素養的評價體系代替現有的教育評價體系。可喜的是,深圳南山區在這方面已經邁出了一步,其備受爭議的2024年秋季學期中小學期末考試試卷,讓哪些習慣了把知識掰碎了餵給學生的機構,以及習慣了送孩子去機構補課的家長一片哀嚎,直呼“難出天際”。這些探索證明,只有斬斷“學科知識至上”的考試命題指揮棒,才能真正解放學生。
總之,這起舉報事件像一束強光,照見了教育生態中盤根錯節的利益網路。當我們追問"誰在推動補課"時,答案可能是所有人——培訓機構要利潤,學校要升學率,家長要價效比,而孩子要的,不過是一個完整的春節假期。這場困局中沒有贏家,唯有打破集體共謀,才能讓教育迴歸育人初心。
你怎麼看待這件事?歡迎留言討論。
(圖源網路,圖文不相關,侵聯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