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江蘇卷)1. 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下圖為“亞歐大陸某區域自然帶及該區域區域性冰川、河流分佈圖”。
(2)根據右圖中冰川、河流的分佈,簡述該區域性區域的地勢特徵;結合地勢特徵,用曲線繪出虛線框內M河流域與N河流域的分水嶺。
【答案】
(2)地勢特徵:中部自(東)北向(西)南地勢升高,整體中部高,向西(北)、東(南)兩側地勢降低。
分水嶺:
【解析】
【分析】本題以亞歐大陸某區域自然帶及該區域區域性冰川、河流分佈圖為材料,涉及自然帶型別、自然帶影響因素、地形地勢特徵描述、分水嶺的位置、冰川的影響因素等相關內容,考查學生利用地理知識及原理,解答地理現象的能力,培養學科分析及闡釋能力。
【小問2詳解】
河流應由高向低流,河流的流向一般可判斷地勢的走向。從該地區河流分佈來看,其東部河流向東流,西部河流向西側流動,說明其地勢中部高東西兩側低;從中部山峰高度來看,其北部山峰大致位於1200~1300米左右,其南部山峰大約為1400~1500米左右,中部地區南高北低。
河流應由高處向低處流動, M流域與N流域其支流的源頭的中間地帶應為山地分水嶺,將中間地帶連線成線,即為M河流域和N河流域的分水嶺,如下圖:
(2022年山東卷)2. 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冬半年,美洲中部地區頻繁受冷空氣影響。下圖示意2000年1月一次冷空氣南下過程中,美洲中部附近海洋表層風場和海平面氣溫分佈。甲處南北兩側的氣壓梯度較大。
(1)下圖示意M點所在水平面上的等壓線分佈及空氣質點的瞬時受力平衡情況。在圖中用
畫出M點風向____,並指出山脈的阻擋對冷空氣運動的影響____。
【答案】(1) ①.
②. 冷空氣受山脈阻擋,在迎風坡一側減速、堆積,氣流轉向、繞行
【解析】
【分析】本題以美洲中部地區海洋表層風場和海平面氣溫分佈圖為材料,涉及風力受力分析、風力影響因素、海水表層水溫影響因素、漁場的影響因素等相關內容。考查學生綜合調動和運用相關知識點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地理學科綜合素養能力,形成獨立運用圖表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小問1詳解】
根據風的受力情況可知,近地面風受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及摩擦力影響,水平氣壓梯度力應與等壓線垂直,即圖中的F1;該地為北半球,近地面風向向右側偏轉,而風向應與地轉偏向力垂直,應與摩擦力方向相反;圖中F3應為摩擦力,F2應為地轉偏向力,故風向應與F3方向相反,與F2保持垂直。
高大山脈可以有效的阻擋冷空氣的運動,使得其風力明顯減弱,使其風力變小;同時受山脈阻擋的影響,冷空氣被阻擋在山前,冷空氣的勢力減弱。
(2021年山東卷)3.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荷蘭北部的馬肯湖是圍海造陸工程的遺留物,由人工堤壩與相鄰水域隔開,水深僅2~4m,風浪較小(圖11),長期以來,馬肯湖淤積嚴重,水體渾濁,生態系統受到損害。2015年,荷蘭政府決定採用人工群島方案對湖泊進行治理。該方案提出利用疏浚淤泥、人工拋沙等技術,構建由沙壩、沼澤、淺灘、溝渠和植物等組成的人工島(圖12)。其中,沙壩是抵擋盛行風引起的風浪的主要屏障,沼澤是由湖底淤泥堆積而成。在風、波浪、地勢高差和水流等自然力量驅動下,人工島內外形成了弱環流。
從圖12中找出人工島周邊建造沙壩的合理位置,並在相應虛線框內填塗陰影。
【答案】 (1)答對1個得1分,答對2個得2分,答對3個得3分;錯答、多答不得分。
(2020年山東省高考真題)4.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露點是空氣因冷卻而達到飽和時的溫度,其數值越大,反映空氣中水汽含量越大。一般情況下,溫度相同時溼空氣要比干空氣密度小。兩個溫度相近的幹、溼氣團相遇所形成的鋒,稱為幹線。下圖為北美洲部分地區某時刻主要氣象要素分佈形勢示意圖,來自極地、太平洋和墨西哥灣的三種性質不同的氣團,在落基山以東平原地區交綏形成三個鋒:冷鋒、暖鋒和幹線。
用符號在圖中適當位置繪出冷鋒、暖鋒。
(2021年福建卷)5. 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問題。
釐清魚類洄游規律,對漁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小黃魚屬於暖溫性洄游魚類,產卵洄游一般隨水溫變暖啟動。產卵洄游時,小黃魚游到某一產卵場後,一部分留下,另一部分繼續前行至其他產卵場。下圖示意某海域部分小黃魚產卵場和越冬場分佈。
分析丁海域成為小黃魚越冬場的有利條件。畫出3月初小黃魚從丁越冬場出發,經過甲、乙、丙三個產卵場的洄游線路,並解釋小黃魚沿該線路產卵洄游的現象。
【答案】條件:丁海域受陸地影響較小,且受暖流影響,水溫較高。
【解析】
【分析】本題以小黃魚為例主要考查漁業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涉及洋流的分佈及性質、洋流的影響等知識點,考查學生讀圖讀材料的綜合思維能力。
【詳解】讀圖可知,丁海域位於我國東海,緯度較低,水溫較高,且有日本暖流流經,增溫作用明顯,距大陸較遠,受陸地影響小,水溫較高;小黃魚3月初從丁越冬場出發,經過甲、乙、兩三個產卵場的洄游路線,小黃魚是暖溫性洄游魚類,產卵洄游隨水溫變暖啟動,甲乙丙三個產卵場,丙緯度最低,水溫變暖最早,小黃魚先從丁越冬場到丙產卵場,一部分留下, 另一部分繼續北行,到達乙產卵場,然後一部分留下,另一部分繼續向北到達甲產卵場產卵,由於小黃魚洄游過程中,氣溫不斷升高,到達最北的甲產卵場時,氣溫也正好適合。如圖所示:
(2023年廈門市二模卷)6.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由於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的碰撞,阿爾泰山隆起,山區河流匯入準噶爾盆地。第四紀初,構造運動發育若干斷裂帶,形成當今額爾齊斯河和烏倫古河並行的雛形(圖7);之後,印度洋板塊持續北移,阿爾泰山進一步隆升,使額爾齊斯河主河道的位置發生變化。圖8示意北屯附近額爾齊斯河流域的地質--地貌剖面。
(1)畫出額爾齊斯河發育的斷裂帶位置,並簡述受斷裂帶影響額爾齊斯河形成的水系特徵。
水系特徵:支流不對稱分佈,呈梳狀水系;幹流北部支流眾多;幹流沿斷裂帶由東南流向西北。
【解析】
【分析】本題以額爾齊斯河為材料設定試題,主要涉及內力作用、外力作用、河流水文特徵、水系特徵等相關知識點,考查學生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等學科核心素養。
【小問1詳解】
結合材料,構造運動發育若干斷裂帶,形成當今額爾齊斯河和烏倫古河並行的雛形,故而斷裂帶位於額爾齊斯河河谷,且與河流走向一致;河流沿斷裂帶發育,山高谷深。結合材料,額爾齊斯河水系呈現不對稱特徵,主幹道北側多條發源於阿爾泰山的支流,使其形成梳狀水系;河流流向深受斷裂帶的影響,呈西北-東南走向,自東南流向西北。
(2023年泉州二模卷)7.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南極環流是由極地東風產生的表層洋流,圍繞南極大陸邊緣流動。受地轉偏向力影響,南極環流和西風漂流之間表層海水分別向南北兩側擴散,形成南極輻散帶。圖 6 示意南極表層洋流及南極輻散帶分佈。
在圖中標出西風漂流和南極環流的流動方向。
分析南極輻散帶的形成過程。
畫圖略(2分)。南半球地轉偏向力向左偏,造成南極環流向南南極大陸一側偏移,西風漂流則背離南極大陸的一側偏移;
(2023年福建七市聯考卷)8.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死海(圖7)位於東非裂谷帶的北端,湖水中富含鍾鹽等化學物質,湖床上沉積鹽層厚達十幾米。湖鹽化工是死海沿岸地區的重要產業部門之一。20 世紀 80 年代以來,死海面積大幅萎縮,水位下降超過30 米,裸露的湖床上常可見深達數米的“地沉坑”(表面鹽層溶解後進一步發育形成的地下坑洞)。有人提出一項“死海拯救計劃”,即建造一條連線死海與紅海的兩海運河,將紅海之水引入死海中。
(1)用箭頭在圖中死海附近的板塊邊界兩側標示板塊運動的方向,並指出此處板塊邊界的型別。
生長邊界;解析:根據區域地理位置,位於非洲板塊與亞歐板塊的生長邊界;
【解析】
【分析】本大題以死海為材料,涉及板塊運動,陸地水體的相互補給等相關內容,考查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
【小問1詳解】
死海位於東非裂谷帶的北端,東非大裂谷是由於地殼運動中斷裂而形成的,是一個巨型的地塹,未來東非大裂谷面積不斷擴大,因此此處板塊邊界的型別都為生長邊界。用箭頭在圖中死海附近的板塊邊界兩側標示板塊運動的方向如下圖所示
(2022年福州二模)9.閱讀圖文資料,回答下列問題。
電影《長津湖》謳歌了偉大的抗美援朝的精神,志願軍戰士克服零下40℃嚴寒等艱難困苦,英勇頑強,奪取勝利。當年正是拉尼娜現象盛行造成的極端的嚴寒天氣。拉尼娜現象是指赤道附近太平洋中部和東部表層海水溫度異常降低的現象,是熱帶海洋和大氣共同的作用的產物。
拉尼娜現象發生時,在圖7使用和相應的圖例符號,將赤道附近的太平洋的上空的大氣環流補充完整,並以C處的水溫為基準溫度在括號中分別標出A、B兩處的大洋水溫冷暖狀況。
(2022年北京卷)10. 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泃河流域地跨京津冀三地。某校中學生到該流域進行野外研學。下圖為泃河流域區域性示意圖。
任務一:走訪桑園水文站
桑園水文站記錄了海子水庫多年入庫徑流量,如表所示。
(1)繪製統計圖,並說出海子水庫入庫徑流量的變化特點及其主要影響因素。
【答案】(1)
入庫徑流量年際波動大,個別年份無徑流入庫;降水、生態用水、生產生活用水等。
【解析】
【分析】本題以泃河流域水文狀況和興隆縣產業發展為材料,涉及河流徑流的影響因素、農業區位因素、水資源保護相關內容,考查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
【小問1詳解】
統計圖如下:
變化特點:受氣候影響,各年份入庫徑流差異較大,年際波動大,2010、2015年無徑流入庫;主要影響因素:該區域屬於溫帶季風氣候區,降水不穩定;人口、城市眾多,生態壓力大,生態用水、生產生活用水引用徑流較多,對入庫徑流影響較大。
(2021年北京卷)11. 某校學生到甘肅省天水市開展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研學活動。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任務三 分析梯田減沙效益
表為黃土高原小流域梯田減沙與梯田面積關係的相關資料,同學們對其進行了分析。
注:梯田減沙比例指修建梯田後減少的輸沙量佔治理前輸沙量的比例。
(3)繪製統計圖,並說明梯田面積變化對梯田減沙的影響。
【答案】
(3)根據黃土高原小流域梯田減沙與梯田面積關係的相關資料繪製即可。隨著流域梯田面積比例增加,梯田減沙比例增加,增加速度由快變慢。
【分析】本題以黃土高原水土治理為背景,涉及水迴圈、農業區位及區域生態環境相關知識,考查綜合思維能力。
【小問3詳解】
以梯田面積比例作為橫座標,梯田減沙比例作為縱座標進行繪製。根據表格中資料變化不難看出,隨著梯田面積增加,梯田減沙比例也在不斷增加,當梯田佔流域面積的比例低於30%的時候,梯田減沙比例增加較快,超過30%之後,增加速度變慢。
(2021年河北卷)12. [選修3:旅遊地理]
酷愛旅遊的某學校地理興趣小組被大漠邊緣清澈的湖水吸引。該湖泊位於阿拉善沙漠世界地質公園,像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沙漠與花崗岩山體之間,被稱為“大漠天池”(下圖),該小組計劃於暑期一探究竟。
概括大漠天池旅遊景觀特點,並圍繞天池成因設計研學旅遊活動內容。
【答案】沙漠、湖泊、藍天白雲、花崗岩體相得映彰,旅遊景觀多樣,非凡性強;花崗岩裂隙調查與觀測、沙土透水性實驗,天池水鹽度和礦物質檢測等。
【解析】
【分析】本題考查旅遊資源特點與旅遊活動設計,難度較大,需要對大漠天池的形成過程加強理解,從而結合其成因合理設計研學活動。
【詳解】根據材料資訊可知,該地既有沙漠,又有湖泊,還有花崗岩,再加上藍天白雲等,旅遊景觀型別多樣,具有多樣性。同時,乾旱地區沙漠與湖泊相得映彰,旅遊景觀的非凡性強;注意要圍繞天池成因設計研學旅遊活動,設計圍繞天池成因開展,注意材料資訊“像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沙漠與花崗岩山體之間”,一側為花崗岩體,一側為沙漠,中部低窪處為天池,該區域地處內陸乾旱區,氣候乾旱,物理風化作用強,花崗岩裂隙發育,匯水區域廣,地表水易沿裂隙下滲向低窪處彙集,而另一側為沙漠,沙粒粒徑小,透水性差,阻隔水分溢位,形成大漠堰塞湖。所以可以開展花崗岩裂隙調查與觀測、沙土透水性實驗,天池水鹽度和礦物質檢測等。
(2021年湖南卷)13. 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關洲河段位於長江中游,上距三峽壩址約100千米,屬於彎曲雙分汊河型。關洲島把關洲河段分為南、北河道。某地理科研團隊研究發現,1萬年以來關洲島地層沉積物顆粒從下部到上部呈現細一粗一細的分佈,分別對應了該河段河道變遷的三個階段。目前,關洲河段南、北岸分別為石質和土質河岸。下面兩圖分別示意關洲河段河道變遷和地貌演化和關洲河段南、北河道年內流量分流比。
(1)根據關洲島地層沉積物顆粒分佈特徵,指出關洲河段三個階段的流速變化並分析該河段由單一型河道變為雙分漢型河道的過程。
(2)研究發現,關洲河段年內流量常出現南、北河道主次變更現象。據此推測關洲河段南、北河道的特徵。
(3)有人認為未來關洲島會向北相對移動,你是否贊同?表明你的觀點並說明理由。
【答案】(1)流速變化:慢—快—慢(先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變化過程:(早期,河漫灘地處河灣凹岸,與陸地相連)隨著流速變快,流水侵蝕南岸河漫灘,奪車陽河下游河道東流,原河漫灘殘餘部分形成水下淺灘,隨著南岸繼續南遷,流速減慢,水下淺灘因泥沙沉積出露水面形成江心洲,河道演變為雙汊型。(2)北河道相對寬而淺,河岸較緩,易於洪水期過水;南河道相對窄而深,河岸較陡,對枯水期進流更有利。(3)贊同。長江北岸(凸岸》繼續淤積,向南擴充套件;上游水水庫蓄水減少洪水對北河道沖刷,北河道淤積大於侵蝕;上游水庫蓄水攔沙使南河道沖刷嚴重,南河道侵蝕大於淤積,岸灘崩塌後退,關洲島距離長江南岸越來越遠。不贊同。長江南岸為石質河岸,抗侵蝕能力較強;護岸工程建設,穩固長江南岸;上游水庫蓄水攔沙,該河段衝淤平衡,關洲島位置相對穩定;關洲島南岸為凸岸不斷淤進,北岸為凹岸不斷蝕退,關洲島距離長江南岸越來越近。
【解析】
【分析】本題以河道變化相關圖文資訊為材料,涉及河流侵蝕、河流沉積和河流特徵等相關內容,考查學生利用題意中資訊和所學知識對地理現象的分析與探究過程,綜合考查地理思維能力。
【詳解】(1)河流流速大小與沉積物顆粒大小呈正相關關係,材料資訊表明,1萬年以來關洲島地層沉積物顆粒從下部到上部呈現細一粗一細的分佈,由此推斷關洲河段三個階段的流速變化為慢—快—慢(或先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關洲河段由單一型河道變為雙分漢型河道的過程實際上是關洲島的形成過程:早期,該河流現關洲島位置為河漫灘,此時無島,河道為單一型河道,由於南岸河漫灘地處河灣凹岸,隨著流速變快,流水侵蝕南岸河漫灘,車陽河與長江之間的河漫灘逐漸消失,長江奪車陽河下游河道東流,原河漫灘水下殘餘部分形成水下淺灘,流水侵蝕使得南岸南遷,河道變寬,水下淺灘處的流速減慢,泥沙大量沉積在水下淺灘處,逐漸抬高,從而出露水面形成江心洲,江心洲把長江該河段分隔為南、北兩個河道,使得河道演變為雙汊型。
(2)圖文資訊顯示,隨著長江流量增加,南河道流量比重下降,北河道流量比重上升,表明隨著長江水位提高,進入北河道的水流增長更快,其原因與南北河道的形態密切相關,由於北河道相對寬而淺,河岸較緩,水位上升時,河面寬度增長迅速,流量大,易於洪水期過水;南河道相對窄而深,河岸較陡,枯水期因較深河水容易經該河道向下流動,而洪水期隨著水位上升,河面寬度增長較小,透過洪水量增長不大。
(3)本試題為開放性試題,因此必須先明確的表明觀點,不要模稜兩可,然後針對表明的觀點說出相應的理由。如果選贊同未來關洲島會向北相對移動,則應從關洲島本身向北移動、南岸向南移動和北岸向南移動三個方面進行闡述。長江北岸(凸岸》繼續淤積,向南擴充套件,使得關洲島相對向北移動;材料資訊表明,上距三峽壩址約100千米,三峽等水庫蓄水減少洪水對北河道沖刷,北河道淤積大於侵蝕,使得關洲島與北岸相隔變近,使得關洲島相對北移;上游水庫蓄水攔沙,南河道侵蝕大於淤積,使南河道沖刷嚴重,岸灘崩塌後退,關洲島距離長江南岸越來越遠,使得關洲島相對北移。
如果選不贊同未來關洲島會向北相對移動,則應從關洲島本身不移動或向南移動、南岸不移動、北岸不移動等方面進行闡述。材料資訊表明,關洲河段南岸為石質河岸,抗侵蝕能力較強,南岸向南移動緩慢,關洲島南岸為凸岸沉積明顯,不斷淤進,使得關洲島與南岸距離變近,則關洲島相對南移;人們為了保護南岸,可能建設有大量護岸工程建設,穩固長江南岸,使得南岸很難向南移動,使得關洲島相對北移不明顯;上游水庫蓄水攔沙,有可能使得該河段侵蝕和沉積處於平衡狀況,使得關洲島位置相對穩定,不會向北移動;圖中顯示,關洲島北岸為凹岸,有可能不斷被侵蝕,向南移動,關洲島距離長江北岸可能變遠,使得關洲島不會向北移動甚至相對向南移動。
(2022年福州五月質檢)14.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10 分)
某學校地理社團進行“水土流失實驗”,如下左圖所示。下表是實驗資料記錄表,請填寫補充表格。下右圖示 意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長汀縣推行的“草牧沼果”生態農業模式,此模式根除“割草砍樹當燃料造成水土流失”的癥結,再造新時代綠水青山。結合實驗結果,指出該模式治理水土流失的環節及作用。
答案:種草養豬,增加植被覆蓋率;生態果園,增加植被覆蓋率,減緩坡度;沼氣利用,更新燃料,減少砍柴對植被破壞。
(2021年全國乙卷)15. [地理——選修6:環境保護]
為評估青藏鐵路建設和營運對環境的影響,某科研團隊對青藏鐵路格(爾木)拉(薩)段某11千米長的風沙活動路段兩側進行了調查,結果如表3所示,其中工程治沙地視為固定沙地。2001~2008年為鐵路建設期,2008~2015年為鐵路營運期。
表 面積單位:km2
根據材料自擬一個結論,並用表中資料予以論證。(要求:可就建設期或營運期,也可以綜合得出結論;論證充分、資料準確、表述清晰。)
【答案】結論:青藏鐵路的建設期及營運期,透過工程措施有效地實現了風沙治理。論證:建設期,鐵路兩側各範圍內固定、半固定沙地增加,半流動、流動沙地減少,說明透過工程措施使得沙丘趨於固定,風沙危害減輕。營運期,鐵路兩側固定沙地繼續增長,半流動沙地顯著減少,說明營運並未破壞風沙輸移環境,工程措施持久有效地發揮了固沙效益。
【解析】
【分析】本題以青藏鐵路為載體,考查鐵路建設和營運對地理環境的影響,重點考查獲取和解讀資訊的能力以及區域認知、綜合思維等學科素養。
【詳解】由表格資料可知,2001-2015年,鐵路兩側各範圍內固定、半固定沙地增加,半流動、流動沙地減少,由此可得出結論:青藏鐵路的建設期及營運期,透過工程措施有效地實現了風沙治理。2001-2008年,鐵路建設期,鐵路兩側各範圍內固定、工程治沙地、半固定沙地都增加,半流動、流動沙地都減少,說明透過工程措施使得該地沙丘趨於固定,風沙活動減少,風沙危害減輕。2008-2015年營運期,鐵路兩側固定沙地繼續增長,半流動沙地顯著減少,說明營運並未破壞風沙輸移環境,工程措施持久有效地發揮了固沙效益,減輕了風沙危害。
(2021年河北卷)16. [選修6:環境保護]
青藏高原一直是地理學研究的熱點區域之一,某學校地理興趣小組透過對該地區域相關研究成果的“關鍵詞”(下表)分析發現:隨著國家發展戰略需求的變化,不同階段研究主題也相應調整。其中,1951~1992年以基礎調查為主,摸清資源環境狀況,關注高原隆起對環境的影響,為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提供了支撐。
歸納出1993~2020年青藏高原研究的兩類主題,並分別指出其環境意義。
【答案】研究主題:人類活動對青藏高原環境的影響、青藏高原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人類活動對青藏高原環境的影響,減少對青藏高原生態環境的破壞,有利於區域生態環境的保護,合理開發環境資源。研究青藏高原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有利於加強對三江源溼地的保護,保護區域生物多樣性。
【解析】
【分析】本題考查區域生態環境的保護等相關知識。注意加強對錶格資訊的獲取與解讀,調動和運用所學地理知識分析作答。
【詳解】讀表可知,1993~2020年,區域研究的關鍵詞是“氣候變化、人類活動、青藏鐵路、三江源、物種多樣性、珍稀動物保護”等,所以其研究的主題是人類活動對青藏高原環境的影響以及青藏高原的生物多樣性保護。透過研究人類活動對青藏高原環境的影響,能最大限度減少對青藏高原生態環境的破壞,有利於區域生態環境的保護,同時也有利於結合區域自然地理環境特點,協調人地關係,合理開發環境資源。透過研究青藏高原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有利於加強對三江源溼地的保護,保護生物棲息地,保護區域生物多樣性。
(2022年山東卷)17. 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泥炭地約佔全球陸地表面的3%,卻儲存了全球約1/3的土壤碳。泥炭地開發利用方式的不同會導致碳排放量的差異。下圖示意泥炭地開發利用的兩種生產模式(a和b)。
(假定:a模式產出的“畜產品”恰好可滿足該模式需求;b模式中的“畜產品”與a模式中的等量,但從非泥炭地牧場中獲取。)
(1)計算兩種生產模式碳排放量的差值(僅寫出計算結果)。
19.【答案】(1)15.8(或-15.8)
解析:一噸碳在氧氣中燃燒能產生大約3.67噸二氧化碳
因此,減排一噸碳就相當於減排3.67噸二氧化碳
a牧場生產模式排放的溫室氣體為32.7+2.7=35.4,b香蒲生產模式排放的溫室氣體為9.1*3.67-11.1-2.6=19.697 35.4-19.697=15.8
或者19.697-35.4=-15.8
(2022年全國甲卷)18.【地理一選修6:環境保護】(10分)
多氯聯苯曾被廣泛使用,進入環境後難以降解,被公認為環境汙染的元兇之一。美國於1929年最先使用,1978年禁用。時至今日,美國某湖雖然魚類豐富,但由於存在多氯聯苯汙染,湖邊仍立著“不建議食用魚類”的警示牌。
分析該湖魚類體內多氯聯苯的來源,列出應採集的樣品種類及取樣點的位置,並說明理由。
參考答案:來源:工業生產中殘留多氯聯苯,農業生產過程大量使用農藥殘留氯聯苯,生活垃圾及醫療垃圾中殘留多氯聯苯,注入湖泊,最終汙染魚類等生物。(2分)
取樣品類:食草魚類,多氯聯苯先把湖泊中水草吸收,被魚類消化後進入體內。(2分)
取樣地點:河流入湖口附近、陸源排汙口附近,多氯聯苯濃度較高。(2分)
理由:直接採集魚類樣品,化驗魚中的多氯聯苯含量;根據湖岸、入湖河流、湖水等不同位置的樣品,分析多氯聯苯的主要來源和影響範圍。(4分)
解析:汙染源的分析要注意從宏觀到微觀的角度分析,宏觀指生產、生活、生態三個角度;微觀生產包括農業的種植業、養殖業、漁業等,第三產業的餐飲業、旅遊業、工業等;微觀生活指城鄉的生活汙水;微觀生態如流域內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導致入湖的泥沙等汙染物增多。
(2022年北京卷)19. 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某中學開展主題為“北京奧運遺產”的調研,同學們蒐集和歸納了北京承辦2008年奧運會和殘奧會、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的相關資料。圖為某同學手繪“雙奧之城”資料卡片。
結合例項,論述北京奧運遺產助力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地理意義。(提示:從地域文化、大都市輻射功能、碳排放等視角展開論述)
【答案】表現水平:水平4
水平描述:視角豐富,例項恰當,邏輯嚴謹,條理清晰,結構完整,準確運用地理術語
表現水平:水平3
水平描述:視角較豐富,例項恰當,邏輯較嚴謹,條理較清晰,結構較完整,運用地理術語
表現水平:水平2
水平描述:視角單一,例項較恰當,缺乏邏輯,無條理,結構不完整,無地理術語
表現水平:水平1
水平描述:無視角,無例項
【解析】
【分析】本題以北京雙奧之城作為材料,涉及城市可持續發展、城市輻射功能、我國未來城市規劃等相關內容,考查學生創新利用地理情境,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詳解】本題聚焦“雙奧之城”-北京,為開放性試題,透過學生視角呈現首都北京從“夏奧”到“冬奧”取得的巨大成就,喚起考生家國同脈的時代豪情,彰顯自信從容的中華氣質。在為北京成為“雙奧之城”而振奮的同時,試題引導考生從地理視角論述奧運遺產對首都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意義和深遠影響。
例如:以碳排放視角切入,北京2022年冬奧會在籌辦和賽事執行中都強調可持續發展、實現碳中和,最大程度利用了北京2008年的奧運遺產,對很多場館進行了再度使用和重新改建,而且都達到很高標準;同時北京冬奧會為節能環保採取的一系列措施,比如低碳能源、低碳場館、低碳交通、低碳辦公等都具有里程碑式的積極意義。
以大都市輻射功能切入:自2013年底,中國奧委會正式提名北京聯合張家口申辦2022年冬奧會開始,一年多以來,北京這座奧運城市又一次因為奧運而頻繁成為國際媒體報道的重要物件。而與北京聯合申辦冬奧會的張家口崇禮縣這個“陌生的地方”,更是吸引了一輪又一輪的中外媒體記者前去一探究竟。在崇禮縣城,出租出售滑雪用品的店鋪連成一串,滑雪公寓、度假村、農家樂比比皆是,隨著冬奧舉辦,北京大城市的輻射能力顯著增強。
以地域文化切入: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作為全球性的盛大體育賽事,一方面對展示國家形象、促進社會發展、振奮民族精神有著重要意義;另一方面,由於冬奧會備受全世界各國人民關注,也成為了世界各國文明互鑑的國際人文交流大舞臺,是讓世界瞭解舉辦國的重要視窗,有著重要的世界意義。北京冬奧會從獎牌、圖示、場館的設計和名稱到點燃火炬的長信燈、中國運動員隊服上的山水畫、獎牌裡的同心圓玉璧,每一處都有鮮明的中國文化元素和符號,都蘊藏著深厚多彩的“中國風”,成為了北京冬奧會最靚麗的風景線。北京冬奧會文化內涵豐富,處處閃耀著中華文化的光輝。如吉祥物“冰墩墩”的原型是我國的國寶大熊貓,其名包含中國傳統取名習慣,以墩墩語音疊字示其憨態可掬,強調可愛、可親、可信,代表著健康和敦厚,象徵著運動員強健體魄、堅韌意志,符合奧林匹克精神之意。北京冬奧會開幕式從第一秒鐘就凸顯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彩,以獨創的“24倒計時”引出二十四節氣,每一個節氣用一首古詩進行詮釋。二十四節氣凝聚了中國人道法自然的智慧,體現了中國傳統農耕文化的精髓,蘊含了中國人對價值觀、生命觀和宇宙觀的獨特感知。尤其是開幕式當天恰逢立春,由它開始寓意深遠,滿綠春色的舞臺和綻放的立春焰火,寓意著萬物生長、生機勃發的新一年的開始,與北京冬奧會“一起向未來”主題非常吻合。
(2022年湖北卷)20. 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條子泥溼地位於世界自然遺產地鹽城濱海溼地核心區,擁有面積廣闊的潮間帶灘塗,是眾多候鳥遷徒途中的理想棲息地。每年春秋遷徙季,大量候鳥在此停歇。但由於受自然和人類活動的雙重影響,候鳥棲息地嚴重減少。為給候鳥就近找一塊合適的歇腳地,當地將靠近海邊原用於圍墾養殖的720畝(1畝≈666.67平方米)魚塘,經過生態修復和改造,變成了能夠滿足各種候鳥需求的高潮位棲息地。“720高地”建成後來條子泥停留的鳥兒越來越多,候鳥種群數量不斷上升(下圖)。右圖示意條子泥溼地位置。
(3)該地恢復鳥類棲息地的成功實踐,為世界自然遺產地和溼地的生態保護與修復提供了寶貴的中國經驗。請你擬定一個經驗總結提綱。
【答案】
(3)對當地棲息地面積減少的原因進行分析;結合棲息地面積減少的原因採取針對性措施;以條子泥濱海溼地生態系統的保護與修復為核心,保護濱海種質資源庫和溼地生物的多樣性,修復濱海生態溼地;透過觀鳥、護鳥以及科普宣傳,提高普通民眾保護濱海溼地、重要水禽棲息地的生態意識,同時對溼地生態系統進行持續維護
【解析】
【分析】本大題以候鳥景觀圖和條子泥溼地位置圖為材料,設定三道小題,涉及生物多樣性減少的原因、生物棲息地的建設和維護措施、鳥類棲息地恢復的經驗總結等相關內容,考查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與掌握。
【小問3詳解】
本題考查鳥類棲息地恢復的經驗總結。注意題目要求擬定經驗總結提綱,按照提綱的結構,結合材料中棲息地面積減少的原因及採取的措施,再按照時間順序,將具體做法進行總結和拓展,形成邏輯性強的提綱即可:以條子泥濱海溼地生態系統的保護與修復為核心,修復濱海生態溼地,保護濱海種質資源庫和溼地生物的多樣性;透過觀鳥、護鳥以及科普宣傳,提高普通民眾保護濱海溼地、重要水禽棲息地的生態意識,
(2022年山東卷)21. 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泥炭地約佔全球陸地表面的3%,卻儲存了全球約1/3的土壤碳。泥炭地開發利用方式的不同會導致碳排放量的差異。下圖示意泥炭地開發利用的兩種生產模式(a和b)。
(假定:a模式產出的“畜產品”恰好可滿足該模式需求;b模式中的“畜產品”與a模式中的等量,但從非泥炭地牧場中獲取。)
(2)我國三江平原某溼地保護區周邊的大面積耕地曾經是泥炭沼澤,目前以種植糧食作物為主。結合圖文資料,論述該地區在退耕還溼的過程中,借鑑香蒲生產模式可能對國家安全產生的影響。(要求:角度全面,邏輯清晰,表述準確。)
【答案】(2)有效的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透過其封存和儲存碳的能力遏制氣候變暖,維持溼地面積,保護地球的生物多樣性,降低未來流行病發生的風險,為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構建綠色價值鏈,提高經濟發展的韌性和可持續性,為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條件;短期來看,退耕還溼減少了糧食種植面積,導致糧食產量減少;長期來看,透過退耕,改善了生態環境,保障了糧食種植的環境,提高農業生產力,確保糧食安全。(角度全面,邏輯清晰,表述準確,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分析】本題以泥炭地開發利用的兩種生產模式為材料,涉及全球氣候變暖、碳排放量、可持續發展、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我國經濟社會環境安全等相關內容,創新性的利用地理原理及地理模型,考查學生綜合運用地理思維解決相關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科綜合素養。
【小問2詳解】
透過材料中的香蒲生產模式可以看到,透過種植香蒲,而非單一還草模式,能夠有效的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土地也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資源,透過其封存和儲存碳的能力遏制氣候變暖,維持溼地面積,保護地球生物資源,維持生物多樣性,減少環境變化帶來的疾病傳播風險,降低未來流行病發生的風險,環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礎,環境穩定為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香蒲生產模式在保護環境基礎上,開發新資源發展經濟,對此我們可持續利用溼地資源,構建綠色價值鏈,滿足未來全球不斷增長的資源需求,並將透過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更安全的生計支撐可持續經濟,可以促進固碳並應對氣候危機,提高經濟發展的韌性和可持續性,經濟發展為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條件。短期來看,三江平原為我國農業重點開發地區,是我國糧倉,退耕還溼減少了糧食種植面積,可能導致糧食產量減少;長期來看,透過退耕還溼,改善了生態環境,能夠為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穩定的環境基礎,同時溼地環境可以提高土地的肥力,維持農業的生產力,確保糧食安全和營養,整體環境改善有利於糧食產量的穩定,保障糧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