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沙歷史上的今天。
作者:薩沙
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
中越戰爭之謎,我軍兵力雄厚,為什麼戰爭初期戰場上大部分都是新兵?1979年1月25日越軍再次在中越邊境武裝挑釁
中越戰爭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為紅色高棉解圍。當時紅色高棉政權被越軍推翻,逃入叢林打游擊。
而紅色高棉是我們扶持的力量,自然要出面支援。
看看中越戰爭回憶,大家會驚訝的發現在1979年剛開戰時,解放軍有數量眾多的新兵。
電影《芳華》中,重傷的小兵說自己只有17歲,這不是胡說。
戰爭剛爆發的三天,完全沒有作戰經驗的新兵們,打的很亂。
很多戰爭回憶錄中描述,戰鬥打響後,新兵們通常非常緊張,會本能的集中在一起,甚至人貼著人,而不是分散作戰。
而戰前,軍官一再強調嚴格執行三三制,士兵絕對不允許靠攏在一起。
只是槍炮聲一響,這種說法就被高度緊張計程車兵拋在腦後,結果吃了大虧。
越軍是打了30年戰爭的軍隊,有豐富的實戰經驗。他們裝備大量輕重火炮、40毫米榴彈發射器、槍榴彈等,火力是很強的,也很準確。經常一發炮彈,就能炸倒四五個我軍的新兵,造成大量傷亡。
不會打仗還是次要的,還有一些臨陣退縮甚至臨陣脫逃的現象。
老兵康欽佑回憶,他們的部隊佔領扣屯地區以後,被擊敗的越軍並沒有向後潰逃,而是在軍官帶領下分散打游擊,四處襲擊我軍。
他們361團1連線到上級命令下山搜尋清剿,到了一個村莊後分散搜尋了一個小時。當天有雨霧,康欽佑和班長很快就找不到大部隊了。
他們四處尋找又等了半個多小時,看不到其他人,只能選擇原路返回。走了不遠,就看到5個其他連隊的戰友,其中1個班長受了重傷,有2個新兵七手八腳的在包紮,另外2個新兵正在警戒。
詢問了一下,他們在百米外遭到越軍伏擊,班長和機槍手中彈受傷。因為機槍手位置靠前,新兵們不敢上去,奮力救了班長退下來。
康欽佑的班長有些氣憤,斥責他們怎麼丟下受傷的機槍手不管,一定要救人。4個新兵已經嚇懵了,根本就不敢上。
康欽佑認為自己當兵時間比較長,心理素質較好,就自告奮勇去看看情況。他利用地形摸到大概80米外,果然看到一片沒有植被覆蓋的開闊地,機槍手渾身是血躺在地上,還沒斷氣,機槍丟的很遠。康欽佑拖不動機槍手,只能撿起他的輕機槍,迅速返回。拿到機槍以後剛走了幾米,附近隱蔽伏擊的越軍就打來幾槍,好在沒有打中。越軍沒有對機槍手補槍,就是故意讓他暴露在開闊地,引其他中國士兵來救人,再一個個打死。
康欽佑處境非常危險,好在經驗豐富,立即架起機槍,朝著敵人可能射擊的地方掃射。越軍被機槍一頓掃射壓制住,康欽佑藉機撤回來。
康欽佑彙報了情況,班長認為周邊很可能有不少越軍,敵人又在暗處,救人有難度。班長無奈之下,只能將康欽佑留下,自己跑去找支援。
班長走了以後,遲遲不見回來。
這下就把康欽佑愁死了,中彈的班長受傷很重,因為失血多過連話都說不出。
康欽佑發現他還在不斷流血,是因為新兵不懂包紮,根本不能止血。新兵們說看到班長受傷非常著急,一口氣用掉了所有的急救包,此刻兩手空空。
好在康欽佑自己還有個急救包,趕快拿出來,幫助班長止了血。此時班長失血太多,連眼睛都睜不開,呼吸很困難。在80米外的那個機槍手,連包紮都沒有,情況就更慘了。
又等了很久,救援的班長也不回來。康欽佑就試圖自救,他們5人還有一支輕機槍、一支步槍和一支衝鋒槍。5人好好配合,一部進行火力掩護,一部上去救人,還有機會救回機槍手。
康欽佑讓新兵用輕機槍掩護自己上去救人,新兵們都說不會打機槍。康欽佑決定自己打機槍,新兵們負責裝子彈和上去救人。新兵們連裝機槍子彈都不會,也不敢暴露在敵人槍口下去救人。
眼見這幾個新兵沒用處,康欽佑完全沒辦法了,只能自行跑到後方求救。
這裡距離後方有3公里的山路,道路崎嶇溼滑很不好走,折騰了很久。
等著康欽佑帶著1個排的戰士以及擔架回來的時候,兩個傷員早就犧牲了。
多年後,康欽佑還覺得對不起這2個傷員。但4個新兵不敢上,不會打,靠自己確實無法成功救人。
有人說這4個新兵太窩囊,人家至少沒有臨陣脫逃。他們要真是膽小鬼,完全可以直接丟掉受傷的班長,撒丫子逃了就是了。
新兵的這種表現,也不是偶然現象。
381團3營機槍連2排5班協同步兵7連,攻打612號高地時,有類似情況。
5班一共7個人,戰鬥打響以後班長黃昌明發現少了一個新兵彈藥手。當時他沒多想,以為是傷亡了或者掉隊了。
奇怪的是,戰鬥一直打到傍晚結束後,這個新兵不知道從哪裡冒出來,還扛著兩箱子彈。
黃昌明不是傻子,猜測他是害怕了,故意躲在後面。這可不是小事,叫做臨陣畏縮,在戰時是要坐牢甚至吃槍子的。黃昌明考慮到新兵是第一次參加戰鬥,年齡又小,最後還是回來了,也就沒計較。
沒想到,第二天打400號高地時,這個新兵又不見了,還是傍晚戰鬥結束後他才出來。
這下黃昌明急了,劈頭蓋臉臭罵了一頓,責問到底怎麼回事。
新兵羞紅了臉不說話,黃昌明見狀嚴厲批評了幾句,撂下狠話:這是打仗,大家都拿命在拼,隨時都會流血犧牲,你倒故意躲著。人家說事不過三,要是第三次給我發現這種事,再耍滑頭,馬上就執行戰場紀律(槍斃)。
好在新兵隨後一直跟著大家衝鋒,還立下了三等功。
為什麼會這樣?自然是有原因的。
你也許不相信,很多上戰場的新兵,甚至沒有完成3個月的新兵訓練。
他們連槍都端不穩,更別說同武裝到牙齒的越軍作戰了。
這種就等於塞給你一支槍的老百姓,直接空投到諾曼底登陸的猶他灘頭。
你能夠做到上面幾個新兵那樣,不臨陣脫逃、揮舞白旗投降,或者不直接嚇尿褲子,已經算是不錯了。
大家去中越戰爭烈士陵園祭拜,就會發現烈士的墓碑上有些1978年12月甚至1979年1月入伍的,而1979年2月戰爭就打響了,入伍還不到3個月。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事?
還是文革混亂時期的後遺症。
文革期間為了對付蘇聯和美國兩個超級強國,解放軍一再擴軍,在70年代初期陸軍下轄了36個軍,合計125個師,海陸空加上二炮部隊,總兵力高達495萬人。
僅僅幾年前的1965年,解放軍還是362萬人。
這還不算。
在文革特殊時期,軍人成為全國最好的職業,待遇高、社會地位高、福利好,轉業以後還有好工作。於是,解放軍數量又有極大擴充。到1975年,解放軍高達661萬人,為我軍歷史上最高兵力記錄,堪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在戰爭年代,也就是三大戰役結束後的1949年初,解放軍總兵力也不過358萬人。
當時中國經濟很爛,全國年人均GDP只有300多人民幣。
600多萬軍隊需要巨大的軍費,國家根本就承受不了。
1972年尼克松訪華後,中美關係改善。1975年,蘇聯在邊境談判中願意讓步,中蘇關係也開始緩和。這麼看來,世界大戰恐怕不會爆發。
於是,解放軍開始大裁軍,在1976年要求裁軍20%,減少到500萬規模。
這就等於減少五分之一兵力,裁軍數量真不小。
具體措施是,解放軍全面改編為甲種師和乙種師。
甲種師是滿員師,乙種師則是簡裝師。
簡而言之,甲種師就是野戰師,平時官兵都是滿員的,大約1萬2000人。甲種人員和武器裝備齊整,訓練按照實戰標準全年不停。甲種師主要駐紮在邊境和其他戰略要地,一旦開戰就會火速開赴前線。
乙種師則正好相反,他們是戰備部隊。乙種師在訓練同時,還要負責建築、生產甚至農墾任務,基本都駐紮在後方縱深地區,兵力只有6000人。
當時大部分陸軍的軍,下轄三個師,一個甲種師和兩個乙種師。也有些軍直接下轄三個或者兩個乙種師。
這種編制的優勢是,迅速將解放軍總兵力減少到500萬,整整裁軍了100多萬人,大大減少了軍費。
缺點是,乙種師是戰備部隊,人員和裝備都不足,不能夠立即作戰,訓練也比較差。
在1978年底突然決定對越作戰後,解放軍就有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大量的乙種師嚴重缺少兵員和裝備。
當時要求用3個月時間,要將乙種師擴充一倍兵力,變成甲種師。
這又談何容易!
正常來說,一個乙種師只有3個步兵團和1個炮兵團,還不滿員。
而甲種師王牌部隊有6個滿員團,普通甲種師也有5個滿員團。
首先,乙種師將現有的乙種步兵團擴編為甲種步兵團,每團必須增加高達9個連,每個步兵營增加1個步兵連,團屬炮兵和營屬機槍連都大大擴充,同時增加團一級的擔架排、勤務排等後勤部隊。
其次,炮兵團增加一個榴彈炮營,另外師直屬的高射炮兵營增加2個連。
最後,通訊營、工兵營、警偵連、後勤汽車連,全部進行擴編。
大家可以看到,這個擴編幅度非常驚人,擴充了接近6000兵力,而當時一個甲種師不過1萬2000人。上面要求擴編必須在半個月內完成,非常急促。
解決的方法是,從暫時不參戰的友鄰部隊調動老兵進行補充。可以被調動的部隊一般也是乙種師,自己不過6000人,又能夠提供多少老兵呢?
各部隊依靠調動補充計程車兵數量不同,好的部隊可能達到二三千人,也就是佔補充士兵的四五成,差的只有二成左右。
需要說明的是,這裡說的老兵指的不是有戰鬥經驗的老兵,而是服役較長,在1年左右計程車兵。
那麼,剩餘的兵員缺口怎麼辦?只能用剛入伍的新兵來補充。
各部補充新兵的情況大體是五成到八成,換句話說新兵佔補充兵的大部分。
這導致了1979年戰爭打響以後,我軍前線部隊有很多剛入伍的新兵。
如昆明軍區的某團,戰前緊急擴編,兵力從1400多人猛增到2700多人。表面上兵力幾乎翻了一倍,然而剛入伍新兵高達45%。
而補充的老兵多有些技術,有些成為團裡的技術兵,戰鬥時的位置靠後。
在最前線,直接同越軍拼殺的部隊中,新兵數量更高,基本都在百分之五十以上,有的部隊甚至得到百分之六十。
戰爭爆發以後,解放軍有29個師參戰,從乙種師擴編來的師就有整整21個之多。
這些新兵完全沒有戰鬥經驗,而且受到的軍事訓練也不全面,開戰以後傷亡較大也是必然。
戰爭在1979年2月17日爆發,而2月17、18日兩天傷亡就達到4000人,大大超過軍方的預料。
軍方緊急下令,取下軍服上的紅領章、紅帽徽,這是越軍射擊的最好目標,同時不允許部隊進攻時候打著紅旗,會引來越軍重點炮擊。也不允許進攻開始前吹軍號,這等於告知越軍進攻就要開始。
軍方要求進攻時候無論如何不能採用人海戰術,進攻官兵必須完全分散開,不然只能徒增傷亡。官兵不能像平時打靶一樣,停留在一處長時間射擊。越軍久經戰陣,火力反擊迅速,這種射擊方式等同於送死等等。
寫到這裡,薩沙想起看到過的一個解放軍女軍醫的回憶。當時她30多歲,進入野戰醫院工作。她第一個病人,是個受了重傷,已經被迫做了右腿截肢手術的小戰士。這個小戰士只有17歲,見到女醫生以後就喊大姐,興奮的講述了自己英勇戰鬥、結果中彈截肢的過程。由於他年齡小,當時沒有什麼傷痛和悲哀的神情。
而這個女醫生自己有個兒子,當著小戰士的面,她也嘻嘻哈哈,一直誇獎他多麼勇敢。然而剛剛走出病房的門,女醫生忍不住流下了眼淚。這個小戰士才17歲,未來的人生還很長,他還不知道自己往後幾十年會面對什麼。
科幻電影《降臨》中,尚將軍聽到女主角說的一句話,中止了一場可能毀滅人類的戰爭。
女主角說的這句話是:您去世的太太託夢給我,讓我轉述一句曾經對您說過的話“戰爭不會成就英雄,只會留下孤兒寡母”。
電視採訪中,一個胸口掛滿中越戰爭軍功章的老兵說:我不是什麼英雄,我只是一個戰爭的倖存者!
宣告:
本文參考
圖片來自網路的百度圖片,如有侵權請通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