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 陳思佳】國際空間站的服役期限已延長至2031年,但越來越多的跡象顯示,老化問題增加了該空間站面臨的安全隱患。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11月16日報道,國際空間站的漏氣問題已持續約5年時間,美國和俄羅斯宇航員設法修補了已知的裂縫,但空氣洩漏仍未停止。
美俄兩國航天部門正密切關注這一問題,美國甚至要求停靠在國際空間站的載人“龍”飛船增加臨時座椅,以備緊急撤離之需。然而,兩國還沒有就漏氣問題的原因和嚴重程度達成一致,外界對國際空間站的安全性感到擔憂。
報道稱,根據初步調查結果,洩漏很可能發生在俄羅斯“星辰”號服務艙與飛船對介面的連線通道上。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一份報告中表示,美方官員認為,這處洩漏是老化的國際空間站面臨的“最緊迫問題”,可能威脅乘組人員安全。
自2019年首次發現空氣洩漏以來,國際空間站的漏氣問題始終沒有得到解決。今年4月,國際空間站的空氣洩漏速度一度達到每天約3.7磅。儘管宇航員已經使用密封劑和打補丁的方法修補了所有已知的裂縫,國際空間站每天仍有超過正常標準2-2.5磅的空氣洩漏。
國際空間站需要確保內部氣壓保持在14.7磅/平方英尺(psi),即一個標準大氣壓。
“進步79”號貨運飛船與國際空間站“星辰”號服務艙分離 NASA
NASA告訴CNN,空間站的一些裂縫“非常微小”,肉眼無法看見,而且裂縫附近有管道和支架,很難將調查裝置送入這些區域。
對於國際空間站漏氣問題的根本原因,美國和俄羅斯專家存在分歧。俄羅斯專家認為,國際空間站的細微震動——可能是由用於儲能的機械系統引起——導致艙壁出現金屬疲勞而開裂。美國專家則認為情況更加複雜,涉及機械應力、環境暴露、應力殘餘等問題,可能還涉及材料或工藝瑕疵問題。
NASA國際空間站諮詢委員會主席鮑勃·卡巴納在13日的會議上表示,美俄雙方對問題嚴重程度的看法有所不同。NASA對漏氣部位的結構完整性和出現“災難性故障”的可能性感到擔憂,而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Roscosmos)“不認為存在災難性解體的風險”。
不過,卡巴納和其他NASA官員表示,美俄專家9月進行了一次“非常成功的會晤”,兩國航天部門仍就國際空間站漏氣問題保持密切溝通。NASA在一份報告中還指出,美俄雙方都同意,如果洩漏率達到“無法維持的水平”,可能需要永久關閉有問題的艙段。
但永久關閉漏氣艙段也會對國際空間站的執行造成影響。NASA提到,這將導致空間站接收貨物的效率下降,因為空間站與貨運飛船的對介面少了一個。
關閉艙段還會影響空間站的高度和姿態控制。執行在近地軌道的國際空間站依然會因為稀薄大氣的阻力而逐步降低軌道高度,因此需要與其相連的貨運飛船定期啟動發動機,抬升國際空間站的軌道。CNN稱,這一任務通常由俄羅斯貨運飛船負責。
國際空間站 NASA
目前,美國和俄羅斯已經要求國際空間站的宇航員做好預防措施,例如存在洩漏的連線通道必須始終保持密封,只有在貨運飛船與“星辰”號服務艙對接時才會臨時開啟。NASA還要求停靠在國際空間站的載人“龍”飛船增加臨時座椅,以備緊急撤離之需。
CNN解釋說,這個座位是為美國宇航員唐·佩蒂特保留的,他在今年9月乘坐俄羅斯“聯盟MS-26”飛船抵達國際空間站。如果國際空間站被認為不安全,佩蒂特又無法進入停靠在俄羅斯艙段的飛船,他可以坐在“龍”飛船的臨時座椅上返回地球。
國際空間站始建於1998年,是美國、俄羅斯、日本、加拿大、巴西等16個國家聯合參與的合作專案,最初設計的使用年限是15年,但已延期服役至今。根據NASA今年9月釋出的報告,國際空間站上已有588個部件超期服役。
國際空間站由美國和俄羅斯主導,但在2022年俄烏衝突爆發後,美俄關係進一步惡化,西方終止了與俄羅斯合作的大部分太空專案。美國太空新聞網站“space.com”稱,出於政策和國際空間站不能被拆分等技術原因,美國和俄羅斯在這個專案上勉強保持著合作。
NASA希望將國際空間站的服役期限推遲到2031年,但俄羅斯尚未同意在2028年之後繼續參與國際空間站運營。NASA估計,俄羅斯至少要到2025年才會給出明確的答覆。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