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世宗朱厚熜,是大明最愛搞權謀的皇帝,他將全部的心思都用在與大臣的鬥爭上,他聰明自私、專橫暴躁,將一手好牌打成了爛牌。
憑他的聰明,明明可以成為明君,卻整日沉迷修仙問道,將大明拖入衰敗之中。
有種說法,大明的衰敗始於嘉靖。
朱厚熜統治的前期,是一個睿智的君主,他從踏入京城開始,就搞了一場大禮議,將楊廷和父子掀翻在地,確立了自己的權威。
嘉靖在大禮議中的各種出格的表現,為什麼沒有人提出廢了他?
天上掉下的皇帝位
1521年,大明最愛玩的皇帝,明武宗朱厚照突然去世了,他折騰了一輩子,忘了一件事,沒有留下兒子。
楊廷和和張太后商議,冊立明孝宗朱祐樘之侄、興獻王朱祐杬之子,14歲的朱厚熜為皇帝。
按照“兄終弟及”的祖訓,朱厚照這一輩沒有子侄,向上推一輩,孝宗弟弟的兒子,和朱厚照的關係最近,於是選了這個在陸安長大的藩王。
於是這位少年踏上了去京城當皇帝的道路,朱厚熜自小聰明,父親重視他的教育,親自教導。
詩讀幾次他就記住了,父親覺得他是一顆讀書的種子。在他稍大之後,開始指導下他學習古籍,《孝經》《大學》,讓他明白修身齊家治國的道理。
不僅如此,他父親還讓他參加王府的祭祀和典禮,朱厚熜從小就熟知各種禮儀和規範。
楊廷和與張太后以為小地方藩王好糊弄,在朱厚熜到了北京郊外,要求朱厚熜尊孝宗為皇考,這樣一來,自己的父親就變成叔叔了。
大臣希望朱厚熜以皇太子身份繼位,這樣一來,朱厚熜不幹了,說好了當皇帝,來了就要強迫他先認爹,於是他說“遺詔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
雙方開始拉鋸,楊廷和沒有辦法,只得勸說張太后接受條件。
正德十六年四月二十一日(1521年5月27日),朱厚熜登基。
皇考大禮議之爭
次年為嘉靖元年,之後大臣們開始討論,嘉靖帝的皇考(即宗法上的父親),以及嘉靖帝生父的尊號和皇統問題。
誰知道一討論就是三年半,導致了皇帝與大臣之間的僵持局面,無法達成一致。
大明晚期的文官集團很有話語權,在武宗一朝朱厚照不得不推出太監劉瑾,和文官們鬥。
大禮議實質就是皇權與相權的爭奪,朱厚熜明白自己不能讓步,否則權力就會旁落。
嘉靖帝此時根基不牢靠,他也要看一看,哪些大臣是支援自己,可以用的。
果然新科觀政進士張璁跳了出來,上《論大禮疏》,支援嘉靖。
張璁50多歲才考中進士,但學問很好,原本在溫州辦書院,最拿手的就是《周禮》《禮記》《禮儀》。
他人微言輕,不久被文官集團貶到南京,但是張璁沒有放棄,繼續研究禮制,在南京還找到了一批志同道合的人,結果出現了禮儀派,開始和楊廷和為首的護禮派,分庭抗爭。
誰也沒有想到,年輕的嘉靖這麼強硬,一直不肯鬆口,三年來在辯論中,被杖責、被罰俸、被下獄的官員舉不勝舉。
左順門事件,被打死16名大臣,無數人被抓進大牢,最終楊廷和被迫辭職,楊慎發配邊疆,終身沒有被赦免。
楊廷和即使回家路,嘉靖也沒有饒了他,1528年,《明倫大典》修成,楊廷和被定為罪魁,削職為民,第二年楊廷和就鬱鬱而終。
不可能廢帝的原因
朱厚熜佔了一個理字,而且他本人熟知禮法,可比一般大臣還要懂皇家的禮法。在禮法上原本是“兄終弟及”,楊廷和和張太后卻要他先認爹,變成皇太子,這是一個很大的坑。
張太后這樣就會變成皇太后,法理上的嫡母,她就有干預朝政的權力。
張皇后前半生太幸福,丈夫只有她一個妻子,對她百般縱容,張皇后家成了重要的外戚,橫行霸道,她懂得權力的重要性。
但是張皇后鬥爭經驗不足,又太貪心,最終的命運很淒涼。
正德朝出現過藩王叛亂的事件,如果貿然將朱厚熜廢了,朝局就很難說,藩王亂了,就麻煩了。
再說聖旨已經昭告天下了,程式上是合法的,要廢止還要各方面協調協商,楊廷和也沒有把握,可以成形。
大禮議失敗,楊廷和必須負很大的責任,他沒有抓住問題的根本武宗絕嗣,去消除危機。
楊廷和從正德七年就開始擔任首輔,一直沒有勸說皇帝立嗣,哪怕仿效宋仁宗收養兒子,但他始終沒有意識到這會引發多大的危險。作為首輔,太缺乏敏感度了,北宋大濮議歷歷在目,他卻沒有思考這個問題。
正德皇帝去世,他脫口而出立興王之子,他是按照輪序來考慮繼承人的,並且勸說張太后接受,之後下聖旨,一切就無法改變了,合法程式確定了。
這一切都是歸咎於楊廷和的急躁專斷,並沒有和眾人商量,他自己有私心,想透過從龍之功,繼續獨攬大權,去清算武宗舊黨江彬等人。
寫在紙上的漏洞,被張璁等人識破,禮學上功底深厚的新科進士張璁,為了得到新帝的賞識,跳出來與楊廷和、禮部尚書毛澄、楊慎等人辯論。
楊廷和以手中權力勸說張璁停止辯論,一計不成,之後在左順門使用激進手段試圖逼宮,結果楊廷和辭官,楊慎被終身發配。
後記
一個突發事件,改變了大明的走向,嘉靖大禮議成功後,追尊父親為興皇帝,嘉靖十七年,他將父親朱祐杬的牌位放入太廟,將朱高熾的牌位移出正殿,還將朱棣的廟號,改為成祖。
朱厚熜特別愛折騰,使用權術,目的是彰顯權力。他還是一個自負而又自私的人,能夠制禮作樂和控制文化,潛移默化地改革和徹底打垮反對派的,都是頂級權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