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歷史上,能夠像和珅這樣權傾朝野,京城內外都是自己人的大臣中也僅僅有四個人,康熙時期的鰲拜,乾隆、嘉慶時期的和珅,太平天國運動時期的曾國藩,清末時期的袁世凱,從他們四個人身上,我們可以看出權臣、寵臣、直臣和反臣的區別。
鰲拜不過是權臣而已
鰲拜是權臣,這一點毫無疑問,中國歷史上像鰲拜這樣的權臣比比皆是,幾乎每個朝代都有,西漢時期的霍光,東漢時期的竇憲,唐朝時期的李林甫,宋朝時期的韓侂冑,明朝時期的張居正等,他們中有好的有壞的,有左右朝堂局勢的,有壓制皇權的,但權臣有一個共同的特性,那就是無論他們的權力發展到何種程度,都不會對國家政權產生顛覆的作用。
哪怕是霍光廢除掉昌邑王劉賀,也是經過太后的同意方才進行,單單靠霍光一個人,是廢不掉昌邑王的。
權臣手中的權力還沒有大到可以完全制約皇權,控制京城內外兵力,朝廷內外的反對勢力依然強大,他們能夠做的無非是趁皇帝年幼或者昏庸的時候,把控朝堂,一旦皇權覺醒,權臣的下場會非常悲慘。
所以康熙僅僅依靠幾個少年就可以扳倒這個權傾朝野的大惡賊,漢宣帝想對霍光家人下手的時候可以毫不猶豫。如果霍光、鰲拜這樣的權臣想要造反,顛覆朝堂,最後的下場就只剩下一個,全族遭戮。
寵臣和珅依賴於皇權生存
和珅是寵臣,歷史上像和珅這樣的人也有很多,唐朝時期的武三思,明朝時期的嚴嵩等,不要看他們把控了多少權力機關,不要看他們掌握了多少兵馬錢糧,不要看他們手握多少朝廷的命脈,要看的是和珅他們這樣的人權力是從什麼地方來的。
寵臣的權力來自於皇權,他們是依附在皇權身上的吸血者,有皇權才有他們的權力,沒有皇權,他們就一文不值,朝堂上、地方上,甚至在軍營中,都認可他們的權力,成為他們的利益相關者,可是一旦和珅這樣的人觸碰到皇權敏感點的時候,所有的利益相關者會毫不猶豫的將其拋棄。
嚴嵩把控朝堂數十年,門生故吏遍天下,嘉靖帝說廢掉他就廢掉他,一點反抗的機會都沒有;魏忠賢權傾朝野,號稱九千歲,崇禎說弄死他就弄死他;和珅也是如此,他們沒有絲毫造反的機會和可能性。
寵臣和權臣的區別在於,權臣會制約皇權,皇權覺醒以後,權臣就會生不如死;寵臣是皇權下放,皇權想要收回的時候,寵臣就只能去背黑鍋,成為下放的皇權的替罪羊。
像曾國藩這樣的直臣,在中國歷史上是不多見的,唐朝時期的郭子儀算一個。
曾國藩往前一步就是反臣,往後一步就是忠臣,選擇權在他自己,無論是什麼樣的選擇,都足以讓他青史留名,反臣他有很大的可能推翻當時的統治,忠臣他就成了萬世師表。
袁世凱是怎麼成為反臣的呢?天下大亂的時候,他先是控制了清廷最重要的武裝力量北洋新軍,在北洋新軍內部培養自己的勢力,借用打壓革命黨的機會與革命黨達成協議,悄悄地返回北京,奪取了北京全部的防衛權,將皇權關進了自己的籠子裡,方才敢於逼迫皇帝退位。
像袁世凱這樣的反臣,唐朝也有一位,朱溫。朱溫的發家史跟袁世凱有很大的相似之處,藉著黃巢起義的時候成為地方上的軍閥,利用李克用平定黃巢的機會擴充實力,藉著長安內亂控制京城,也是將唐朝的皇權關進了自己的籠子裡。
反臣造反的限制條件極多
所以說,想要成為反臣依靠的是什麼?天下大亂的局勢、軍中的親信、強大的軍事實力、京城的控制權,只有完全擁有這四點,朝堂上的重臣才有可能敢去造反,當然還不一定能夠成功。
和珅雖然權勢蓋天下,但當時的清帝國穩如泰山,除了白蓮教起義也沒什麼內亂了,和珅在軍中的威望並不高,雖然他是軍機大臣,但清朝的軍機大臣無非就是個傳達訊息的,對於軍中將領的影響程度微乎其微。
和珅真正的機會在於他是領侍衛內大臣和步軍統領,其中領侍衛內大臣是六人輪值,和珅只是其一,並不能完全控制這些滿人佈防的皇宮內院。
步軍統領雖然掌控著京城的治安和防務,但同時也受到五城察院和順天府的制衡,最重要的是在北京城外,有駐京八旗,這是拱衛京師最重要的力量,半天就可以到達北京城下,駐京八旗每一部分的力量都遠遠超過了步軍統領,都統和副都統雖然可以被和珅收買,但是他們沒有調兵的權力,調兵的權力掌控在兵部的親王手中,和珅是完全沒有機會收買這些親王的。
因此,和珅哪怕是權勢再高,他也不敢造反,只要皇帝讓他死,他就不得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