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亞五國都信仰伊斯蘭教,有著相近的文化風俗,甚至可以追溯有共同的祖先,但為什麼中亞會產生五個國家,而沒有發展出一個強大帝國呢?這一切都與中亞所處的地理環境有關。
首先說氣象地理,由於中亞地區遠離海洋,屬於乾旱性大陸性氣候,降水非常稀少。因此,這裡多成為遊牧民族的遷徙放牧之地,且自古以來該地區的遊牧民族遷徙頻繁,最終,這裡成為眾多遊牧民族雜居交匯的大熔爐。遊牧民族有一個特點,那就是普遍對國家的概念歸屬感不強,而更加認同部落歸屬感。畢竟分散的遊牧群體,每年都要趕著羊群、馬和駱駝,以遷徙的方式尋找新的牧場,這種方式下有沒有國家概念,顯得並不重要。所以,從民族歷史上來看,中亞似乎並沒有形成一個強大帝國的先天基礎。
另外,雖然從公元前兩千多年開始,中亞周邊就陸續發展出了一系列強大帝國,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且這些帝國都曾多次試圖征服草原人民,但都無法征服整個中亞地區。因為中亞遊牧民族在面對更強大的力量時,可以簡單地驅趕牛羊撤退到草原深處,完全沒有固定資產、建築資產的牽絆,也沒有城池需要保護,而除了牛羊群之外,侵略者在這裡幾乎掠取不到任何財富,等到入侵者離開以後,遊牧民族又會輾轉回到故土繼續放牧。
當然了,公元前1世紀後,唐朝開闢的陸上絲綢之路途經中亞,中亞費爾干納河谷地區也隨之建立起了部分城邦,這些城市成為絲綢之路商人的家園,並透過貿易中轉而變得富有。草原遊牧民族依靠這些定居的居民獲得大量的商品。但中亞地區的城池一直處在被不同帝國統治的過程中,雖然時間都不長久,但卻極大影響了中亞本土帝國的萌芽建立。這裡就涉及到了中亞另一個地理因素,那就是亞歐十字路口的自然地理位置。不管是東邊大國,還是西邊強國,在國力鼎盛時,都會將勢力擴散到中亞。
公元224年到公元651年,中亞地區被強大的波斯帝國薩珊王朝所統治。公元651年到公元1142年,中亞地區又歸了阿拉伯帝國統治。到了公元1143年至公元1231年,花剌子模國統治了中亞地區,但很快就消失在了蒙古鐵騎下。後來蒙古人三次西征過程中,中亞地區分別歸金帳汗國、察合臺汗國、伊爾汗國等蒙古汗國劃分統治。
不同的統治過程中,一些帝國也透過建立城市和控制貿易中心,想要紮根中亞,但當時的帝國統治涉及到宗教信仰,而中亞是一個文化和宗教混雜的異質地區,許多中亞遊牧部落信奉不止一種信仰,所以很難在信仰上形成統一。而且,隨著絲綢之路帶動,一些新的技術也被逐漸引入中亞,遊牧騎手的力量越來越大,尤其馬鐙、弓箭的使用,使遊牧民族變得靈活、更強大,這極大的增加了遊牧民族的流動性以及戰鬥力。
遊牧部落的所有男性從小就接受騎馬和射箭的訓練,這兩項技能的使用,使得中亞各部族之間越來越難以形成統一。再後來,隨著海上絲綢之路興起,東亞、印度、歐洲和中東之間的貿易開始在海上進行,中亞的陸上絲綢之路開始急劇衰落,科技進步也隨之停滯,這一現象一直持續到了熱兵器時代。隨著熱兵器發展,因為遊牧民族無法生產以火藥為基礎的武器,所以很快被周邊熱武器大國所吞併。
1865年前後,隨著俄國對中亞地區的滲透,逐漸徵用了草原的大部分地區,並將這些土地交給了俄國農民,他們開始大量抵達開墾。中亞開始被俄國也就是後期的蘇聯文化滲透,最終在蘇聯解體時,根據各種歷史遺留問題,最終誕生了5個斯坦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