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位於連雲港市海州區錦屏鎮錦屏山南麓的後小山西端的將軍崖巖畫,是我國重要的史前文化遺址之一,據專家考證,距今約4600-12000年,其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包括了大量的人面像、鳥首面、農作物、太陽、銀河系、子午線、凹穴和一些特定符號,是中國考古學界迄今發現的最古老時代的巖畫之一,也是唯一反映農業部落原始崇拜內容的巖畫,被國家文物局譽為“一處非常重要的文物,是一項難得的重大發現,也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天書”。
挖掘巖畫價值,講好巖畫故事,踐行文旅融合。為了進一步推動將軍崖巖畫的相關研究,精準界定和提煉巖畫所包含的文化價值和精神內涵,高效推動基於將軍巖巖畫的文旅文創的發展,助力海州區乃至連雲港市的文旅高質量發展,1月25日,連雲港將軍崖巖畫文化價值與精神內涵專題研討會在連雲港市海州區朐山書院成功舉辦。
本次研討會由連雲港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中共海州區委宣傳部指導,海州區文化體育和旅遊局、江蘇海州文旅集團有限公司聯合主辦,中國社會科學網、方塘智庫提供支援。
參加本次研討會的主要專家有:中央民族大學特聘教授、邊疆考古研究院院長魏堅,河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考古系教授、國際巖畫斷代中心主任湯惠生,西北大學特聘教授、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張建林,海南熱帶海洋學院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中國巖畫學會副會長兼常務理事楊超,連雲港市重點文物保護研究所原所長、文博研究館員高偉,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張嘉馨,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魏翔、中國社會科學網總編輯袁華傑、方塘智庫創始人葉一劍等。
出席研討會的當地領導和嘉賓有:連雲港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黨委委員、二級調研員毛志峰,中共海州區委常委、宣傳部長王從峰,海州區委宣傳部副部長於洋,海州區文化體育和旅遊局副局長李寧,江蘇海洋大學文法學院院長吳明忠,以及江蘇海州文旅集團董事長陳東、總經理李林、文化顧問高峰等。
研討會上,專家圍繞如何挖掘將軍崖巖畫價值、講好中國崖巖畫故事、踐行文旅融合戰略等議題,進行了系統闡釋和深入討論,具體涉及到:將軍崖巖畫斷代問題、保護和解讀問題,新階段將軍崖巖畫的研究創新問題,文旅融合視域下將軍崖巖畫的獨特價值問題,包括將軍崖巖畫在內的中國巖畫的創新傳播問題,人文經濟在連雲港市海州區的創新實踐問題,新階段海州文旅轉型發展策略問題,以及將軍崖巖畫所在地區——桃花澗景區及錦屏山片區的文旅轉型發展問題,等等。
本次研討會與會專家們圍繞將軍崖巖畫達成以下五點共識:
一、將軍崖巖畫的形象和內容在中國巖畫的發現中獨樹一幟,在中國各區域巖畫型別中具有突出的東部沿海特色,也是中華文明根源之一;
二、巖畫是綜合了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藝術,巖畫的年代學問題依然是當前巖畫研究首先要面對的難題。將軍崖巖畫作為著名的歷史文化遺存,需要透過考古學、民族學、影象學等學科來進行聯合攻關,以解決年代和性質問題;
三、對將軍崖巖畫的研究應將視野拓展到環太平洋區域,並做好與國內外巖畫的整體性比較研究,結合巖畫所在地的考古學文化遺存,探討當時人們共同體的文化面貌,以闡釋巖畫所反映的思想內涵。
四、做好對原始資料的收集和整理,抓緊“將軍崖巖畫”拓片和資料集的出版。同時抓好展陳設計和技術創新等,多管齊下,共同將將軍崖巖畫推向市場,為更多的巖畫研究者和文旅工作者提供更豐富、更科學的資料和素材;
五、配合國家戰略,利用文旅融合的大好時機,在充分挖掘巖畫內涵的基礎上,加強文旅融合的契合度,推動當地文旅產業發展,提升民眾的文化自信。
研討會上,連雲港市重點文物保護研究所原所長、文博研究館員高偉介紹了將軍崖巖畫的基本情況,以下是其分享的主要內容。
我們首先可以瞭解一下連雲港的巖畫和史前遺蹟分佈圖,這樣有助於我們更好的瞭解將軍崖巖畫的空間與其他巖畫以及遺蹟的空間關係,或許能對我們深入瞭解將軍崖巖畫的價值有幫助。
將軍崖是在1982年全國第二次不可移動文物普查期間發現的,發現後就作了拓片去北京紅樓搞了一個展覽,當時俞偉超先生給的定論是青銅時代,也就是3000多年左右,他的依據主要是三塊石社跟徐州銅山的遺蹟類似,所以就定了3000多年。但它的內涵說不清楚,所以後來有人給它起了個名“東方天書”。
將軍崖巖畫整體分為五組:
第一組為農業,有人面、下面有禾苗還有鳥獸圖案,主要是祭祀的場面。
第二組是天文與星象,有子午線、銀河系、7個太陽(很多人以為是3個太陽)分兩個一組兩個一組的,那四個太陽穿插再銀河系和子午線中間,人面像和子午線之間出現了很多類人面、類獸面,反映了古代觀測天文和天象的記錄。很多人問“子午線”有那麼早出現嗎?很多年前我們就有一個成語——立竿見影,就是觀測太陽的投影(南北方向)出現的。
第三組大家已經看不清楚,我這張圖是晚上去,打著地光,透過側光拍的圖,這上面是線描圖。
第四組很多人沒留意到,是三塊大石頭,以及很多棋盤。
第五組在山頂上,很多人沒去過,尤其是很多本地人都沒去過。與前面四組相比,風格更古樸一些,但比前面內容更豐富,比如說獸爪、火焰等。
不管這些巖畫年代的早與晚,也不要過多糾結於其中的某一個圖案,從這些巖畫表現的農作物和祭祀來看,意味著當時的經濟生活和經濟結構發生了變化,人類從狩獵採集(漁獵)的遊牧時代開始發生農業的種植和生產。
編審:張夢欣丨編輯:徐豐超丨設計:孫月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