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這句話用來形容中國古代的局勢再合適不過了。
不止如此,在中國長達五千多年的歷史裡,發生了太多太多的事情,其中有些事情還極其的相似。然而,有些觀眾似乎並沒有把這些當回事。
在中國歷史上,就有著這三個非常“神奇”的巧合事件,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甚至懷疑世界或許就是一個輪迴……
劉邦斬“莽”
在漢朝之前,大多數國君或者官員,都是有家庭背景的人,很少有普通人能走到很高的地位。不過漢高祖劉邦卻是一個例外,他既沒有背景、也沒有任何的權力,而他卻一手建立了大漢王朝。
劉邦的前半輩子,還只是一個碌碌無為,混吃等死的“潑皮”,可他能從一個秦朝的小亭長,翻身做成帝王,將“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句話發揮的淋漓盡致。
說起劉邦的經歷,讓他走上權力巔峰的做法,就是“自導自演”的斬蛇戲份。
根據歷史記載,劉邦在自己起義之前,曾經為了逃命而躲藏到深山之中,正在行走之時,他們隊伍的前方突然出現了一條大蟒蛇,攔住了劉邦隊伍的前進道路。
不過劉邦似乎並不害怕這條白蛇,直接毫不畏懼的拿著寶劍上前,一劍就把白蛇斬成了兩段。就在劉邦的隊伍準備往前繼續逃命的時候,一個老婦人突然出現在白蛇的身邊。
老夫人見到白蛇被斬成兩段後,立馬就傷心欲絕的哭了起來,說這條白蛇是自己的孩子,如今被赤帝之子殺害,自己也無能為力。
當眾人聽到這些話的時候,心中很是吃驚,同時也對劉邦多了幾分崇拜,認為他是赤地之子轉世,日後一定能幹出大的作為。
經過這件事情後,劉邦的名氣和聲望越來越高,追隨他的人也多了起來,之後順利的打敗項羽,建立了大漢王朝,史稱西漢。
不過到了西漢末年,皇帝的權力越來越小,宦官和外戚干政,朝政腐敗日益嚴重,百姓也民不聊生。
其中朝堂上權力最大的,就是王莽,他憑藉自己的計謀,不斷在朝堂上擴大自己的權力,最後竟然直接逼迫皇帝禪位,自己做起了皇帝。
而王莽的名字中,就有一個“莽”字,於是就有人猜測王莽是白蛇的轉世,推翻漢朝是為了報復劉邦。
雖然這個說法沒有什麼事實依據,但是還是成為了後人津津樂道的存在。不過王莽並沒有當太久的皇帝,立馬就被劉邦的子孫劉秀推翻,重新建立了漢朝,史稱東漢。
也正是因為如此,民間又多了一個說法,因為劉邦把白蛇斬成兩段,所以漢朝也在統治的過程中,經歷了西漢和東漢的更替……
二世而亡
中國古代的歷史上,還有一個神奇的巧合,那就是秦朝和隋朝二世而亡。
秦朝的建立者是秦始皇,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皇帝,結束了中華大地上長達百餘年的戰亂。
秦始皇在成為第一個皇帝后,就開始了一系列的改革計劃,為了解決勞動力的問題,秦始皇大肆徵用民力,讓百姓苦不堪言。再加上秦朝是以法治天下,這點對於秦朝百姓來說還好,但是其餘六國的子民卻無法適應。
他們在工作的過程中,稍有不慎就會被處以嚴厲的懲罰,這點也為秦朝之後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而秦始皇修長城和行為本質上是沒有錯的,他在世的時候,六國的百姓也沒有一個人敢站出來說不。可秦始皇卻在一次東巡的過程中意外去世,在加上奸臣趙高的計謀,使得毫無做為的胡亥登基,成為秦二世。
胡亥是一個只會享福但不懂得治理國家的人,以至於最後民怨徹底爆發,在各路起義軍的攻伐之下,秦朝最後被成功推翻,落得個二世而亡的悲慘遭遇。
隋朝也是如此,在隋文帝剛建立隋朝的時候,國內兵強馬壯,前後統一了北方地區,之後再率領大軍南下,一句消滅了雄踞了南方的陳朝,讓晉朝之後的大分裂天下,再次統一起來。
但可惜的是,隋文帝晚年遭到奸人的挑唆,將皇位傳給了“敗家子”楊廣。楊廣這個人最大的毛病就是好色,經常再後宮裡沉迷於酒色不過問國事,導致朝堂上極其的腐敗。
之後隋煬帝也向秦始皇那樣,大肆的徵調民力,前往開通運河,並且還多次招募軍隊攻打高句麗,結果不但勞民傷財,最後還沒有打敗對方,讓百姓們怨聲載道。
有了民憤,自然就會有人站出來造反,最後隋朝再各路起義人士的進攻下被推翻,而李淵在經過四處征伐後,成功的統一了中原,建立起了唐朝。
宋朝的七歲孩童
五代末年,趙匡胤在跟隨後周太祖郭威的帶領下,一路南征北戰,幫助周朝擴大了領土,之後還因為卓越的戰功,獲得了統領皇家禁衛軍的資格。
等到郭威去世後,由於他沒有子嗣,於是皇位就由他的養子柴榮繼承,史稱世宗。在世宗時期,趙匡胤同樣受到重用,成為當時朝中權力最大的一個人。不過等到世宗去世後,接下來繼位的只是一個七歲的孩童——柴宗訓。
由於這個孩童年小不懂事,周圍的人逐漸就出現了異心,最後在一堆將領的簇擁下,趙匡胤在汴梁附近的陳橋驛發動了兵變。
將士們對趙匡胤“黃袍加身”,順利的讓他成為了皇帝,不過趙匡胤在當上皇帝后,並沒有對柴宗訓趕盡殺絕,而是封他為王,世代居住雲南,一直到宋朝滅亡。
等到宋朝到了最後一個皇帝的時候,同樣的也是在七歲被推翻政權,獲取這就是天意。
然而,宋朝最後一個皇帝趙昺的結局,卻比柴宗訓要悲慘的多。因為當時元朝的騎兵大舉南下,南宋勢力節節敗退,最後僅存的大臣們,帶著皇帝逃到了崖山之上。
不過元軍似乎並不打算放了他們,繼續對宋朝的殘餘勢力發起進攻,最後宰相陸秀夫不忍看見皇帝受辱,於是就抱著年僅七歲的趙昺跳海而亡。這一仗,宋軍伏屍十數萬,把整個海面都鋪滿了,場面極其的悲壯。
而這也和趙匡胤從七歲的柴宗訓手裡奪下皇位,形成為了一個很大的巧合。
結語
人們常說歷史有驚人的相似之處,這3次便是最好的詮釋,或許還有很多不為人知的事情無從知曉,但在自然規律與歷史發展規律面前,都會顯得那麼渺小,任是誰都是歷史長河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罷了。
歷史上發生的這些巧合的事情,其實就是歷史上的一個迴圈。就像是一個拋物線,當事情達到最頂端、最繁盛的時候,就會開始走下坡路,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
世間的萬物都有他們的定數,而大家唯一要做的,就是不管身在那裡,都要有不怕困難的決心,努力打拼出屬於自己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