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1月28日,日本在上海發動了新一輪侵略戰爭,但這次侵略和以往不同,中國軍隊在上海奮起反擊,同時尋找列強援助。列強對中國採取了一定的支援,對遏制日本侵略程序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對半殖民地的虛弱中國來說,倚靠他人謀生存,終究是一條死路,《上海停戰協定》仍是一份不平等條約。
一、上海是列強利益集中區
上海是近代中國最早開埠的港口,集中了西方列強的主要投資。自1853年小刀會起義失敗,上海就淪為了西方列強聯合控制的西化城市。存松梢風在1923年來上海訪問時,寫成一部暢銷小說《魔都》,足見上海的西化程度。
一戰發生之後,日本的觸角已經超出其原有勢力範圍,開始侵入英美列強的南方勢力圈。1922年華盛頓會議結束,列強重返中國,結束了日本借一戰之際獨霸中國的狀況。隨著蔣介石在華地位的日益穩固,蔣介石親近英美,由此,英美在華勢力大增。至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中日關係徹底惡化,蔣介石則更加依附英美。
二、一·二八事變的原因
九·一八事變爆發後,全世界的焦點都集中在中國東北,探究國聯在東北問題上的態度。而日本則迫切需要在東北成立偽政權,以推行以華制華策略,為了將國際焦點轉移出東北,日本謀劃在列強核心利益區上海搞搞事情,這就是一·二八事變發生的原因之一。
此外,因為北方的九·一八事變是日本陸軍導演的,陸軍在日本國內名聲瞬間大漲,日本陸軍的對頭海軍則瞬間低矮了許多。為了在日本國內重刷存在感,日本海軍也要籌劃在南方搞事情,最終海軍瞄準了上海。這是一·二八事變發生的原因之二。
第三,從戰略目的上來說,上海距中國首都南京較近,戰略地位重要,南北海運發達,所以中國在上海有重兵。日本製定的《上海方面軍事行動指導綱要》早就提出要“使上海附近成為不允許中國軍駐紮或侵入之地區”,目的就是將上海變成不設防空城,以便在此後全面侵華中第一時間從上海登陸,直接襲擊南京。從以後的歷史看,日本全面侵華開始後,日本的確就是選擇從海路猛攻上海,繼而侵略南京的。
第四,同時試探列強的反應。上海既然是列強的核心利益區,在上海搞事情,就可以試探列強的底線。《上海方面軍事行動指導綱要》提出“戰場儘量限定於上海附近”,又“不可授予列國責難日軍行動之口實,更不得超越任務之範圍致事態於擴大”。在列強的利益區試探其底線,又不真的侵犯列強利益,就看看列強會不會真的反制日本。
三、一·二八事變初期列強的反應
1932年1月28日,事變爆發,中國軍隊奮起反擊。29日,中國政府向列強發出求助宣言,指責日本違背華盛頓會議精神、《非戰公約》精神,希望《九國公約》成員國採取手段遏制日本侵略。同日,上海市長吳鐵城請英美上海領事出調停。30日,國聯也發出了敦促中日解決爭端的具體措施,即向中國派出由英美法意為代表的訪問團到上海實地調查事變原因。
31日,中日第一次和談在上海英國領事館舉行。英美提出日軍回到事變前;中國軍隊則在原駐地基礎上退後兩公里,由中立國家軍隊進入以建立緩衝地帶。這個提議充分體現了列強損人利己的和稀泥做派,既沒有給事變定性,也沒有伸張正義,還是一如既往地以損害弱國利益來綏靖法西斯國家。但此刻日本國內已經發出了增兵上海擴大戰爭的命令,所以日本領事嚴詞拒絕。第一次和談失敗。
2月2日,中日進行了第二次和談。這次由英美法意等七國上海領事一起發聲。他們提出了具體解決中日問題的五點要求,即:立即停火;不得為再戰做準備;雙方軍隊退出接觸地帶;中日間設立中立區,由中立國軍隊駐守;雙方在中立國參與下談判。對這個立刻停火的要求,中國較為滿意,認為“頗屬正當公道”,但本質上依舊是以犧牲中國利益為代價。而日本方面依舊拒絕。
2月12日,中國正式向國聯提交了遏制日本侵略的提案,但國聯是列強集合的產物,列強不願為中國徹底得罪日本,所以國聯沒有采取實質性措施,只是仍舊發帖讓日本和談。見到國聯無實際動作,2月18日,日本反而向中國發出了最後通牒,要求抗日的19路軍立刻撤出上海。
四、廟行鎮大捷後列強的反應
自甲午戰爭中國戰敗後,中國最後的臉面也丟了,自此以後列強徹底不看好中國,認為中國逢戰必敗。但2月20日發生了廟行鎮戰役,2萬日軍猛攻廟行鎮,中國第5軍87師和19路軍死守廟行鎮,經歷三天浴血,殲敵3000,擊退了日軍,這是甲午戰爭以來,日本在侵華戰爭中的第一次失利。此戰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列強見到中國還有能力反擊,也開始改變只空談不實做的態度,開始認真對待日本侵略。
廟行鎮戰役結束的23日,美國國務卿史汀生髮表了“不承認主義”演講,明確不承認日本單方面改變中國現狀的舉動。2月末,國聯決定將上海問題同“滿洲國”問題一道放在3月3日的國聯大會上討論。隨後,不是國聯成員國的美國宣佈參加國聯大會,一起討論中國問題,美國已經是當時的世界強國,它的參會必然影響國聯決議。聯想到“不承認主義”時美國的態度,日本知道美國不會支援自己,所以被迫於2月28日進行了中日第三次會談,地點在英國戰艦“康特號”上。
日本提出五點要求:中日同時撤兵;中國在上海的沿海炮臺永久廢棄;中立國派人監督中日撤兵;日軍所撤退的地區,中國可行駛警察權和行政權(無駐兵權);日本要分階段撤兵。關於這五點要求,最致命的就是炮臺的廢棄,如果答應了這一要求,上海將變成不設防城市;中國在日本撤退地區無駐兵權,意味著下一次日軍可繼續沿著上次佔領地進行侵略。對這種條件中國絕對不能答應。為逼中國答應,同時配合“偽滿”成立,3月1日,日軍再次猛攻上海,中國軍隊不敵,被迫撤到第二道防線。3月3日,日軍佔領嘉定、南翔後,“偽滿”已經成立,日軍宣佈停火。
五、上海停戰協定
3月3日,中國國聯代表顏惠慶揭露日本侵犯中國主權的若干罪證,要求日軍立刻無條件撤離,並要求國際社會不得承認“偽滿”。國聯則表示,上海停戰要遵守國聯決議,不能附帶任何政治條件,且上海事件和“偽滿”問題是同一問題,應一起解決,不容置疑。鑑於國聯態度強硬,日本遂表示絕不接受國聯決議(不能討論偽滿問題),但可以討論上海撤兵問題。
3月24日,經過複雜的唇槍舌劍,日本提出中國軍隊駐留原地,日軍則恢復至一·二八事變前的狀況。這個條件實際意味著現在的淪陷區將變成無軍隊駐紮的中空地帶區。在列強威逼下,中國只得答應。但圍繞日軍具體撤兵日期和善後,中日雙方又陷入了爭端。
經過50多天的談判,至5月5日,雙方正式簽署了《上海停戰協定》和諒解。正式文字上有三大內容,規定中日軍隊駐紮地點、日軍可使用的地區、列強組成委員會監督撤兵。而諒解則最為致命,首先中國承諾取締全國抗日運動;其次積極抗日的19路軍調離上海;中國同意在浦東、蘇州河南部、龍華對岸的若干地區不駐紮中國軍隊。
至此,中國政府付出了東北問題被拋棄、喪失大量地區駐兵權、承諾消除抗日運動、不能決定自己國家軍隊駐紮地的巨大代價後,僅僅換得日本暫時放棄在上海佔領的諸多地帶,一·二八事變徹底結束。
文史君說
一·二八事變前後,列強的確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列強絕不是正義的化身,在綏靖精神指導下,它們以犧牲中國的核心利益為代價,換得了上海暫時的和平。一·二八事變的解決絕不能說是成功。從結果上看,日軍的確回到了原地,算是遏制了日軍的侵略,但中國付出了巨大的代價,這也為此後淞滬會戰埋下了伏筆。一個半殖民地國家,想要依靠洋人調停來謀求生存利益,終歸像一·二八事變的善後一樣,不可能實現!
參考文獻
劉建武:《一·二八事變後國際聯盟的調處活動評析》,《抗日戰爭研究》1994年03期。
吳景平:《評美國對九·一八事變和一·二八事變》,《抗日戰爭研究》1994年03期。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路搜尋,如有侵權煩請聯絡作者刪除,謝謝!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團隊文史科普自媒體,全網主流平臺文史類優質作者。讓專業的歷史更有趣,讓有趣的內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內容請關注我們的同名公眾號(id:haoranwen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