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提到歐洲,總是會第一時間想到,英國、法國、德國和俄羅斯,地理學的好點可能還會想到西班牙、義大利和奧地利等。相信此時沒有多少人能想起比利時這個國家,但實際上,這個西歐小國對近現代歐洲的影響可一點也不小,甚至可以說其幾次左右了歐洲歷史的走向也不為過。那麼,為什麼它有如此之大的影響力呢?這與其極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是分不開的。
比利時的地理位置
開啟西歐的地圖,可以看到很多國家,大家很容易找到的就是英國、法國、德國、西班牙、義大利這些大國。它們顯然是歐洲舞臺上的幾個主角,特別是英法德三國可以說是絕對主角。但是仔細看地圖的話,傳統歐洲的這三駕馬車雖然相隔很近,但它們的中間並沒有真正彼此相鄰,而是分佈著三個小國,即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這三個國家被稱為西歐低地國家,因為均位於西歐沿海的低地平原之上。這三個國家的特殊地理位置決定了其對歐洲具有的巨大影響力。特別是三者之中的比利時,是唯一同時與英法德都相鄰的國家,其重要性更是屢次在歷史上得以體現。
處於西歐平原的低地三國
本文主要從其南方的強鄰----法國的角度來看待比利時在近現代歐洲的特殊戰略意義。
法國在十九世紀中葉之前(或說普魯士崛起之前),一直是歐洲大陸的最大強權,其主要的競爭對手就是當時世界的海洋霸主——英國。拿破崙帝國曾經為了與英國競爭,實行了幾乎涉及從葡萄牙到挪威的整個西歐大陸海岸線的大陸封鎖政策,可以想象,法國人對於擁有更長海岸線的極力渴求。這種渴求也就意味著即使在法國陸上帝國收縮的時代它也會盡力去保住其北鄰的比利時這樣的低地國家,因為它們離英國太近了,這些地區一旦被英國所控制,富庶的法國北部包括巴黎都將門戶洞開,無險可守,法國的亡國也就難以避免了。後來也的確如此,拿破崙在滑鐵盧(今比利時境內)的戰敗,最終使英國主導的反法聯盟長驅直入挺進巴黎,雖然他們並沒有瓜分法國,但自此以後的法國就已經放棄了與英國爭鋒的想法,後來也就只能成為跟隨英國共同侵略中國、共同打擊沙俄以及後來共同防範德國的跟班。所以比利時顯然是保障法國北部平原安全的戰略要地,無論是面對英國,還是面對德國都是如此。
法蘭西第一帝國的擴張與潰敗
到了十九世紀後半葉,普魯士的強勢崛起使西歐大陸以法國為單一霸權的時代正式結束。它的後來居上必然會對法國這個傳統歐陸強權產生衝擊,而且它們還是陸上接壤的鄰國,這種衝擊最終就不可避免的演變為了戰爭,這其實就是普法戰爭和後來兩次世界大戰的本質地緣起因。但德國明顯是在競爭中逐漸處於了上風,因此法國只能無奈地採取防禦性戰略,其防禦重點當然就是法德邊界(阿爾薩斯和洛林一線),而且在二戰時還修建了固若金湯的馬奇諾防線。但野心勃勃的德國豈會因此善罷甘休?在二戰中它們就避開了這條法國人苦心經營的堅固防線,把目光轉移到了鄰近的中立小國——比利時。突如其來的德軍如閃電般的速度(閃電戰)佔領比利時迫使英法聯軍恥辱性的開始了敦刻爾克大潰退也導致巴黎的再次淪陷。而且因為比利時淪為德佔區,英國雖有狹窄的海峽作為抵禦德軍登陸的天然屏障,但其領空已暴露於德國空軍的視野之中,德國空軍所發動的猛烈的不列顛空襲所造成的空前破壞也是英國在戰後最終衰落的重要因素。
馬奇諾防線成了擺設
所幸的是,在英法即將撐不下去的時候,域外的美國和蘇聯等強勢力量挽救了形勢,不可一世的德國再次落敗。這樣英法德三大國又回到了均勢的原點,英國雖勝但損失慘重,法國雖亡國但儲存了國力,德國雖敗但美國需要扶植它對抗蘇聯。但三國也都基本上很難再次在全球事務上發揮往昔的影響力,既然如此彼此的團結合作也就提上了日程,在此基礎上的歐洲一體化也就是大勢所趨了,其產物自然就是歐盟。而歐盟的總部也自然就選在了英法德三強的聯絡中樞——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至此以後,雖然英法德三國依然在許多問題上存在分歧,但整個西歐卻維持了直到如今的難能可貴的和平。
歐洲首都----布魯塞爾
縱觀近現代的歐洲特別是西歐,我們可以看出,比利時這個處於三大國環繞其中的小國,在大部分的時間裡是很難被三強中的任意一個吞併並單獨擁有的。因為一旦出現這種情況的話,三強之間的力量平衡和地緣均勢就會被打破,而戰爭就變得不可避免了。如果英國單獨擁有它,那就可以成為其威脅法德以控制歐陸的跳板;法國擁有它則就可以保證法國北方核心地帶的安全以及隨時窺視英德動向的能力;德國擁有它,則英法往往有亡國的危險,因為無論是巴黎還是倫敦都離這裡實在是太近了。正是因為這種地緣位置的特殊性,比利時這個蕞爾小國才能在近現代的歐洲中始終發揮著關鍵性的影響,這種影響也徹底貫穿著近現代歐洲的三大時期:即19世紀中葉之前的英法爭霸時代、普魯士崛起後的德法爭雄時代及二戰後的歐洲一體化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