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州市,河北省轄地級市,地處河北省東南部、河北平原東部的黑龍港流域,位於廣袤無垠的冀中平原東部,地勢低平,起伏不大,自西南向東北傾斜,屬暖溫帶大陸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1983年12月,滄州市改為河北省轄市,是首都北京市和天津市的南大門,京杭大運河縱穿全境。滄州文化淵源深厚而久遠,許多人在中國歷史上享有盛譽,他們以非凡的智慧和貢獻,在中國歷史程序中發揮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今天小編就帶大家看看滄州歷史上有哪些名人吧,歡迎各位朋友補充,讓我們銘記那些在歷史上作出貢獻的人。
扁鵲(公元前407年—公元前310年),原名秦越人,渤海郡鄲縣(今河北省任丘市)人。戰國時期醫學家,中醫利用切脈診斷的創始人,古代四大名醫之一。
扁鵲年輕時師從長桑君學醫,盡得其傳,善於診斷,尤精於望診和脈診。史載其以望診判斷齊桓侯病症,由淺入深,並預言其預後不佳,齊侯因拒絕接受診治,果然不起。又曾從脈象判斷虢太子之“屍蹶證”為假死,並據此以針熨諸法而救活。據記載,扁鵲當時曾遊走各國,並隨俗為變,或為帶下醫(婦科),或為小兒醫,或為耳目痺醫(五官科)。後因反對統治階級的驕橫無理和他們提倡的巫術,令秦國太醫李醯所忌,最終慘遭殺害。
扁鵲反對唯心主義的巫術迷信,具有“六不治”的思想。扁鵲用一生的時間,認真總結前人和民間經驗,結合自己的醫療實踐,在診斷、病理、治法上對中國醫學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扁鵲的醫學經驗,在中國醫學史上佔有承前啟後的重要地位,對中國醫學發展有較大影響。著作有《扁鵲內經》《扁鵲外經》等,均佚。相傳《難經》亦為扁鵲所著。
2012年,成都地鐵三號線修至天回鎮時,施工人員在此意外發現一處西漢墓葬。考古人員隨即開展搶救性發掘,出土了大量醫學簡牘,即天回醫簡。醫簡被整理為《脈書·上經》《脈書·下經》《逆順五色脈臧驗精神》《犮理》《刺數》《治六十病和齊湯法》《經脈》與《療馬書》等8部醫書,涉及醫學理論、治法、成方製劑文獻等內容,構成了一門系統的醫學體系。
張郃(?—231年),字儁乂,河間郡鄚縣(今河北省任丘市)人,漢末三國時期魏國名將。
張郃早年參與鎮壓黃巾起義。歸屬袁紹後,擊破公孫瓚有功,遷寧國中郎將。參加官渡之戰,攻曹洪不下,隨後投降曹操,授偏將軍。跟隨曹操攻河北,跟隨張遼定淮南,跟隨夏侯淵平涼州,跟隨曹操奪漢中,屢建戰功。建安二十年(215年)進軍巴西,遷徙民眾到漢中,後被蜀將張飛擊敗。接任蕩寇將軍。建安二十三年(218年)跟隨夏侯淵進入漢中定軍山迎戰劉備。夏侯淵戰死,代理主帥,率部安全撤退。後屯陳倉。曹丕稱帝后,遷左將軍,受封鄚縣侯,跟隨曹真擊平安定羌胡,又隨夏侯尚圍攻江陵。太和二年(228年),以特進、右將軍的身份隨曹真抵禦諸葛亮北伐。在街亭之戰中大破馬謖,迫使諸葛亮退回漢中,遷徵西車騎將軍。
太和五年(231年),司馬懿不聽張郃勸告,張郃迫不得已領兵追擊蜀軍,追至木門,中箭身亡,諡號壯侯。
劉武周(?—620年8月),瀛州景城(今河北泊頭東北)人,隋朝末年地方割據群雄之一。
劉武周驍勇善騎射,喜結交豪俠,後前往洛陽投奔太僕楊義臣,後應募三度北伐高勾麗,以軍功任建節校尉,後遷馬邑鷹揚府校尉(隋朝府兵系統的基層軍官);大業十三年(617年)趁隋末天下大亂之機殺馬邑太守王仁恭,並開倉賑貧,馳檄境內,得兵萬餘人,自稱太守;為了立穩腳跟依附突厥部落,受封“定楊可汗”,“率軍南向,以爭天下”,佔據儲備充足食糧和庫絹的晉陽,攻陷河東大部地區,威逼關中,此後劉武周自稱皇帝,國號漢,年號天興;後與唐軍交戰,曾大破李元齊、裴寂所率軍;唐武德三年(620年),劉武周被突厥殺死。
袁恕己(?—706年),滄州東光(今河北東光)人,唐朝宰相。
袁恕己出身汝南袁氏後裔。早年曾任司刑少卿、相王府司馬,後與桓彥範、敬暉、張柬之、崔玄暐一同發動神龍政變,擁立唐中宗復辟,被任命為中書令。後遭到韋皇后與武三思的排擠,被奪去實權,進封南陽郡王。706年(神龍二年),武三思以五王誣陷韋后為由,透過唐中宗頒佈詔令,將五王流放邊疆。袁恕己被流放環州,後被周利貞虐殺。唐睿宗繼位後,賜諡“貞烈”。
賈耽(730年—805年10月26日),字敦詩,滄州南皮(今河北省滄州市南皮縣)人。唐朝中期宰相,地理學家、政治家。是唐朝玄、肅、代、德、順、憲宗6朝元老。
天寶十年(751年),賈耽走上仕途。乾元元年(758年)出任貝州臨清縣縣尉,轉任絳州正平縣縣尉,升任度支判官。貞元九年(793年)被封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加封為金紫光祿大夫,轉任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遷任檢校司空,封為魏國公。永貞元年(805年)病逝。追贈太傅,諡號“元靖”。大中二年(848年)被繪像在凌煙閣中。
從興元元年(784年)到貞元十七年(801年),賈耽繪成《海內華夷圖》,撰寫《古今郡國縣道四夷述》。賈耽著有10卷《皇華四達記》,6卷《關中隴右山南九州別錄》,4卷《吐蕃黃河錄》。2021年6月16日,被南皮縣人民政府列入“著名人物” 。
馮道(882年—954年),字可道,號長樂老,瀛州景城(今河北省滄州市)人,五代十國時期著名宰相,歷經四朝十代君王,世稱“十朝元老”。
馮道早年曾效力於燕王劉守光,歷仕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四朝,先後效力於後唐莊宗、後唐明宗、後唐閔帝、後唐末帝、後晉高祖、後晉出帝、後漢高祖、後漢隱帝、後周太祖、後周世宗十位皇帝,期間還向遼太宗稱臣,始終擔任將相、三公、三師之位。後周顯德元年(954年),馮道病逝,追封瀛王,諡號文懿。
馮道雕印《九經》首創官方及國子監刻印書籍之始,開創了官刻圖書的新局面,使官刻成為中國古代三大刻書系統之一,也使監本的範本地位得以確立。
魏忠賢(1568年—1627年12月11日),字完吾,北直隸肅寧(今河北滄州肅寧縣)人,明朝末期宦官。
自宮後改姓名叫李進忠,由才人王氏複姓,出任秉筆太監後,改回原姓,皇帝賜名為魏忠賢。明熹宗時期,魏忠賢出任司禮秉筆太監,極受寵信,被稱為“九千九百歲”,排除異己,專斷國政,以致人們“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朱由檢繼位後,打擊懲治閹黨,治魏忠賢十大罪。天啟七年(1627年)十一月,命錦衣衛逮捕魏忠賢,押回北京審判。魏忠賢自知難逃一死,行到阜城時上吊自殺,其餘黨亦被肅清。
熹宗即位後魏忠賢管東廠事,又與熹宗乳母客氏交好,在朝中結黨營私,把持朝政,賣官鬻爵,加速了晚明社會的潰敗,魏忠賢事件,是明末具有重大影響的政治事件。由於其作惡甚多,流毒甚廣,事敗之後,人們紛紛以小說、戲曲等形式宣洩憤怒。朱長祚曾評價他:形質豐偉,言辭佞利。
張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字孝達,號香濤,又號香嚴,晚年自號抱冰老人。原籍直隸南皮(今屬河北),生於貴州貴陽六洞橋,中國晚清重臣、後期洋務派代表人物。曾任總督,稱“帥”,故時人皆呼之為“張香帥”,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PS:圖片是張之洞喔,不是李大人)
1850年張之洞回原籍參加鄉試,中舉人。1863年中探花,授翰林院侍講學士。1881年出任山西巡撫,開始籌辦洋務,設廣東水陸師學堂、槍炮廠、礦務局、廣雅書院。1884年,張之洞擢升兩廣總督,起用馮子材抗擊法軍。1889年調任湖廣總督,辦漢陽鐵廠、湖北槍炮廠,設織布、紡紗、繅絲、制麻四局。1894年署理兩江總督,反對簽訂《馬關條約》,組練江南自強軍,加強國防。1907年其又任軍機大臣,次年十一月,以顧命重臣晉太子太保。1909年病卒。
張之洞是晚清歷史舞臺上的風雲人物,其主張學習和吸收西方文化,提出“中體西用”的思想主張。在此思想指導下,提出了超越傳統產業結構的思想主張。後將西學的視野從器物層面轉向了政治制度層面,該理念的轉變促使其成為清末新政的主角。張之洞這些“中體西用”的思想主張,對於促進向西方學習具有積極作用,其還主張開辦了京師大學堂,強調師範教育,後與張百熙主持制定新學制,時稱“癸卯學制”。是中國教育史上第一個正式頒佈的在中國普遍實行的學制,奠定了中國現代學制的基石。其著有《廣雅堂集》《輶軒語》等書,輯為《張文襄公全集》。
紀昀(1724年—1805年),字曉嵐、春帆,號石雲,道號觀弈道人、孤石老人,直隸獻縣(今河北省)人,清代學者、文學家、官員。
紀昀15歲受業於名儒董邦達,24歲中舉,31歲進士及第,入翰林院為庶吉士。歷任侍讀學士、學政、知府等。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因姻親兩淮鹽運使盧見曾罹法,紀昀為其通風報信而獲罪,謫戍烏魯木齊,48歲遇赦返京。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紀昀受命任《四庫全書》總纂官。後累官至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嘉慶十年(1805年)卒於京師,享年八十二歲。
紀昀一生學宗漢儒,博覽群書,工於詩歌及駢文,長於考證訓詁。有《紀文達公遺集》三十二卷,另有《史通削繁》《鏡煙堂十種》《唐人詩律說》《河源紀略》等學術著作。所著《閱微草堂筆記》是一部志怪小說集。蔡元培《評註〈閱微草堂筆記〉序》雲:“清代小說最流行者有三:《石頭記》《聊齋志異》及《閱微草堂筆記》是也。”與同時代江南的袁枚齊名,時稱“北紀南袁”。
馮國璋(1859年1月7日—1919年12月28日),字華符,一作華甫,小名四兒,直隸河間市西詩經村人,直係軍閥的首領,與王士珍、段祺瑞並稱為“北洋三傑”。
馮國璋早年畢業於北洋武備學堂,曾任北洋步兵學堂總辦兼督練營務處總辦。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馮國璋任中央練兵處軍令司副使,後歷任統制和第一軍總司令。其為人亦首亦尾,但聰明好學、勤奮刻苦。辛亥革命時率領北洋軍鎮壓武昌起義。後曾奉命率軍進攻南京,鎮壓“二次革命”。又出任江蘇都督,坐鎮東南。袁世凱稱帝后曾任命他為參謀總長,後來又讓他代替段祺瑞兼理徵滇總司令,他均未上任。並聯合五將軍發出逼迫袁世凱取消帝制的通電。袁世凱死後,黎元洪繼任大總統,經過國會補選馮國璋為副總統,在南京辦公。後黎元洪與段祺瑞爆發“府院之爭”,引發張勳復辟,為段祺瑞所鎮壓。黎元洪辭職,馮國璋進京任代理總統,段祺瑞復任國務總理。
民國七年(1918年)8月13日,馮國璋通電辭去副總統,於民國八年(1919年)返回河間故里,10月回北京,12月28日病逝,終年60歲。
張克俠(1900年10月7日—1984年7月7日),原名張樹棠,河北獻縣侯陵屯村人,中華人民共和國軍事、政治人物,愛國將領。
少時就讀於北京匯文小學、匯文中學,1916年7月考入北京清河陸軍軍官預備學校。1921年秋升入保定軍官學校,畢業後加入西北軍,1924年隻身南下廣州,1925年參加北伐,北伐開始後,他回到張家口,動員馮玉祥率部參加北伐,1927年赴蘇聯就讀莫斯科中山大學,1929年赴上海經張存實和李翔梧介紹,中央批准成為中共特別黨員,開始了長期地下工作的革命生涯,曾參加了盧溝橋抗戰。抗戰爆發後,任國民黨二十九軍副參謀長,先後擔任馮玉祥第六戰區司令部高階參謀、副參謀長、五十九軍參謀長、三十三集團軍參謀長、副總司令等職,轉戰山東、河南一帶抗日。他所到之處,對當地抗日救亡活動和抗日軍隊的發展給予大力支援,對堅持團結、抗戰、進步起了極大作用。在此期間,他還創辦了自忠中學,進行抗日和進步思想的宣傳教育,培養了許多革命、進步的人才。
抗戰勝利後,張克俠被任命為第三綏靖區副司令官,1948年11月8日,與何基灃一起,率五十九軍兩個師、七十七軍一個半師共二萬三千餘官兵,在賈汪、臺兒莊防地舉行起義。這次起義,促成了淮海戰役中碾莊戰役的勝利,率部起義後,參加了渡江戰役和解放上海的戰役,1950年,張克俠才公開自己的共產黨員身份,1955年被授予一級解放勳章。曾任林業部副部長、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院長。是第四屆人大代表、政協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1984年7月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4歲。
馬本齋(1901年 一說1902年 —1944年2月7日),原名馬守清,回族,河北滄州獻縣人,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冀中軍區回民支隊的建立人,抗日民族英雄。
馬本齋早年投身奉軍當兵,逐級升至團長。民國二十年(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因不滿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毅然棄官返鄉。全國抗戰爆發後,馬本齋在家鄉組織回民義勇隊,奮起抗日。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率隊參加八路軍,所部改編為冀中軍區回民教導總隊,任總隊長。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次年教導總隊改稱冀中軍區回民支隊,任司令員。馬本齋作戰勇猛,身先士卒,在回民支隊和廣大群眾中有很高威望。從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至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馬本齋率部經歷大小戰鬥870餘次,殲滅日偽軍3.6萬餘人。他率領回民支隊馳騁在冀中平原,英勇善戰,威名遠揚。毛澤東同志稱其為“百戰百勝的回民支隊”。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2月7日,馬本齋在山東莘縣病逝,年僅42歲。2009年9月,馬本齋被中央宣傳部、中央組織部等11個部門評選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
劉春(1918年—2007年8月17日),河北滄州人,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少將。
1935年在北平中學讀書期間參加了“一二.九”運動,1937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1月參加山東抗日武裝,1945年10月後,歷任山東軍區(山東野戰軍)第八師政治部副主任、主任,華東野戰軍第三縱隊政治部主任,第三野戰軍第二十二軍政治部主任,第三野戰軍特種兵縱隊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參加了魯南、豫東、濟南、淮海、渡江等重大戰役。建國後,任華東軍區炮兵副政委、政委。1952年入朝作戰,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炮兵指揮所政委。回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南京)炮兵系政委,炮兵學院(宣化)副政委,炮兵政治部主任等職。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曾榮獲朝鮮二級國旗勳章、寮國友誼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二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1961年11月調入外交部,先後任駐寮國經濟文化代表團副團長、代團長、中國駐寮國首任大使、外交部亞洲司司長、中國首任駐土耳其大使、中國駐坦尚尼亞大使兼中國首任駐塞席爾大使、中國駐埃及大使、外交學院院長、中國亞非學會副會長、中東學會會長、中國寮國友協會長。1994年10月離休(部長級待遇)。2007年8月1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9歲。
以下為滄州籍開國將領
王智濤(1906年4月22日—1999年6月19日),河北滄州人,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王泮清(1911年10月—2003年3月18日),河北省鹽山縣王家窯廠村人,1961年晉升為少將軍銜。
李偉(1914年一2005年8月25日),河北省滄縣人,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
辛國治(1921年—2013年7月22日),河北省黃驊縣人,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
郭玉峰(1919年10月—2000年1月20日),河北海興人,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
王猛(1920年5月29日—2007年6月29日),原名王效盂,河北省鹽山縣人,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
石崇(249年—300年),字季倫,渤海南皮(今屬河北省)人,西晉時期大臣、詩人、文學家。這哥們就是課本上與王愷鬥富的那位。
石崇敏少敏惠,勇而有謀,20餘歲為修武令,入為散騎郎,遷城陽太守,因伐吳有功,封安陽鄉侯。惠帝即位,因對楊駿不滿,出為南中郎將、荊州刺史,徵為大司農,因徵書未至而擅去官被免職。元康六年(296年)出為徵虜將軍,假節、監徐州諸軍事,鎮下邳。石崇與潘岳等人諂事賈謐,時人號為“二十四友”。永康元年(300年)趙王司馬倫政變,誅殺賈謐。司馬倫專權,石崇因參與反對趙王倫的政治活動,被趙王倫親信孫秀誣殺,石崇與歐陽建、潘岳同日遇害,時年五十二。 石崇的作品一共有《思歸嘆》《自理表》《請徵揚州刺史何攀表》《議奏封賞當依準舊事》《楚妃嘆序》《琵琶引序》《金谷詩序》七篇,其中《金谷詩序》甚至是連李太白都非常推崇的作品。
霍元甲(1868年1月18日—1910年9月14日),字俊卿,生於天津靜海縣,祖籍河北省滄州市東光縣安樂屯,清末著名愛國武術家。
霍元甲出身鏢師家庭,繼承家傳“秘宗拳”絕技,幼年體弱,在27歲以前基本上生活在故鄉,時常挑柴到天津去賣,28歲後到天津當上碼頭裝卸工,後來在農勁蓀開設的懷慶藥棧當幫工,升任掌櫃。1909年,41歲的霍元甲,由農勁蓀介紹來上海,接受由陳公哲、陳鐵生所創辦“精武體操會”中主教武術,被評為滄州十大武術名人,後被日本人下毒,1910年9月14日長逝於上海精武體育會。在國人的印象中,北有霍元甲,南有黃飛鴻,南北雙俠都是中國武林有史可查的大英雄。孫中山對霍元甲“以武保國強種”的膽識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在精武會成立10週年之際,他親臨大會,題寫了“尚武精神”四個大字,以示對霍元甲的紀念。
張申府(1893年6月15日—1986年6月20日),名崧年,河北獻縣人,中國哲學家、數學家、中國共產黨主要創始人之一、中國羅素研究第一人。
張申府曾經參與中國共產黨的創立,黃埔軍校的籌建,九一八事變後,他經常利用講壇宣傳愛國主義,並投身於抗日運動,是一二九運動的重要組織者和領導者。1986年逝世,享年93歲。張申府曾介紹張國燾進入北京共產主義小組,也是周恩來的入黨介紹人,後與周恩來一起介紹朱德加入中國共產黨。
王正誼(1844—1900年),字子斌,回族,河北滄州人,清末歷史人物,武術師。
王正誼幼習拳勇技擊,拜蕭和成、李鳳崗等武術名流為師,對諸種拳法苦練不輟,武功無不精湛,尤以雙鉤及大刀之絕技名振武林。王正誼後居京師,開設“源順鏢局”行俠仗義,以“京師大俠”著名。在京師又設“文武義學”學堂,傳授武藝。王正誼不僅懲治貪官汙吏,且支援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的維新變法運動,還曾劫獄救譚嗣同,未成,後在譚嗣同被殺後仍冒死給其收屍,送至湖南瀏陽安葬,最終其因率義和團勇士抗擊八國聯軍入侵,被清軍殺害,終年56歲。
因在師兄弟中排行第五,人稱“小五子”;又因其刀法純熟,德義高尚,亦被尊稱為“大刀王五”。王正誼一生行俠仗義,曾支援維新,靖赴國難,成為了人人稱頌的一代豪俠。王正誼不僅位列民間廣泛流傳的晚清十大高手譜中,還與燕子李三、霍元甲、黃飛鴻等武師齊名。
張之江(1882年—1966年5月12日),字紫眠,號子姜,教名保羅,直隸鹽山(今河北省黃驊市滕莊子鄉留老仁村人)人,西北軍著名將領、國民革命軍陸軍上將。
1903年加入北洋常備軍,後在北洋軍第一混成協任排長,1910年編入清軍陸軍第二十鎮,後加入馮玉祥的“武學研究會”。1911年參加灤州起義,失敗後被遞解回籍。1912年任晉北東路軍司令部參謀,1914年加入北洋軍第十六混成旅,後成為馮玉祥的五虎上將之一。1921年馮部擴編為師,任二十一旅旅長,1922年任第七混成旅旅長,1924年參加了第二次直奉戰爭,任馮軍第一路軍司令。北京政變後,曾任國民軍一軍師長、騎兵旅長、察哈爾都統等職。1926年馮玉祥通電下野後,任西北邊防軍督辦、西北軍總司令,同年率部與奉直聯軍激戰於南口,失敗後退綏遠,9月,馮回國在五原誓師北伐,從此國民軍轉入國民黨旗下。
1927年12月代表馮玉祥出席國民黨第二屆中央執行委會第四次全體會議,此後留居南京,任國民政府委員、軍事委員會委員。北伐戰爭第二階段,任參謀總長,並擔任蔣馮之間首席聯絡官,嗜愛國術,1928年4月任南京國術館館長。此後歷任全國禁菸委員會主席、蘇北清鄉督辦、國術研究院院長、軍事參議院上將參議等閒職。抗日爆發後,曾任國民參政會第二、第三、第四屆參政員,國民黨第六屆中央執行委員,制憲國大代表。1946年退役閒居北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任全國政協委員會特邀委員、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委員,1966年5月12日去世。
滄州市人文地圖
⭐️歷史名人錄整理標準,以本篇為例,本地籍貫古今歷史人物,在本地或在外地做出了突出貢獻,在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程序中有積極重大的影響,在全國有較高的知名度,其事蹟在民間中廣為流傳等。
⭐️排名不分先後,資料僅供參考,歡迎網友們補充、建言獻策~
丨宣告:除原創內容及特別說明外,稿件文字及圖片均來自網路及各大主流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認為內容侵權,請聯絡刪除。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