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張飛之死,劉備決心報仇卻遭棄,這其中緣何故事?當年三兄弟情同骨肉,立下生死之盟;功勳卓著的猛將,也曾誓死追隨到底。他們之間的義氣,似乎堅不可摧;但到了最後,這個錚錚盟誓又怎麼會土崩瓦解?
本以為劉備必定會為死去的關羽張飛報仇雪恨,無奈趙雲諸葛亮等禁衛軍主力竟然齊齊反對,最後只能獨自東征。劉備對他們來說,到底還是兄弟中最重要的那一個嗎?
他們又為何臨陣反水,置劉備於不顧?命運多舛,心路坎坷,當年並肩殺敵的好兄弟,又是何等離奇曲折才走到今日這步田地......
一、困獸之鬥,兄弟間隙生變
早在公元219年,劉備麾下名將關羽便已在與東吳軍的淝水之戰中壯烈犧牲。時任駐江陵太守的關羽因連番得勝昂然自得,輕敵冒進進而為敵軍所擒。當此音信傳至成都,張飛激憤難平,誓要為二哥報這血海深仇。
劉備亦抱定同樣想法,欲率軍東下為關羽復仇。奈何身在蜀中輔佐機要的趙雲與諸葛亮等人,在衡量大局後堅決表示反對。劉備不得已,只得作罷此戰略,將心頭之恨暫時按下不表。
公元220年,張飛因連日來對麾下將士嚴苛要求,屢教訓有失度者,終被懷恨在心的兩個手下將領趁夜裡伺機除去。當劉備得知“飛死矣”的噩耗後,表現得無比淡漠,只說了這麼一句話便不再追問細節。
然而數日後,劉備還是宣佈了要強攻東吳報仇的計劃。眾將再次前來極力勸阻,劉備卻怒斥誰若再敢勸阻就是與他為敵。一時間無人敢言。
趙雲心中雖對老主公此舉頗有微詞,卻也不好明著反對,只得暗中秘密交代親信諸將,務必保證後援補給跟上大軍,以防東線有變。
這一次東征,劉備只帶走了部分精銳,看似仍有些勝算。然而此舉亦是他這一生中最大的失誤......
二、浴血奮戰空餘恨,老當益壯報仇難
公元221年正月,劉備親率大軍與孫權麾下大將呂蒙在夷陵決戰。此役雙方皆是血戰到最後一兵一卒,最終劉備以些微劣勢敗北。
彼時劉備已不再是當年那個意氣風發的少年英雄,他老邁的身軀已難以承受漫長的延袤作戰。身先士卒衝鋒陷陣時陣亡的猛將何其多,即便有趙雲親率援軍到來,亦無力迴天。
孫權隨後乘勝追擊,劉備在倉皇撤退途中又不慎從船上跌落重傷,只得由趙雲護衛返回白帝城。一場血戰下來,蜀軍元氣大傷,劉備自己也自此臥病難起。
諸葛亮等人雖然勸阻劉備不要輕舉妄動,卻也並沒有坐視不顧。趙雲在前線挽救了劉備性命,而諸葛亮也盡心照應後勤保障和治理內政。
劉備這一生波瀾不驚,為了兄弟和理想付出太多。然而堅持本我的代價,便是在最後關頭難逃頹勢。夷陵一戰,劉備輸掉的不僅僅是中原霸業,更是三兄弟數十載兄弟情誼的延續。
他歷盡千辛萬苦建立的基業也隨之土崩瓦解,甚至連生前許諾好的“興復漢室”也無望再實現。這對白手起家、幾乎將一生奉獻給理想的劉備老人家而言,實在是太過殘酷的結果了......
三、孤帆遠影失落故土,終不變是生死知己
公元223年,劉備在大敗的創傷和病痛折磨中終於撒手人寰。臨終前他親自將年幼的兒子劉禪託付給了趙雲和諸葛亮,希望他們輔政攝事,扶持這個幼嫩的帝國。
對劉備而言,夷陵之敗無疑是前半生事業的毀滅性打擊。他無法為最好的兄弟們報仇雪恨,只能在鬱鬱寡歡中結束了一生。
然而正如我們所見,趙雲和諸葛亮他們並未如劉備猜測的那樣,在劉備死後乘機謀權篡位。相反,他們為了報答劉備當年的知遇之恩,隻身支援著這個幼小的國家。
正是有了趙雲諸葛亮等大臣的全力輔佐,劉禪才得以在亂世中苟延殘喘。而在他們心中,劉備的形象也永遠是那個率真爽朗、懷抱遠大理想的英雄人物。
劉備一生波瀾壯闊,歷經多少起伏跌宕。但他那條不變的心路,始終牢記著骨肉親情。任誰也無法動搖他對兄弟情誼的堅持,這或許就是他那個時代最珍貴的品格。
也正因如此,儘管在理想實現的道路上劉備迷失太多,但他骨子裡的本真,至今還是令人欽佩。或許,當年那句“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中的潸然淚下,正是對他這份矢志不渝的最好寫照......
結語
劉備一生跌宕起伏,遭遇過太多不公與背離。但是這些磨難並未磨滅他骨子裡的那把忠義之火,亦未讓他對兄弟情誼產生半點動搖。
正是這份倔強與執著,支撐著劉備不斷奮起復國。哪怕在他生命最後的歲月,逆境與苦痛幾乎將其擊垮,他仍然選擇了為三兄弟的情誼殞身一戰。
劉備的一生可以說並不圓滿,但他並沒有辜負自己的本心。當我們追思這位悲情英雄,不禁為他此生那份赤誠所折服。他與關張二人的錚錚兄弟盟誓,也令後人對人性光輝一面的堅信更為虔誠。
今日花落知多少,我們永遠懷念著劉備。他的理想或許已隨風散盡,卻有那三縷相交的魂魄,永遠留在人們心底最柔軟的一隅。=願這份溫暖如燭光般長明,點燃我們對美好事物的不滅信念;願三兄弟英靈安好,友誼之花永不凋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