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0年,劉裕得到訊息:“盧循、徐道覆率15萬大軍抵達京師建康,晉軍一敗塗地,江州刺史何無忌敗亡,群臣準備遷都了。”後院起火,劉裕遠在北方,這該如何是好呢?
劉裕征戰一生,幾乎都是打“逆天戰”,平定盧循之戰也是如此。6年前,劉裕只有12人,臨時拼湊數百人,再招募一千多民眾,就敢在京口起兵,滅了稱帝的桓玄,摧毀了“桓楚”的十萬大軍。
劉裕擅長打“逆天戰”,即便自己處境糟糕,敵軍強悍,他也能克敵制勝,贏得非常漂亮。古代帝王帶兵打仗,沒人能跟劉裕掰手腕,李世民也是如此。從平盧循之戰看,劉裕所表現出卓越的軍事才華,李世民都要靠邊站。
一、孫恩、盧循起義的背景
317年,劉聰的匈奴騎兵攻克長安,西晉滅亡,晉愍帝被俘虜,青衣斟酒、刷洗馬桶,在屈辱中被殺害,著實可悲。此時,晉元帝司馬睿稱帝,史稱“東晉”。
司馬睿,晉朝皇室的遠支,血緣關係淡化,故而晉元帝威望不足。“八王之亂”時,司馬越成為暫時的贏家,但地位不穩定,便派司馬睿渡江南下,以防不測。
司馬睿,晉朝琅琊王,威望不足,只能依靠渡江的北方大族,以及江南土著世家大族的支援才能存活。如此,東晉出現了三種權力群體:司馬皇族、世家大族、流民,這是構成東晉政權的支柱。
司馬皇族,是世家大族之間連續的紐帶,即便他們沒兵、沒權,但身份地位比較特殊,故而擁有一席之地。世家大族,東晉朝政的實際控制者,他們之間利益的平衡,是東晉存活下來的關鍵。
流民,從北方避難而來,以私人武裝而存在,祖逖、祖約、蘇峻、郗鑑是代表。東晉皇室、世家大族,需要依靠流民抵禦北方遊牧騎兵,又不希望他們參與朝政,故而流民不能“渡江”到建康,而是留在江北。
皇族、大族、流民三足鼎立,在動態中維持平衡,卻逐漸被打破。謝安兄弟主政時期,為了組建一支直屬於朝廷的兵馬,從流民中招募士兵,號稱“北府兵”,這是東晉最精銳的部隊。
朝廷擁有武裝,開始對大家族“動手”。401 年,朝廷下令:“釋放奴婢、部曲、賓客,並從中招募士兵”,這就動了大家族的乳酪,也讓被釋放的奴僕、部曲不滿,從而引起孫恩、盧循起義。
孫恩、盧循所代表的集團,既有流民、奴僕,更是世家大族。其中,盧循出身大家族,在“三吳”地區威望很高,故而一呼百應,很快就得到數萬兵馬,攻取8郡,直接威脅到建康安全。
孫恩、盧循起義,朝廷派“北府兵”鎮壓,結果主帥謝琰(謝安的兒子)輕敵冒進而敗亡,起義軍聲勢浩大。劉牢之、劉裕接管“北府兵”,奮力拼殺,滅了孫恩,但盧循逃到海上。
孫恩死後,東晉朝廷又陷入內鬥,桓玄取代東晉,建立“桓楚”。劉裕不服,在京口起兵對抗。此時,劉裕麾下只有12人,後得到“北府兵”餘部支援,總計也就一千多人,卻滅了桓玄。
劉裕、桓玄死磕時,盧循攻取廣州,佔領嶺南,東晉默許。409年,劉裕率兵北伐“南燕”,與鮮卑鐵騎在北方廝殺,盧循、徐道覆趁勢起兵,在劉裕的後院燃起大火。
二、劉裕的處境,比李世民糟糕千萬倍
盧循、徐道覆號召力很強,所部快速增長到15萬,氣勢如虹。此時,劉裕的處境非常糟糕,想要扭轉頹勢,難於上青天,但他卻逆襲成功了。
劉裕,小名寄奴,是辛棄疾的“偶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說的就是劉裕,他號稱“帝王收割機”,一生滅了6位皇帝,名氣響噹噹。
從軍事能力上看,魏晉南北朝沒人是他的對手,論綜合能力的話,估計只有宇文泰能跟他掰手腕。但是,劉裕的處境非常尷尬,因為他是庶族出身,幾乎沒有家族背景可以依靠。
魏晉時期,誰人控制天下呢?答案是:世家大族,東晉更是如此。天下,不是皇帝的天下,而是大家族的天下,是門閥的江山。劉裕並非門閥,而是一直受到門閥壓制的庶族,彼此不能通婚不說,連吃飯都不同桌。
“卑微”的身份,劉裕能在門閥的包圍中取得權勢已經不容易,還要憑藉自己的能力去滅了門閥,這也太難了。盧循、徐道覆雖說是叛軍,卻也是“門閥”,號召力比劉裕強太多。
盧循、徐道覆從廣州一路北上,瞬間奪取嶺南,佔領6州,前鋒抵達建康,劉裕的後院起火了。此時,劉裕的處境有多糟糕呢?堪稱“絕境”,到了滅亡的邊緣。
劉裕的盟友何無忌敗亡,大將劉道規在長沙戰敗,損失三萬兵馬,荊州被包圍起來。劉毅不聽勸告,率2萬兵馬從京師出征,遭遇盧循、徐道覆埋伏,也是全軍覆沒。
盧循大軍幾乎佔領了整個東晉,朝廷嚇得準備遷都,諸葛長民、孟昶主張去投奔劉裕,或者定都揚州,躲避鋒芒。可以說,朝廷已經亂成一鍋粥,劉裕壓根沒有可以利用的後方。
此時,劉裕則正在北方作戰,雖說滅了“南燕”,但中原並不穩定,後秦的騎兵軍團虎視眈眈。更糟糕的是,劉裕所部受到瘟疫襲擊,傷亡慘重。劉裕為了早點回到建康,以安定人心,只帶4千兵馬,其餘還在後面。
區區4千兵馬,且東晉已經陷入崩潰,劉裕要面對的是15萬大軍,壓力是可想而知的。對此,我們不得不說,劉裕確實有膽量,即便自己處境艱難,也敢於跟對手決戰,這就是帝王的氣質。
看完劉裕的處境,再看下當年李世民東征竇建德、王世充時的背景。說起李世民的軍事才華,許多人都以虎牢關之戰為例子:“李世民以3500玄甲軍,擊敗了竇建德的10萬大軍,擒拿竇建德、王世充。”
必須承認,李世民打仗確實厲害,但3500“玄甲軍”就能滅了竇建德、王世充軍團,顯然是不可能。李世民出征,唐軍總計13萬,採取持久戰模式,跟聯軍打消耗。此時,竇建德的謀士建議奔襲長安,避實就虛,但竇建德不同意,否則李世民就終結了。
李世民背後有李淵、關隴集團,有一個強大且穩定的後方,可以源源不斷地提供補給,不愁沒飯吃,沒兵使用。後來,竇建德疏於防備,在舉行典禮時遭到李世民襲擊,唐軍以3500“玄甲軍”為前鋒,其餘步兵也緊隨其後,這才取得勝利。
虎牢關之戰,李世民採取持久戰,慢慢尋找戰機,然後一擊制敵,整個過程也比較精彩。但是,虎牢關之戰相對於劉裕“平盧循之戰”而言,無論是難度,還是作戰技巧,都遠遜一籌。
李世民獲勝,唐朝實力雄厚是關鍵,竇建德、王世充都耗不起,家底不行。劉裕能贏得勝利,是“逆天”,因為當時的劉裕談不上“資源”,他幾乎是逆勢翻盤成功,堪稱是神仙操作。
三、劉裕的“逆天作戰”,李世民未必能翻盤
4千兵馬回到京師,東晉朝廷暫時舒了一口氣,卻不相信他取得勝利。朝臣建議遷都揚州,躲避盧循、徐道覆的兵鋒。劉裕直言:“一旦遷都,根本動搖,必定滅亡,毫無迴旋餘地。”
劉裕能打仗,但徐道覆也不差,此人戰略眼光長遠,戰術指揮水平一流,是劉裕的勁敵。縱觀“平盧循之戰”,徐道覆的作戰方案,與劉裕如出一轍,如果盧循採納他的建議,則鹿死誰手未可知。
劉裕駐紮京師,修築堡壘,在長江、秦淮河上遍佈木柵,阻擋盧循水師。劉裕部署完畢,對群臣說:“如果盧循直接攻打新亭,在城南雨花臺決戰,則勝負就很難說了。”
徐道覆的作戰計劃,與劉裕想的一樣,就是直接決戰,在城南廝殺。但是,盧循不採納。首先,盧循之前被劉裕打怕了,不敢輕舉妄動。再則,盧循希望“三吳”地區的大家族起兵響應,從內部摧毀劉裕集團,不戰而勝。
劉裕雖說是庶族,對江南門閥也比較殘忍,但劉裕從未打敗仗,門閥短時間內也不敢跟他叫板,只能觀望局勢發展而已。如此,盧循苦苦等待一個月,糧食消耗了一大半,“三吳”的豪傑卻沒啥動靜,不由心生膽怯。
盧循猶豫不決之際,劉裕派遣索邈率1500鐵騎掠陣,威懾叛軍。索邈的這1500騎兵,都是從北方收編而來的鮮卑重甲騎兵,戰鬥十分強悍。盧循看到鮮卑騎兵殺來,趕緊下令撤退,駐紮在秦淮河西邊。
劉裕曾對部將說:“盧循進攻城南,勝負難料,鹿死誰手未可知。盧循若是退守秦淮河西邊,則勝利就是我們的了。”盧循退兵紮營,劉裕的“心理戰”獲得了成功,開了一個好局。
盧循見“三吳”豪傑沒動靜,決定親自帶兵進攻白石,吸引劉裕的注意力,然後在城南登陸。但是,劉裕早有防備,斬殺了擅自出兵的徐赤特,盧循的計謀沒有得逞,晉軍還趁勢加固了營壘。
對峙日久,盧循、徐道覆糧食耗盡,全軍退守九江。劉裕下令追擊:王仲德率精兵3千堵住出海口,阻止盧循戰敗後逃到海上;孫處率兵3千,從海上出發,奔襲廣州,攻打盧循後方;劉道規死守荊州,阻止徐道覆攻取上游。
部署完畢,劉裕親自率兵,與盧循軍團在雷池交戰。劉裕親自上陣,指揮士兵用弓弩齊射敵軍戰船,雙方展開肉搏戰。交戰之前,劉裕料想風向改變,提前派兵去西岸埋伏,準備焚燒被大風吹來的戰船。
劉裕上陣,晉軍士氣旺盛,雙方從中午殺到傍晚,江水染成了紅色。此時,大風突然刮起來,盧循的戰船被吹到西案,晉軍伏兵乘勢殺出來,縱火焚燒,檣櫓灰飛煙滅,盧循潰逃到鄱陽湖。
劉裕下令追擊,進入鄱陽湖交戰,大風突然吹斷了晉軍的大旗,軍心不穩,認為是天意難違。劉裕大笑:“當年覆舟山之戰,我的旗幟也斷了,卻滅了桓玄的數萬大軍;如今旗幟又折斷,盧循就是下一個桓玄。”
鄱陽湖之戰,盧循、徐道覆集中所有的精兵,直接殺向劉裕的中軍。但是,劉裕革新後的晉軍,普遍裝備弓弩,殺傷力很強。再則,這些弓弩專門用於對付北方的重甲騎兵,穿透力沒得說,盧循計程車兵紛紛墜入江中。
激戰之際,廣州傳來訊息,孫處已經奪取城池,截斷了叛軍的糧道。如此,盧循與徐道覆都無心作戰,紛紛潰逃。盧循逃到交趾(越南),被晉軍擊敗,溺水而亡。徐道覆逃回始興,城池陷落後,與晉軍巷戰,被刺死,叛亂結束。
劉裕平盧循之戰,堪稱是一次“逆天”戰鬥,但劉裕卻能翻盤成功。從當時的處境來看,如果換成李世民,他處在劉裕一樣的地位,估計很難逆襲。劉裕軍事能力強悍,得到史學家呂思勉的承認:“李世民不過中等之才,遠不如宋武帝劉裕。”
參考書目:《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