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趙國怎是一個慘字了得,四十五萬降卒被白起坑殺,徹底斬斷了趙國這頭猛虎的爪牙。
回顧往昔,良臣藺相如英姿勃發,口若懸河,於虎狼之口將和氏璧“完璧歸趙”,又於澠池從容讓秦王鼓瑟,何等風光!驍將廉頗更是英勇神武。不僅為趙國立下赫赫戰功,更是留下引為美談的“負荊請罪”,何等大氣!
然而,長平慘敗後,廉頗與藺相如的故事卻並未結束,他們一人病臥高塌,老淚縱橫,一人被迫投魏,有苦難言,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到嘴的鴨子怎能讓它飛了
長平大戰之前,擁有虎狼之師的秦國前後用了三十年的時間,在“遠交近攻”的總體戰略佈局下,透過伊闕之戰、鄢陵之戰、華陽之戰等三場大的戰役分別對楚、魏、韓三國的大部分土地進行一點點的蠶食,其吞併山東諸國的野心已昭然若揭!
在這樣的情況下,七國之中最弱小的韓國最先感到恐慌,因其地理位置特殊,剛好夾在秦、趙兩個大國之間的中原腹地上,秦欲攻趙,必先滅韓,韓王對此坐臥不寧,寢食難安,於是,便多次派使者到秦國求和,並承諾割讓上黨郡給秦國。
對於秦、趙兩國來說,上黨郡都屬於極其重要的戰略要地,誰佔據,誰得利!面對韓國的主動示好,秦昭襄王自然樂得合不攏嘴。
自秦國攻下韓國城池野王后,上黨郡實質上就成了韓國的一塊飛地,因此兩任上黨太守均不買韓王的賬。而第二任太守馮亭更是情願將上黨拱手相讓於趙,也不給秦國半分機會。
年輕的趙孝成王當然深知上黨郡的重要性,於是,欣然笑納。這引起了秦國的極大憤懣,到嘴邊的肉突然就這樣跑了,此仇不報,還配做赳赳老秦嗎?
狹路相逢勇者勝
公元前260年,秦昭襄王派大將王齕率大軍向長平集結,趙軍主帥則是老將廉頗,他當時依據地勢,將大軍駐紮在開闊平坦、水源充足的泫氏附近,秦將王齕則以端氏為中心,沿著沁水構築長達百里的軍事防線。
面對秦軍沿著沁水一路東進,廉頗設定了三道防線。第一道防線——空倉嶺防線。欲攻破空倉嶺,必須拿下高平關。而廉頗在高平關兩側佈下兩座鄣城,鄣城距離空倉嶺防線約五公里,距離泫氏十五公里左右,這兩座城與空倉嶺防線形成犄角之勢。而後又以南面的光狼城作為後勤補給點。
而在空倉嶺防線的東邊,還設有長達四十公里的丹水防線與有“最後一道巨防”之稱的百里石長城防線。可以說,三道防線固若金湯,即使王齕攻破其中一道防線,也要付出極大的傷亡代價!因此,有這三道防線的保障,廉頗選擇以逸待勞,按兵不動的戰略是完全正確的。
然而,年輕的趙孝成王不知道咋想的,一方面與山東諸國維持好“合縱抗秦”的軍事同盟,而另一方面又幻想與秦國和解,搞得諸國直接蒙圈,不知其意欲何為,於是,“合縱”之策名存實亡。
當戰事開始後,趙軍只是在玉溪關稍有挫敗,趙孝成王就驚恐萬分。當即力排眾議,馬上派出使臣前往秦國議和。秦臣范雎假意答應,一方面大肆製造輿論,鼓吹趙軍疲弱,欲向秦國投降,而另一方面又讓秦軍長驅直入,給趙軍造成不小壓力。
一片大好的形勢被趙孝成王這番作死的舉動弄得徹底顛覆,在趙一味向秦諂媚的情況下,山東諸國對趙大失所望,以致當秦軍乘勢拿下高平關,兩鄣城等重要關隘後,竟無一國伸出援手,趙國頓時陷入孤立無援,獨自抗秦的尷尬境地。
而此時只要堅持廉頗提出的堅壁清野的戰略,趙軍還尚有一絲勝算。可就在這個時候,秦國耍起陰招,假意讓白起稱病,換了一個籍籍無名的小將。
這一下可把趙孝成王給樂壞了,當即將早就看不順眼的廉頗撤下,改任大將趙奢之子趙括為帥!
趙奢是趙國有名的一員驍將,當年在閼與之戰中,就是趙奢率領趙軍以“狹路相逢勇者勝”的昂然鬥志打得秦兵潰不成軍。可趙奢之子趙括卻是個只會紙上談兵的書呆子,毫無實戰經驗的他。除了對兵法死記硬背外,就只剩下身先士卒的勇氣了。
可一場戰爭的勝負,絕不僅僅靠勇氣就可以取勝的,趙括走馬上任後,馬上改變了廉頗的作戰思想,更換了大量的將領,他將大軍駐紮在韓王山西側的永祿河兩岸,準備利用這裡開闊的地勢強行渡河與秦軍進行決戰。
當秦昭襄王得知趙軍更換主帥趙括後,喜上眉梢,立馬將白起重新起用。在谷口,趙括率領趙軍強行渡過丹水後,向秦軍發動總攻,白起令秦軍佯敗而退,無知的趙括乘勝追擊,一路上勢如破竹,斬獲頗豐。
而就在趙括興奮之時,白起早已預備下的一支兩萬五千人組成的急行軍竟繞到趙軍第三道防線——石長城的背後,切斷了趙軍的糧道。這一下戰場形勢陡然扭轉,趙軍腹背受敵,又無糧食充飢,真是愁煞人也!
而就在此時,白起又令一支秦軍打通了從泫氏到姑關的通道,與佔據石長城的兩萬五千名秦軍順利會師,並且將趙軍一分為二。
此時的趙括率領趙軍主力在丹水西岸一直無法突破秦軍壁壘,而又與南面部隊失聯,這讓趙括預感大事不妙,於是下令回撤,欲再渡丹水迴歸本營。
就在趙括回撤的途中,白起揮師向趙軍發起凌厲攻勢,殺得趙軍丟盔棄甲,血流成河!此時的趙括已是強弩之末,儘管勉強渡河,但白起又沿著丹水、小東倉河與百里石長城構築了長達二十公里的包圍圈,將趙括死死地逼在韓王山一帶的小小範圍裡。
在糧道與援軍都被切斷的情況下,趙括已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可是就是在這樣艱難的情況下,英勇的趙軍將士仍是與秦軍進行了慘烈的搏殺!
趙軍將士以血肉之軀堅持了四十六天後,趙括在無路可退的情況下,率領趙軍強行突圍,最終被秦軍射殺!
趙括死後,失去主帥的趙軍慌亂不已,紛紛向秦軍倒戈投降,結果眾所周知,白起將四十多萬趙軍坑殺,至此,這場曠日持久的長平之戰宣告結束!
長平慘敗後,“將相和”的兩位主角去了哪?
長平一戰,讓昔日強盛的趙國元氣大傷,其軍事實力嚴重受挫,軍心、民心萎靡不振,可以說,此時的趙國已然成為了秦國虎狼之師口中隨時吞下的羔羊。
而此時的藺相如,已經是一位垂垂老矣的將死之人,完全沒有當時“完璧歸趙”的意氣風發,也沒有當初“澠池相會”的從容淡定,而當他聽到趙軍在長平的慘敗後,不禁老淚縱橫,痛心不已,“趙國,休矣!”他嘔出一口鮮血,便昏迷不醒,從此之後,病情更加沉重。
史書上對於藺相如的具體死亡時間沒有詳細記載,他就像一顆曾經閃耀劇烈光茫的流星,被遺落在歷史的邊角料中,對於整個天下大勢的走向,藺相如已然從主角變為看客,結局是什麼,他已無權決定,他像千千萬萬個普通人,悄然消逝在歷史長河中。
而藺相如的老朋友廉頗,也因為長平慘敗,徹底失去了趙王的信任,常年在長平一帶隱居,或許是為了給那四十餘萬趙軍孤魂守靈,或許又是在為趙王的糊塗做著無聲的抵抗。
可是歷史有時候真的很諷刺,北邊的燕國面對長平慘敗,一蹶不振的趙國,頓時有了趁火打劫,順勢吞併之心,此時的趙國已是無將可用,於是,趙孝成王又不得不再次起用廉頗,讓他抵禦來勢洶洶的燕軍。
這裡順便提一句,趙孝成王之所以不大喜歡廉頗,除了他垂垂老矣的緣故外,其最主要的根由恐怕還是他與藺相如的“將相和”,自古君王都講究駕馭權衡之術,對於統治者來說,將相不和才是他最希望看到的!
閒話少敘。廉頗對於燕軍的進攻無非還是用的老一套:堅壁清野,以逸待勞!結果這一招還真是屢試不爽,待到燕軍氣勢衰頹時,廉頗讓趙軍傾巢而出,打得燕軍措手不及,於是,這場關乎趙國生死存亡的危機又被老將廉頗及時化解。
但廉頗這一生算是真真切切感受到了何為“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當趙孝成王死後,新君趙悼襄王即位,又對廉頗有了諸多猜忌,廉頗憤懣之下,投奔燕國。
後來趙國再次面臨戰爭威脅,趙悼襄王又厚著臉皮讓郭開請廉頗回來統兵,郭開是個出了名的小人,在請廉頗的時候,還說出了許多刻薄,奚落之語來刺激廉頗。
結果,廉頗直接懟了郭開一句千古名言: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被貼臉開大的郭開對趙悼襄王說:“廉頗將軍雖然上了年紀,但很能吃,就是有一點,我倆坐在一起說話,沒多一會他就拉了三次”。
聽罷,趙悼襄王覺得廉頗已經老了,就沒再啟用他。
在人生最後的時光裡,廉頗始終想著為趙國建功立業,卻鬱郁不得志,最終在楚都壽春與世長辭!
結語
一朝天子一朝臣,當年被傳為美談的“將相和”,已隨著趙惠文王的薨逝而變得黯淡無光。
之後無論是致使長平慘敗的趙孝成王抑或是對廉頗態度反覆無常的趙悼襄王,從根本上就沒有一顆容下老臣的心,自古道:聖心難測,但這二王的“聖心”卻將自己的國家玩到了瀕臨崩潰的地步,不得不讓人既感遺憾,又覺滑稽。
參考資料:
《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