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萬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七月,提督四夷館太常寺少卿孟麟向當朝皇帝:神宗朱翊鈞上了一封奏疏,裡面強烈請求冊立皇長孫朱由校為皇太孫。
孟麟,常州宜興人,萬曆十一年(公元1583年)進士,熟知本朝故事。所以他引用了成祖朱棣冊立宣宗朱瞻基為皇太孫的典故,同時以當年參與奪嫡的漢王和趙王為例,影射始終覬覦太子之位的福王朱常洵。
伏思我成祖文皇帝時漢藩驕恣,趙王窺竊。成祖既立仁宗為太子矣,又令大臣輔皇太孫監國,以一臣民仰戴之心,而宗社靈長至今賴之。皇上何不與廷臣酌議而舉行之乎?—《明神宗實錄卷五百三十四》
這裡的漢藩,指的是造反失敗而被削爵廢黜的漢王朱高煦。而趙王朱高燧能夠與其並列,顯然在當年也是風雲人物,不然也不會被文官們唸叨了近兩百年的時間。
那麼這位趙王是何許人也?為何漢王結局悲慘,他卻能夠安享天年呢?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
永樂時代的北境之王
朱高燧,生於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十二月十六日,時任燕王朱棣第三子,生母燕王妃徐氏。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朱棣起兵造反,稱“奉天靖難”。
當時朱家三兄弟各有分工,老二高陽王朱高煦跟著父王一起在外征戰,老三朱高燧則幫助大哥燕世子朱高熾一起堅守北平城。雖說史書把功勞都記到了朱高熾頭上,但我們依然可以從蛛絲馬跡中發現朱高燧的功勞。
比如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七月的時候,朝廷方面大將平安準備率軍截斷燕軍的糧道。朱棣給朱高熾寫信,讓他派朱高燧領兵接應,用疑兵之計迷惑平安。要知道平安可是朝廷方面的一員悍將,朱高燧能圓滿完成使命,可見其能力非凡。
汝即令高燧將萬餘人南出,初營於彰義。明日移營盧溝河西,又明日營良鄉,如將與我軍合勢者。使敵聞之,必狐疑不敢輕進。四五日後,令高燧率軍復回,敵必再來覘。往返踰旬日,則我之糧舟及新軍皆過直沽矣。—《明太宗實錄卷七》
靖難成功之後,朱棣於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十七日,在南京皇宮奉天殿登基稱帝。然而最重要的皇太子人選,卻始終有些難產。在將近兩年的時間裡,朱家三兄弟之間的明爭暗鬥有多激烈,外人恐怕難以想象。
- 留守北京親王
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四月,一切塵埃落定。燕世子朱高熾被冊立為皇太子,高陽王朱高煦封為漢王,三郡王朱高燧則封為趙王。兵部郎中顧晟、工部員外郎盧盛出任趙王府左、右長史。而彭城衛、永清左衛和永清右衛則被改編為趙王府常山三護衛。
朱棣在即位伊始,便將原來的封國北平升格為北京。但由於天下初定,永樂皇帝本人不得不坐鎮南京,而北京的防務則交給了趙王朱高燧。按照慣例,親王應該在自己的封國內祭祀山川、社稷等神。為了使趙王能夠安心留守北京,朱棣同意了禮部的建議,改順天府山川壇來祭祀趙地的北嶽恆山、北鎮醫巫閭等山川。
親王留守之祭,固無明文,然禮有可以義起者。今趙王留守北京,當別建國社稷山川等壇致祭,宜如禮部所議。—《明太宗實錄卷三十九》
和後世不敢挑起“邊釁”的文官們不同,趙王殿下是一個十足的“鷹派”,但凡蒙古人在邊境上有所動作,他老人家必然會出兵予以回擊。此事引發了太子黨和漢王黨的雙重不滿,畢竟趙王的光芒太盛,會影響到他們的地位。
為了保護最疼愛的小兒子,老父親朱棣也不得不給朱高燧寫信,以自己的岳父、開國第一武臣中山武寧王徐達當年鎮守北平時的戰術為例,告誡趙王“勿輕出兵”。
然而常年坐鎮一方,也確實增長了趙王的野心。特別是他和姐夫廣平侯袁容之間的關係,更是讓朱棣也為之警惕。袁容,左都督袁洪之子,朱棣長婿,因為在靖難戰爭時期的功勞獲封侯爵,也是趙王留守北京時候的左膀右臂。
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的某一天,都指揮款臺在路經袁容家大門之時沒有下馬,因此被駙馬爺抓起來狠狠揍了一頓,史稱“棰楚幾死”。朱棣在得知此事後勃然大怒,原因不僅僅在於款臺一來是蒙古人,二來靖難時有功,更在於趙王居然和袁容串通一氣,不將此事上報。所以他老人家一封信寫給朱高燧,其中警告的意味不言而喻。
款臺,靖難功臣,豈當非禮陵辱?爾非不知,曷不以聞?自洪武以來往來駙馬之門,何嘗有下馬之令?晉王敦為駙馬,縱恣暴橫,卒以悖逆滅亡。覆輙在前,可再蹈乎?此書觀畢,仍以示容。—《明太宗實錄卷五十八》
- 趙王的反骨
當年朱棣登基不久,就冊封都督徐章的女兒為朱高燧的正妃,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四月又將其進封為趙王妃。這是一樁十足的政治婚姻,因為徐氏的舅舅,是原來的朝廷大將,現在鎮守寧夏的寧遠侯何福。
在發現趙王和袁容之間的緊密聯絡後,朱棣意識到他必須儘快重返北京,因為這裡才是他的根。時隔多年之後,朱棣終於在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的時候巡狩北京,開始逐步收回趙王手上的權力。
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八月,何福因為在跟隨朱棣北征大漠之時“數違節度”,遭到都察院的彈劾,隨即畏罪自盡。朱棣此後做了三件事,其一誅殺了趙府左長史顧晟,其二廢黜了趙王妃徐氏,其三將大批常山護衛的將校調往山東和河南都司。
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的時候,北京皇宮建成,當年年底皇太子朱高熾和皇太孫朱瞻基奉旨從南京來到北京,加上此前漢王朱高煦已經被打發去了山東樂安州,皇位的傳承看上去已經沒有任何疑問。
永樂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的時候,欽天監官王射成偷偷找到常山中護衛指揮孟賢,說了一句他夜觀天象的心得: “非久當有見主之變”。孟賢是保定侯孟善庶長子,他立刻聯合一直支援趙王的太監黃儼、羽林前衛指揮彭旭等人,準備毒死朱棣然後假傳遺詔,廢皇太子朱高熾而改立趙王朱高燧為帝。
此事很快洩密,朱棣處死了孟賢等人,卻唯獨放過了趙王。這件事情的疑點太大,以永樂皇帝的猜疑之心,很難說有沒有懷疑到太子乃至太孫的頭上。而朱高熾嗅覺非常靈敏,在看到父皇有所猶豫之後,立刻站出來為弟弟說話,將此事輕輕揭過。
上顧高燧曰: “爾為之耶?”高燧惴慄不能,皇太子為之營解曰: “高燧必不與謀,此下所為耳。”上命文武群臣及三法司鞫治賢等。—《明太宗實錄卷二百五十九》
- 父母的老兒子
有句俗話叫做“老兒子大孫子,老爺子的命根子”,這一點在趙王身上體現得特別明顯。趙王坐鎮北京的時候,朱棣給他的歲祿是五萬石,遠超任何一位親王。
筆者曾經做過統計,朱棣在位期間,漢王陪伴在他身邊的日子最短,約105個月。太子其次,約122個月。至於趙王殿下,則足足有169個月。當永樂皇帝正式遷都北京,太子、太孫都從南京趕來以後,甚至發生了永樂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的那場未遂政變,朱棣都沒捨得讓早已年過四旬的趙王去封國就藩。
至於趙王本人,也對父皇和母后充滿了眷戀之情。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年底的時候,趙王來南京,並在此小住了四個月,直到次年三月底的時候才返回北京。當時徐皇后的身體已經出了問題,所以對趙王這個小兒子充滿了依依不捨的感情,也許她已經感覺到這一別就是永別。
當年七月初四日,徐皇后駕崩,終年四十六歲。其生前所著的《勸善書》被朱棣大量印刷並頒賜給臣子及各地的府、縣學。當時太子、漢王和趙王都為本書寫了序言,和中規中矩的兩位兄長相比,趙王深情回顧了自己和母后所見的最後一面,言語中充滿了悲痛和不捨。一句“母后不可見矣”,數百年後讀來依然令人破防。
明日辭歸國,母后顧高燧愴然,高燧不覺悲泣。拜別逾數月,母后遂見遐棄,豈意一別竟成永隔。追思昔者之愴,蓋我母后清明神慧,有以先知,若將告我,第以愚昧不察。使當一有所覺,豈忍須臾而離膝下哉?嗚呼,母后不可見矣。—《大明仁孝皇后勸善書後序》好不容易平安著陸
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七月,朱棣在北伐班師途中駕崩,考驗趙王政治智慧的時刻到了。朱高燧確實很有求生欲,他在八月的時候上箋勸進,請長兄朱高熾繼位。到了九月,又帶頭上表請立皇后及皇太子。
而大哥雖然表面上對弟弟很好,將他的歲祿增加到三萬石。但是給胡蘿蔔的同時,朱高熾的大棒也時時舉在手中,特別是他將親外甥富陽侯李茂芳廢為庶人的舉動,嚇得趙王趕緊請辭常山左、右二護衛來保命。
李茂芳的母親永平公主,是朱棣的次女。但他們母子在永樂年間站隊趙王,因此遭到了大舅的無情報復。而趙王也由此洞悉大哥的真面目,於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三月正式之國河南彰德府(今河南安陽)。當年五月朱高熾駕崩,大侄子朱瞻基繼位,趙王開始了一生中最大的噩夢。
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六月,一位名叫刁二的定州男子,身背一個黃色包袱來到趙王府求見朱高燧。趙王殿下開啟一看,裡面是黃紙二幅、白紙二幅,一畫花、一畫人。老實說沒看懂,這是勸趙王稱帝?反正三叔看完之後嚇得不行,立刻向朝廷報備,而朱瞻基則說了一句看上去殺氣騰騰的話: “趙叔不得不言。使趙叔不言,小人舉以言之,便造為離間。”
當年八月,漢王朱高煦起兵造反。朱瞻基吸取了當年建文帝的教訓,御駕親征,一舉將其平定。班師途中,戶部尚書陳山建議移兵彰德,把趙王也順便拿下。然而先帝畢竟就只有漢王和趙王這兩個弟弟,自己繼位不久,就幹掉兩個親叔叔,後世如何看待自己?所以儘管行在戶部尚書夏原吉、吏部尚書蹇義也贊同收拾趙王,朱瞻基依然沒有同意。
山復邀尚書蹇義、夏原吉共請,帝曰: “先帝友愛二叔甚。漢王自絕於天,朕不敢赦。趙王反形未著,朕不忍負先帝也。”—《明史卷一百十八·列傳第六》
但是趙王殿下畢竟久掌兵權,他如果想要有一個體面的結局,必然要做出一定的犧牲。而朱瞻基所要做的,就是給這位三叔一個臺階。
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正月,皇帝陛下給趙王寫了一封信,一封充分彰顯了朱瞻基政治智慧的信。這位“好聖孫”先是給三叔當頭一棒,稱二叔到了京師以後,一口咬定和你有“往來謀議”,當然我是不相信的。只是朝廷如此“隱而不言”,萬一再來一個孟指揮怎麼辦?二叔的供詞,大臣們彈劾你的奏章,我都附在信中,三叔最好想清楚了再回復。
侄之本心,但欲兩無嫌疑,同享貴富於永遠,非有他也,天地、祖宗鑑臨在上。今以高煦及其同惡之人所首事,並群臣所上章奏,奉去一觀。惟叔父亮之。—《明宣宗實錄卷二十四》
趙王很拎得清,收到信以後立刻向朝廷上奏,請辭常山中護衛及群牧千戶所官軍並儀衛司官校。虎落平陽被犬,趙王失去爪牙以後,連掌河南彰德衛事、都指揮僉事王友都敢騎在他頭上作威作福。
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二月,有人誣陷趙王造反,王友都不向朝廷上奏,直接調兵包圍了趙王府。當時城中騎兵馳騁,衛所官軍手執火器,帶著攻城器具,彷彿當年北平城內包圍燕王府的翻版。事後王友僅僅降為從三品的指揮同知,堂堂太宗文皇帝嫡子,竟然受此一介武夫如此羞辱。
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八月二十六日,趙王朱高燧去世,享年五十歲,諡曰簡。諡法“一徳不懈”曰簡,指堅持德行毫不懈怠,算是一個佳諡。對於這位趙簡王在彰德府的表現,史書也給出了高度評價: “奉藩甚恭而重賢禮士,未嘗有過”。
結語:明宣宗雖然有“好聖孫”的溢美之詞,又被稱為開創“仁宣之治”的一代明君,而他政治手腕之狠辣,確實也強於他那個被江南文官裹挾的堂叔朱允炆。朱瞻基的二叔,一代靖難名將朱高煦,彈指間灰飛煙滅。
那麼趙王為何徹底服輸呢?就在他收到上文所寫的那封信之前幾天,趙世子朱瞻坺突然去世,年僅十七歲。此時的朱高燧身邊僅剩下安陽王朱瞻塙這一個兒子,在不投降就要絕嗣了。識時務者為俊傑,趙王殿下很懂這個,所以他二哥死了,而他能夠壽終正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