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谷奇謀是蜀漢名將魏延在首次出兵北伐時提出的。諸葛亮作為蜀漢事實上的一號人物,一直以興復漢室作為目標,以報答先帝劉備的知遇之恩,所以在建興六年(公元228年)主動率軍討伐曹魏,魏延便趁機提出了子午谷奇襲之計,由他親率五千精兵從子午谷快速奔襲長安,丞相諸葛亮則率大軍兵出斜谷,如此可一舉掃平關中。
但是諸葛亮認為魏延的計策過於兇險,成功的可能性不大,一生謹慎的他選擇了平取隴右的策略,以蠶食的方式擴大地盤,削弱曹魏力量,為蜀漢創造有利局勢。當然結果我們都知道,諸葛亮五次北伐全部失敗,這也讓魏延的子午谷奇謀貌似成為蜀漢北伐成功的唯一機會。那讓我們重新審視這個計策,究竟需要哪些條件才能取得成功。
首先就是絕對的保密。兵貴神速,子午谷奇謀就是建立在曹魏反應不過來的基礎上,因此魏延所率領的五千精兵必須做到守口如瓶,不能有逃跑告密者。
其次魏延必須掌握準確的情報。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魏延至少需要對子午谷的地形、敵軍的兵力部署、長安守將的性格特點等了如指掌,這樣才能迅速調整作戰計劃,提高奇襲長安的成功機率。
最後就是諸葛亮率領的主力大軍的配合。諸葛亮必須按照計劃從斜谷出兵,迅速向關中地區推進,與魏延的軍隊形成呼應,讓曹魏首尾不能相顧。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這些看似在理論上能夠達成的條件,實則在實際操作中面臨著重重困難,每一項都猶如難以逾越的高山。
就拿行軍速度來說,子午谷的地形那可是極為複雜的,道路崎嶇坎坷,到處都是蜿蜒曲折的羊腸小道,有的地方甚至需要攀爬陡峭的山崖,跨越湍急的溪流。要想在短時間內順利透過子午谷,抵達長安,必須具備高效的行軍速度才行。而這就要求魏延所帶領的必須是五千精銳之師,他們要身經百戰,具備頑強的意志和過硬的身體素質,既能適應山地作戰的艱苦環境,又能在長途跋涉中保持良好的狀態。
可現實的情況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手中的兵力總共也就只有十萬左右。這其中還需要去除掉負責保障後勤運輸、守護營地等任務的兵力,真正能夠投入到前線戰鬥的兵力大概也就只有三萬左右了。在這有限的戰鬥兵力當中,精銳之師更是少之又少,想要從中分出五千精銳交給魏延去執行如此冒險的奇襲任務,就得有極大的魄力,可諸葛亮沒有豪賭的資本,實在不敢讓魏延去冒險。
除了地形和軍力的限制外,長安守將的反應更是一個極不穩定的因素。魏延在提出這個奇謀時,設想的是長安守將夏侯楙在得知蜀軍突然到來的那一刻,就會因為驚慌失措而棄城逃跑,從而讓他能夠不費吹灰之力地佔領長安。可細細想來,這未免有些過於自信了。夏侯楙雖然能力一般,但身為長安守將,肩負著守衛城池的重大責任,在面對敵軍來襲時,未必會輕易地選擇棄城而逃。而魏延的五千兵馬要急行軍,不會攜帶攻城的重型器械,不具備攻城的能力。只要夏侯楙堅守城池,憑藉著長安高大堅固的城牆進行防禦,同時火速派人向周邊的曹魏援軍求救,魏延的人馬很容易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境,最終只能是凶多吉少。
歷史已然成為過去,子午谷奇謀也終究停留在了設想階段,但它留給我們的思考卻是無窮無盡的,讓我們看到了戰爭中機遇與風險的相互交織,也讓我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了那些歷史人物在面對重大決策時的艱難與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