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的碰撞》一書的作者曾提到過一個細節:蘇軍明星坦克T-34早在蘇德戰爭爆發初期就已經裝備,卻並沒有展現出後期那種亮眼的戰鬥力。
究其原因,除了乘員經驗不足之外,還有一些非常細節的問題,比如車載電臺——戰前蘇聯重點發展重工業,無線電是其弱項,1941年以前T-34坦克電臺裝備率約為30%,也就是每個坦克排(3輛坦克)只能分到一部電臺,排長與車長之間要透過旗語、手勢甚至喊叫來溝通,協同性非常差。
再加上蘇聯當時生產的無線電裝備聊勝於無,有效距離不足6公里且經常出故障,所以蘇德戰爭初期經常出現這樣的場景:蘇軍當先的一輛T34都已經被伏擊的德軍摧毀,後面一堆T34依然還茫然無知,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於是接二連三在同一個地方被德軍的88炮或坦克殲擊車點了名!
坦克戰與其他歷史上的步兵騎兵一樣,都需要戰陣,都需要互相配合,這樣才能發揮坦克最大的優點,在火力、機動和防護上做到最好,進而在戰場上取得更大的戰果。
如果許多坦克在戰場上單打獨鬥,或者各自為戰,那麼其結果將會是被各個擊破,即使可以取得一些戰績,也遠不如有組織有陣法的進攻取得的戰績要大。
德國由於無線電發達,坦克指揮官可以與其他坦克有效配合,對蘇聯的坦克進行包抄圍殲、伏擊、誘敵深入等等,所以在二戰初期德國坦克利用無線電溝通給蘇聯坦克造成重大打擊。
一句話,當時的蘇軍坦克在佔據資訊化優勢的德軍面前,就是聾子、瞎子……這種戰法德軍曾經屢試不爽,但到了戰爭後期,德軍發現他們玩不動了——原因是在美國人的幫助下,蘇軍坦克車載電臺的質量與數量均迅速提升。
1943年庫爾斯克會戰打響時,蘇軍已基本做到每輛坦克都載有一部收發兩用的美式車載電臺。事實上,這些看似很“軟”的裝備在實際戰爭中卻起到了非常“硬”的作用——在庫爾斯克戰場,蘇軍坦克之間可以依靠車載電臺實現非常漂亮的協同作戰,從而可以有效抗衡德國人的豹式和虎式坦克!
也就是說,提升坦克的戰場感知力的優先順序是要比提升面板屬性要高的是吧,比較炮再狠不知道目標在哪也沒有;裝甲再厚總有辦法對付你,
科技不僅是第一生產力 ,更是第一戰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