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地理上隔水相望的中華文化圈兩個分支,朝鮮和日本一直恩怨糾葛。特別是到了航海技術發展的明清時期,朝鮮和日本之間的各種交流越來越頻繁,也就惹出了各種奇葩之事。比如朝鮮對日本的誤解就引發了日本對馬藩的“御家騷動”。本鬼接下來說說自己的一家之言。
從鎌倉時代開始,對馬島成為宗家統治的領地。江戶幕府建立後,宗家成為江戶幕府分封的對馬府中藩。然而由於地理位置,宗家還同時向朝鮮稱藩。江戶幕府也利用這點讓對馬府中藩負責對朝鮮的外交和貿易,甚至特別允許對馬府中藩“永不改易”和免除“參勤交代”。
不過作為日本歷史最集權的幕府,江戶幕府同時也派直屬於將軍的幕府直臣與對馬府中藩一起負責對朝鮮的外交和貿易,但是以宗家為主。因為少了對馬府中藩這道環節,所以幕府直臣在對朝外貿中獲取的利潤要高於對馬府中藩的藩士,讓不少眼饞的藩士蠢蠢欲動。
元和元年(1615年),對馬府中藩初代藩主宗義智病死,還不到十一歲的宗義成繼位為二代藩主。因為宗義成年幼,所以藩中實權落入家老柳川調興手中。隨著宗義成逐漸長大,與柳川調興的矛盾也就逐漸升級。再加上羨慕對馬島上的幕府直臣,柳川調興也就越來越不滿。
於是柳川調興試圖從幕府那裡獲得一千石知行地和一艘歲遣船(擁有在朝鮮停泊資格的日本官方船隻),以此成為負責對朝鮮事務的幕府直臣,脫離對馬府中藩。宗義成對柳川調興跳槽並無意見,但絕不接受柳川調興帶走本藩負責的對朝事務,便想辦法給柳川調興下絆子。
寬永八年(1631年),柳川調興向幕府控訴宗義成“橫暴”,宗義成則向幕府控訴柳川調興“不臣”,“御家騷動”正式爆發。為了打贏官司,柳川調興爆出了一個大料:多年以來,對馬府中藩不僅私自增加送給朝鮮的禮物,更是私自篡改江戶幕府給朝鮮國王國書中的將軍頭銜。
原來中國及其屬國朝鮮一直都覺得日本的幕府政治莫名其妙,從足利義滿嚮明成祖稱臣以來,中國和朝鮮的官方都將日本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包括關白豐臣秀吉)稱為“日本國王”。可是江戶幕府將軍覺得“我幕府自有國情在”,不願意在給朝鮮的國書中稱“日本國王”。
於是幕府將軍在給朝鮮的國書中稱“日本國源某某”,比如“日本國源秀忠”、“日本國源家光”等等。可是朝鮮認為:“日本國王”是天朝給日本的封號,日本不能拒絕使用;而且將軍在國書中不用頭銜,有輕視朝鮮的嫌疑。結果就是日朝兩國圍繞用不用“日本國王”產生了糾紛。
作為向朝鮮稱藩的日本藩主,對馬府中藩擔心兩國糾紛會引發戰爭,畢竟“豐太閣”的幽靈還在對馬島上游蕩。因此對馬府中藩在國書送交朝鮮之前,將“日本國源某某”改成“日本國王源某某”。按照柳川調興的揭發,對馬府中藩篡改國書已經十幾年了,肯定不是一時失誤。
江戶幕府應該早知道對馬府中藩私自篡改國書,出於各種原因沒有追究。可柳川調興這一揭發,江戶幕府只能展開調查。寬永十二年(1635年),德川家光最後裁決:當時還年幼的宗義成與此事無關,無罪;柳川調興知情不報還告發主君,柳川調興本人流放,家臣斬首。
不過江戶幕府不可能就放過對馬府中藩,馬上打了一套組合拳:第一,對朝外交從幕府和對馬藩二元管理改為幕府領導對馬藩的一元化管理,取消對馬藩的外交裁量權;第二,給將軍發明“大君”之號,用於對中國和朝鮮的外交;第三,取消對馬藩免除“參勤交代”的特權。
以上就是“御家騷動”事件“柳川一件”的大體過程。而“柳川一件”的最大贏家是江戶幕府。幕府不僅以此將對馬府中藩完全納入江戶幕府的中央集權體系,收回了對朝外交的主導權,還用“柳川一件”為理由邀請朝鮮使者訪日,將“豐太閣”的幽靈暫時趕出了朝鮮海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