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越改越“俗”這個話題,可謂是經久不衰,網路興起後相關討論更是喧囂塵上,什麼“常山趙子龍變石家莊趙子龍”,什麼“廬州包拯變合肥包拯”等等。說實話,我素來對此話題不甚感冒,看到相關內容徑直划走,可架不住大資料的推送,老有此類內容往眼前蹦。既然非要拿針扎我眼睛,那就藉著這波吐槽南朝鮮和小安南搶農曆新年的勢,一道吐槽吐槽這一話題。
以經常被提及的古都西安鎮樓
首先宣告自己的觀點,網上所謂的那些“越改越難聽”的地名,其實並非新改,絕大多數都是千百年流傳下來的,只是因為行政區劃級別的升降,導致曝光度發生質變。行政區劃歷朝歷代都在調整,不過當前行政地名架構大致奠定於民國初期,更具體來說是袁世凱袁大總統的鍋。所以要吐槽,請先找準墳頭。
新朝雅政
戰國以後,我國行政區劃逐漸形成郡縣二級制。西漢時期,在郡以上增加一級監察機構——州,全國共設13個州。最開始州不是一級行政區劃,可隨著時間推移州的權力愈來愈大,及至東漢晚期正式成為區劃,形成州郡縣三級制。隋代曾廢郡改作州縣二級制,奈何世易時移,二級制已不適應當時環境,故唐代在州之上新設道一級,重新轉換成三級制。宋因之,只是改道為路。
元代在路之上創設省一級,開啟我國行省制度之先河,隨之而來的是最複雜的的政區結構,大致由省路府縣四級組成。明初為適應形勢,“廢路存府”,再次形成省府縣三級制。
清朝時期,行政區劃大致沿襲明朝,為省——府(直隸州、直隸廳)——縣(散州、散廳)三級制。在此基礎上又有創新,明代的一省監察、軍事等派出機構——道——逐漸行政化,成為省與府之間的準區劃。如此又形成了省道府縣準四級制。
民國十五年政區圖
宣統三年八月十九(1911年10月10日)夜,湖北武昌城中的槍炮聲劃破長空,將帝制掃進歷史垃圾堆中,從此大好河山一片新鮮,中國迎來了自由、民主的民國政府。錯了,重來!中國迎來了換湯不換藥的北洋政府。
清末,中國共有二十三個省(其中臺灣省淪陷)及內外蒙古、藏區兩大特殊地區,轄下九十二個道,約兩百個府,及一千五百個左右的縣。區劃疊層架構過多不說,稱呼也太過混亂,治理多有不便。故民國元年2月26日,章太炎在《大公報》上發表《條擬官制之要電》一文,向剛上臺11天的袁臨時大總統建議“廢省存道,廢府存縣,縣隸於道,道隸於部”。也即改省-道-府-縣的四級製為道-縣二級制。
這一腳倒車直接就幹到了隋代,油門踩得太狠,且歷史早已證明這一制度已不適用。不過此議正合袁大總統削藩的想法,經過審慎考量,他於民國二年1月8日不經參議院審議,強行釋出《劃一現行各省地方行政官廳組織令》、《劃一現行各道地方行政官廳組織令》、《劃一現行各縣地方行政官廳組織令》,宣佈民國行政區劃為省道縣三級制,要求全國:“按照政府計劃,以民國二年三月以前為限,一律辦齊。”
《劃一令》的核心為廢府存縣。
明初,明太祖朱元璋在簡化政區時,一改此前的區劃設定,將州一級的附郭縣統統裁撤,由知州直轄,形成府有附郭、州無附郭的格局。
袁世凱劇照
袁大總統的“廢府存縣”,則是廢掉府,保留附郭縣,再把州改成縣,直接齊活。這一操作直接導致縣的數量由民國元年的1450個驟升到1803個,多出來的三四百個縣,就是州改的。
以阿越所在浙江省為例,清末領府十一,直隸廳一,州一,廳一,縣七十五。民國成立後兩年間有過兩次區劃調整。清末,杭州、紹興、湖州、嘉興四府各有兩個附郭縣,民國元年合錢塘、仁和為杭縣,會稽、山陰為紹興,歸安、烏程為吳興,秀水、嘉興為嘉禾。
民國二年“廢府存縣”,全省共設錢塘、會稽、甌海、金華四道,轄七十四縣。具體變化為:
廢杭州府,保留附郭縣杭縣;
廢湖州府,保留附郭縣吳興縣;
廢嘉興府,保留附郭縣嘉禾縣;
廢紹興府,保留附郭縣紹興縣;
廢寧波府,保留附郭縣鄞縣;
廢台州府,保留附郭縣臨海縣;
廢溫州府,保留附郭縣永嘉縣;
廢處州府,保留附郭縣麗水縣;
廢金華府,保留附郭縣金華縣;
廢衢州府,保留附郭縣衢縣(民國元年由西安縣改置);
廢嚴州府,保留附郭縣建德縣;
改杭州府所轄散州海寧州為海寧縣;
改定海直隸廳為定海縣;
改溫州府所轄玉環廳為玉環縣。
害民弊政
袁大總統為快速完成“廢府存縣”,手段太過簡單粗暴,這又導致了另一個問題——“縣名重複”現象。
自清代實施中央集權制以來,地方行政架構不管如何變化,兩千餘年來縣一直為最基層行政單位。廣闊的疆域,悠久的歷史,龐大的數量,加上信雅達的命名方式,造就了“縣名重複”現象。有據可查的重名縣,最早出現在晉代。其後歷朝歷代為消除行政區劃重名帶來的影響,都曾設法進行國規避,比如南北兩個通州長期並存,為了區別把江蘇的通州改稱南通州。
臨安天目山
歷史上州縣、府縣同名,更是比比皆是,比如雲南下面有個臨安府,浙江杭州府下也有臨安縣。袁大總統簡單除暴的“廢府存縣”,導致重名縣驟然猛增。
截止1913年底,全國重名縣共有221個,94組,其中兩縣重名的多達148個,共74組;三縣重名的有36個,共12組;四縣重名的有16個,共4組;五縣重名的有15個,共3組;最誇張的是還存在一組六縣重名的。注意,這裡所說的重名是指用字完全相同,不包括同音重名,也就是禮縣(甘肅)、澧縣(湖南)、蠡縣(直隸)這種,否則數量更為龐大。
還是以浙江為例,重名縣共有13個,那個奇葩的六縣重名縣份,浙江也佔其一,分別為:
民國元年剛組建的嘉禾縣,與湖南嘉禾縣重名;
石門縣,與湖南石門縣重名;
奉化縣,與奉天(今遼寧)奉化縣重名;
建德縣,與安徽建德縣重名;
新昌縣,與江西新昌縣重名;
寧海縣,與山東寧海縣重名;
壽昌縣,與湖北壽昌縣重名;
昌化縣,與廣東昌化縣重名;
臨安縣,與雲南臨安縣重名;
開化縣,與雲南開化縣重名;以上為二縣重名。
龍泉縣,與江西、貴州龍泉縣重名;
永康縣,與廣西、雲南永康縣重名;以上為三縣重名。
太平縣,則與山西、江蘇、安徽、四川的太平縣重名,屬於五縣重名。
最後出場的為新城縣,與直隸、吉林、山東、江西、貴州的五個新城縣重名。
烏魯木齊市
曾經有一則“一點之錯失萬金”的新聞廣為流傳:上世紀八十年代,新疆烏魯木齊市的一家掛麵廠花18萬元在日本印製塑膠包裝袋。廠家請人設計、製出樣品後,經掛麵廠與進出口公司審查,交付日方印刷。印製完成後袋子漂洋過海,又越過千山萬水送達烏魯木齊市,結果因為設計方“畫烏點睛”,錯將“烏魯木齊”印成“鳥魯木齊”,導致這批十多噸重的包裝袋全部報廢。
因為一筆之差,造就了“鳥市”傳說。現在有大量縣名重複,想象一下會造成何等後果呢?譬如本來要傳送給浙江省新城縣的公文,因為疏忽派送給了江西省新城縣,一邊苦等公文卻遲遲不來,一邊收到公文則是糾結不已。所以當涉及到政府政務、人們生活方方面面的政區,出現大規模重名,會是何種場景?
行政區劃革新之後,出現大量同級別同名政區,袁大總統的“廢府存縣”瞬間由新朝雅政轉變為害民弊政。
地名整理
既然縣名重複影響如此之大,自然急需撥亂反正。
民國三年(1914年)一月,時任內務總長朱啟鈐(正是提議改農曆新年為“春節”,繞過“改立改元,廢除舊曆”政令保住新年的那位)向袁大總統打報告,提請對各省重名的縣名進行規整,各省同名之縣,只保留一個,其餘全部改名,並附上《內務部改定各省重複縣名及存廢理由清單》。總體原則如下:
保留縣名的原則:一、先到先得,即但凡出現縣名重複,誰先使用誰可以保留縣名,至於後來的只能麻煩你改下名;二、特殊優待原則,已開闢為商埠,且在對外條約中涉及到的縣名,考慮其影響,即便是後到者,也可以擠掉先行的前輩。
朱啟鈐
新縣名的命名原則:一、從舊從遠,即後來者查一查歷史,翻出曾用名繼續使用,或曾以該縣為治所的上一級府、州、郡名;二、以境內的名山名水等自然景觀為名;三、以該縣境內重要的地名命名;四、在舊縣名前新增方位來命名。
還是以浙江為例,有4個縣在這輪“地名整理”中被迫改名,重點談談也在改名之列的新城縣這個六縣重名的奇葩。
直隸新城縣:唐太和六年(832年)析范陽縣於古督亢亭之地置新城縣,縣治在今新城鎮。因系新置之縣,治所亦為新建之城,故取名新城縣。唐末曾廢入范陽,五代後唐天成四年(929年)復置新城縣。此後一直存續,歷經近千年而未改名。因存續時間最長,故得以保留新城之名。
吉林新城縣:民國二年“廢府存縣”時,由新城府改置,時間自然最短,所以它不改名誰改名。奈何底蘊不足,連新城府都始設於光緒三十二年(1905年),此前這裡沒有存在過縣級以上行政機構,好在曾經有個扶余部落在這裡生活過,於是乎就改名為扶余縣。
扶余市風光
山東新城縣:始置於南宋理宗紹定元年(1228年),其後近800年間從未改名。然而存續時間比直隸新城縣短了200年,所以只得改名。民國三年1月,因境內有條烏河,又稱耏水,故改名為耏水縣。4月,又以境內有齊桓公戲馬臺,而改稱桓臺縣。
貴州新城縣:為民國元年從普安縣劃出興仁等四“裡”設立新設,比底蘊比吉林新城縣還弱,只得改名。民國三年1月改稱新縣,7月,定名興仁縣。
江西新城縣:始置於南宋紹興八年(1138年),因縣治黎灘鎮緊鄰的黎灘水,別稱黎川,故民國三年地名整理時以河為名,改稱黎川縣。
浙江新城縣:要說這個新城縣被迫改名是最冤的,新城之名最初屬於它。它始設於吳黃武五年(226年),設縣時就定名為新城縣,其後廢設不定,直到唐永淳元年(682年)復設之後才穩定下來。後梁開平元年(907年),朱溫稱帝正式開啟五代十國時代。當時的吳越王國雖然處於獨立狀態,可吳越王錢鏐(音liú)奉行“保境安民”的事大政策,以藩屬自居,遙尊中原各小王朝為正朔。後梁太祖朱溫之父名朱誠,為避其諱,在其稱帝當年錢鏐主動改新城為新登。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末代吳越王錢俶(音chù)納土歸宋,次年新登縣複稱新城縣。這一避諱讓它的存續時間瞬間歸零重算,以至於地名整理時敗於直隸新城之手,不得不放棄使用的近兩千年的縣名,改稱只存在了70年的新登。
富陽新登鎮
關鍵是直隸的新城縣還不爭氣。1993年河北新城縣撤縣建市。稱縣之時以新城為名意義深遠,可改市之後問題就來了,“新城市”到底是新城/市呢,還是新/城市?為避免不必要的分歧,新城縣不得不放棄沿用千年的縣名,改以新城所在的高碑店鎮為市名,稱高碑店市。而讓出縣名的浙江新城縣,最終連建制的沒能保留,先被整體撤併入桐廬縣,後與富陽縣共組新的富陽縣,一圈下來只保留了新登鎮之名。
其餘三縣為:太平縣,建縣明成化五年(1469年),以境內有太平山得名,民國三年取縣西溫嶠嶺之別稱“溫嶺”為縣名,稱溫嶺縣;民國元年合併秀水、嘉興而來的嘉禾縣,恢復嘉興縣之名;石門縣,後晉天福三年(938年),稱崇德縣,為今桐鄉市母縣,清康熙元年(1662年),為避清太宗皇太極之年號,改稱石門縣,民國三年恢復崇德之名。
阿越說
袁大總統的“廢府存縣”及緊隨其後的“地名整理”運動,奠定了我國現代行政地名的基礎。不過到此為止,“市”作為一級行政區劃,尚未在中國誕生。
民國九年(1920年),在地方自治運動思潮下,廣東省長陳炯明下令設立中國第一個城市型政區:廣州市,標誌著“市”級行政單位的誕生。不過北洋政府時期,“市”寥寥無幾。
民國十六年(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先後出臺了《市組織法》等多部關於城市行政管理的法令,明確市的行政級別,將其分作行政院直轄市和省轄市兩大型別,“劃塊設市”運動轟轟烈烈的展開,將規模達標的縣城從母縣劃出,單獨設市,其餘部分繼續為縣。
蔣介石
在這一運動下,很多前府城所在的縣城被重新劃出,比如1927年杭縣和鄞縣的城區各自被劃出設市,分別稱為杭州市、寧波市。“劃塊設市”從民國一直延續到建國後,對當今的行政區劃具有重大影響,地級市的市本級大多由當年“劃塊設市”而來。
正所謂“冤有頭,債有主”。下次再說某個地名沒有以前好聽時,麻煩找準墳頭,罵袁世凱,罵蔣介石,罵民國那些大軍閥們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