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長坂坡一戰,趙雲懷揣小阿斗,七進七出大顯神威,斬殺曹將五十多名,殺得驚天動地、血染徵袍,最後成功救出阿斗,就是蜀漢後主劉禪。
其實,趙雲能夠脫險的關鍵因素,還是曹操下令不要放箭。否則,即使趙雲有通天徹地之能,恐怕也躲不過漫天飛舞的箭雨。
如果無數曹兵萬箭齊發,總有一支箭能射中吧?《呂氏春秋》有云:
“萬人操弓共射一招,其招無不中。”
意思就是:
如果萬箭齊發,共同向一個目標發射,這個目標就不可能不被射中。
原著中曹操不讓士兵放箭,說的是因為他看到趙雲驍勇善戰,就想把趙雲收入自己麾下。事實上是這樣的嗎?
當然不是,看到趙雲勇猛,就想把趙雲收入麾下,這明顯只是曹操的一個藉口。
試想,如果想把趙雲生擒,滿可以下令士兵箭射趙雲的戰馬,把戰馬射倒了,趙雲不就束手就擒了?
如果沒有戰馬,趙雲隻身步行,想要從百萬大軍中衝殺出去,再縱橫幾十公里去找劉備,那簡直比登天還難;根本不用曹兵出手,累也把趙雲累死了。
這也是糜夫人當時寧肯犧牲自己,也不願意接受趙雲讓馬的主要原因。
毋庸置疑,射死趙雲的戰馬,基本就等於是擒拿了趙雲。正所謂: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這麼簡單的軍事常識,作為大軍事家的曹操豈能不知?
我們可以想象這麼一幅畫面:
趙雲的戰馬被射成了刺蝟,轟然倒地。眾曹兵一擁而上,刀槍架上了趙雲的脖子,趙雲束手就擒。
曹操卻嚴令士兵不許放箭。這樣,光憑將士們的武力,要擒拿趙雲就很難了。
就算是曹兵再多,一次也只能上去十幾個,像趙雲這樣的超一流高手,打敗十幾個士兵還是綽綽有餘的;即使曹兵一波一波地往上衝,只要趙雲有足夠的耐力,就有很大的機會脫困。
這樣的結果,老謀深算的曹操應該可以預料得到。既然是這樣,曹操為什麼還不讓士兵放箭射倒趙雲的戰馬?
曹操既不讓士兵射趙雲,又不讓射戰馬,就是不但不要傷到趙雲,而且連趙雲的戰馬也不能傷害。這究竟是為什麼?
其奧妙就在於:要確保趙雲身上的阿斗必須安全無虞。因為,如果趙雲的戰馬摔倒,摔落地上,再打上幾個滾,誰能保證阿斗不被摔死或者是壓死?
如果阿斗死了,擒拿個趙雲能有多大作用?曹操手下戰將千員,就差一個趙雲嗎?何況趙雲也多半不會投降,即使投降了,也無非就是再上演一次“千里走單騎”。
如果不是為了生擒阿斗,在曹操無望生擒趙雲的時候,曹操就會果斷下令射殺趙雲。因為,曹操跟趙雲素不相識,根本沒有一點交情,既然自己得不到,也不可能留著他為劉備效命。
對於本領通天的人,既然不能為我所用,就不能留著他與我為敵。
這不正是很多謀略家的慣性思維嗎?曹操心狠手辣,處事善於當機立斷,更不可能犯這樣低階的錯誤。
所以,毫無疑問,曹操是為了生擒阿斗,為了確保阿斗毫髮無傷,就投鼠忌器,縱放了趙雲。
只有這樣的解釋,才符合曹操的性格和當時發生一切戰況的邏輯。
問題來了:曹操為什麼那麼急於生擒阿斗?曹操是如何知道趙雲懷裡的嬰兒是阿斗呢?
如果不是劉備的兒子,趙雲豈能去而復返接連七次衝入敵人的包圍圈中?趙雲是為了鍛鍊身體嗎?還是怕沒有機會表現自己?
所以,只要稍微有點謀略的人就會想到趙雲是有的放矢,為了救出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
趙雲突圍之際,看似只是一人,那麼揆情度理,他救出來的是一個小孩;再看看趙雲的懷裡高高鼓起,那麼毫無疑問這個小孩就揣在他懷裡。
趙雲捨生忘死地去救一個襁褓之中的嬰兒,這個嬰兒是誰,還用得著去想嗎?除了主公和少主公,誰還值得一員大將這樣不顧一切地去救援?
作為劉備的貼身保鏢,不在劉備身邊保護劉備,卻冒死去救一個嬰兒,這個嬰兒是誰就不言而喻了……
總而言之,種種跡象都表明:趙雲救的人是劉備的兒子。
否則,趙雲就是嚴重的失職,是對集團嚴重的不負責任。
曹操為什麼要生擒阿斗?因為小小阿斗雖然目不識丁、口不能言,對曹操卻有著非凡的戰略意義。
第一、如果把阿斗掌握在手中,曹操可以實現另外一種戰略,補充或者是替代“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戰略方針。
曹操實施的是“挾天子以令諸侯”,漢獻帝因此十分不滿,並數次背後煽動大臣反抗曹操。
曹操一旦有了劉禪,就可以用劉禪來牽制獻帝,實施“挾阿斗以令天子”。
因為,阿斗是劉備的兒子,劉備是皇叔,也就是說阿斗是皇弟,是正宗的皇室血脈。
那麼,曹操就可以迫使獻帝封阿斗為“皇太弟”,以此來牽制劉協。
劉協之所以敢屢屢反抗曹操,甚至謀殺曹操,其根本原因在於當時沒有皇室宗親可以代替他繼位;而曹操本人又不敢像董卓一樣,肆無忌憚地準備稱帝,只能對劉協的各種反抗一忍再忍,最後不了了之。
有了阿斗,劉協就隨時可以被廢,就必須有所收斂,不敢再動輒就以“讓位”來威脅曹操,也就避免了以後的多次血腥暴力事件。
有了阿斗,曹操跟獻帝的鬥爭就可以操奇計贏,更加得心應手。只要獻帝一有不知好歹的言行舉止,曹操立即抬出阿斗,獻帝就必須俯首帖耳了。
小樣的劉協,你不服,我就廢了你。我曹某人不敢篡位稱帝,行個廢立還不過是舉手之勞?
第二、擒了阿斗,對劉備就是釜底抽薪,從此以後劉備再難理直氣壯地反抗曹操了。
沒有了阿斗,劉備的奮鬥還有什麼意義?還有什麼勁頭?手下文武還有什麼奔頭?我們經常看到某電視劇中,大臣們總是說:“太子是國之根基。”
由此可見,接班人的重要性。任何一個人,如果自己的事業或者是財產沒有了繼承人,那麼他的鬥志自然而然就一瀉千里。
日常生活中,有兒子的人往往積極買房置地,他們任勞任怨,說是為了子孫後代,這完全符合人之常情,也符合人性的邏輯。
沒有兒子只有女兒的人,往往就比較淡薄名利,其實也是覺得自己的奮鬥成果最後也終將屬於外姓,因而也就失去了殫精竭慮地發憤圖強的動力,大多都是容易知足、喜歡過風平浪靜的生活。
因此,如果此時曹操捉住了阿斗,就可以動搖劉備及其手下眾將的鬥志,渙散其軍心,劉備很可能就一蹶不振了。
第三、曹操可以“挾阿斗以令劉備”。
如果曹操遇到被逼無奈的時候,或者是為了制服劉備,就可以扶持劉禪繼位,代替漢獻帝。
這個時候,劉備就尷尬了。曹操再以劉禪的名義命令劉備。劉備能不聽嗎?自己的兒子,又是名正言順的皇帝,劉備就是有一萬個理由,也不好再分庭抗禮了。
東周列國時期,各國之間交往,都是互派質子到對方。質子的作用由此可見一斑。
曹操捉了阿斗,阿斗無異於派到曹魏的質子了。這也是孫權堅決不肯派質子到曹操那裡去的主要原因。
人家手裡有了你的兒子,這不等於是掌握了你的命根子嗎?
所以,曹操一旦擒拿了阿斗,劉備基本只有乖乖投降一條路可走了。
這就是曹操要賭一把的原因。曹操賭的是:趙雲沒有能力堅持到底,最後聲嘶力竭被生擒,阿斗完好無損地收入囊中。
輸了,無非就是趙雲把阿斗完好無損地抱回去了,又有什麼大不了的?
不過,曹操始料未及的是:
趙雲竟然如此強悍,白白斬殺了自己五十多名上將。
有賭就有輸贏,曹操既然賭了,就沒有在乎白白犧牲了幾十員將領。畢竟曹操家大業大,死了幾十個將領也不至於傷筋動骨。遺憾的是:曹操新的戰略沒有機會實施了,只能以戰爭來統一天下了。結果,劉備聯合了孫權,一把火燒得曹操大敗而歸。
曹操下令不許士兵放箭,對趙雲放虎歸山,雖然得不償失,但是也的確值得一賭。一旦賭贏了這把,統一天下將提前幾十年,戰爭可以提早結束,對社會生產的破壞也可以降到最低……
表面上看的確是趙雲救了阿斗。實際上,也是阿斗救了趙雲。如果沒有阿斗的掩護,趙雲無論如何神通廣大,在那種惡劣的處境下,也無法逃出生天。
《三國演義》中,趙雲落入土坑之中,張郃正要上去擒拿,突然一道紅光直衝雲天,讓張郃目瞪口呆。這段描寫其實就是暗示大家:
阿斗救了趙雲的肉體生命,趙雲救的卻是阿斗的政治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