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流放是一種嚴重的刑罰,而古代的四大“流放”地,是指在中國歷史上,被朝廷用來處罰罪犯、貶官、異端等人的偏遠邊陲之地。
這些地方通常環境惡劣、人煙稀少、交通不便,被流放到這裡的人往往遭受著無盡的痛苦和折磨。
相信不少看過清宮劇的讀者,看到古代“流放”這幾個字,腦海中第一反應的是“寧古塔”這個地名。不管是電視劇《宮》還是《甄嬛傳》,裡面都曾提到寧古塔。
作為流放之地,寧古塔一直以來給人的的印象是環境極差的地方,不僅環境惡劣,犯人到了寧古塔還要做一些勞力,那麼問題來了,古代什麼樣的人會被流放,被流放地方除了寧古塔還有哪些呢?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一、寧古塔
寧古塔,曾是清朝時期東北邊疆的戰略要地,坐落於如今的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長汀鎮古城村。這裡承載著清代寧古塔將軍的治所和指揮中心,是清政府在盛京(現瀋陽)以北的核心地帶,統轄黑龍江、吉林等廣袤地區的軍事、政治和經濟活動的中心。
寧古塔城區包括新舊兩座城區,舊城位於海浪河南岸,而新城如今坐落於寧安市。這個地區在歷史中見證了東北邊疆的興衰,它不僅僅是一座城市,更是一個承載著時代記憶的博物館。不過,寧古塔在清朝,對於那些被流放的犯人來說,寧古塔卻是“地獄”的開始。
根據清朝的相關規定,一旦判決下達,犯人須在一個月內啟程,途中犯人會被兩名差人押送,確保犯人不會逃跑或者滯留。
法律對每天的行程也有明確規定,規定為日行50裡就是25公里。這是一個非常苛刻的要求,因為在幾百年前,全憑雙腳行走的時代條件下,不論是風霜雨雪,每日爬山涉水50裡確實是一項極為艱鉅的考驗。
對於行程長度為2500裡的,規定限制在50日內完成;而對於3000裡的行程,規定則為兩個月內完成。
當犯人抵達寧古塔之後,流放者們面臨著兩種身份:一是成為官方的差役,二是成為披甲人的奴隸。
這兩種身份都充滿著磨難,而他們所要經歷的命運之路才剛剛展開。
普通犯要為官莊耕種,卻無法享受勞動的成果,所有產出都歸官家所有。即便勞作再辛苦,一年下來,他們還需上交大量的糧食、草料、豬肉、炭、石灰等,生活苦不堪言。
相比之下,官犯的命運稍顯寬容。這些曾經的官員或讀書人,常被安排在官莊之外的場所,從事一些教育或文化傳承的工作。雖然生活條件相對好一些,但仍然是被束縛的命運,每到初一、十五還需向衙門報備,以示對皇權的順從。
在當地人眼中,官犯被看作傳授文化的人,備受尊重。
這些官犯雖然在某種程度上得到了一些優待,但他們仍然是被流放者,生活在這片土地上,與自由相隔甚遠。
寧古塔的另一面是披甲人,即守邊將士。這些披甲人被派往寧古塔,不僅是為了守衛邊疆,更是為了防止他們反叛。流放者們成為這些披甲人的奴隸,生活比當差更為艱辛。
在惡劣的氣候中,流人們不僅要為披甲人勞作,還要充當打圍打獵的工具,甚至成為誘餌。生不如死的狀況下,為奴的流人們仍然難以逃脫。逃亡困難,即便成功逃脫,面臨的是艱難的野外生存。披甲人的殘忍行為,讓流人們承受著無法言喻的痛苦。
當然了,在流放的人群中,不乏女犯及老犯,青年犯人尚且都苦到不行,更不必說這些弱勢群體了,可以說,流放是對犯人的精神折磨比肉體折磨更甚。
二、房陵
房陵位於今天湖北省房縣境內,東鄰保康、谷城縣,南接神農架林區,西與竹山縣相鄰。其地形多山,氣候寒冷,交通不便,形成了一個與世隔絕的地方。
這片土地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據說是神農氏炎帝嘗百草的所在地,也是房子國的故地。房子國曾是周朝的諸侯國之一,但後來被楚國所滅,楚國將房子國的貴族流放到房陵,從此房陵成為了流放之地。
房陵的流放者眾多,其中不乏一些歷史名人。秦始皇的太后幸郎嫪毐、趙國的國君趙遷、漢文帝的兒子劉長、唐中宗李顯、宋太祖的弟弟秦王趙德明等都曾是這片土地上的流放者。
這些歷史人物在房陵經歷了艱難的歲月,有的不幸死於非命,有的得以平反,留下了不朽的文化遺產。房陵成為了他們悲歡離合的見證地,也成為中國歷史上一段難忘的記憶。
這片與世隔絕的土地,雖然因歷經滄桑而富有厚重的歷史底蘊,但也因為其中的流放者們的命運變遷而顯得更為深沉。
三、嶺南
嶺南,作為中國南方五嶺以南的廣闊地域,涵蓋了廣東、廣西、海南等省份。這個概念在歷史上有著不同的行政劃分和稱謂,因此,嶺南的地域邊界和名稱也在不同朝代發生著變化。
嶺南是一個多元文化的區域,漢族、壯族、瑤族、京族等多個民族在此共生,廣府、潮州、客家、桂柳等多種方言豐富多樣,形成了嶺南獨特的文化面貌,包括嶺南畫派、嶺南音樂、嶺南戲曲、嶺南飲食等多種文化形式。
在唐宋時期,嶺南由於地處邊陲,成為了流放政治犯的地方。許多名人士大夫如劉禹錫、寇準、蘇軾、韓愈、柳宗元等都曾被貶到嶺南。
這些文人在嶺南留下了豐富的詩文,同時也帶去了中原的文化和技術,為嶺南的開發和文明作出了貢獻。他們在嶺南度過的歲月,深刻體驗了嶺南的風土人情,不僅促進了嶺南與中原的文化交流,也使嶺南受到了中原文明的薰陶。
隋唐時期,嶺南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尤其以廣州為中心,成為東南亞、印度、阿拉伯等國家的商貿中心。
這一時期,嶺南的海外貿易不僅帶來了經濟繁榮,還引入了外來的文化和宗教,包括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嶺南的海洋文化影響了嶺南的藝術、建築、飲食等方面,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嶺南文化風格。
嶺南的繁榮發展,也讓其後來拜託了“流放之地”的作用,到了清朝時期,流放的地方也變成了寧古塔。
其實嶺南除了叢林茂密,有溼熱瘴氣的惡劣環境外,相比起寧古塔的流放,簡直不要好太多。
四、崖州
崖州就是如今的三亞,是海南省的一顆璀璨明珠。在這個以藍天大海、陽光沙灘為代名詞的旅遊勝地,隱藏著一座古老而獨特的城市——崖州古城。
崖州古城位於三亞崖州區崖城鎮,是中國最南端的古城,也是海南現存唯一的古城。儘管原有的古建築在歷史的長河中消失,但後期經過修繕的崖州古城仍然散發著古色古香的韻味。這座城市的歷史可追溯到宋代,自宋朝以來,崖州一直是重要的行政中心。
在唐代,崖州被作為流放政治犯的地方,成為古代四大“流放地”之一,其中包括14位僅次於副宰相的高階官員。這賦予了崖州古城一個別具歷史意義的名稱:“幽人處士家”。
不過隨著後來的發展,從宋朝的時候,其流放之地的作用也發生了一些變遷。崖州古城的建築經歷了元、明、清三個朝代的修築,形成了海南島規模最大的堅固城池。其中,崖城學宮是古城內的一處重要文化遺蹟,建於北宋慶曆年間,距今已有近千年歷史。
這座古老的學宮見證了歷代修復和遷徙,是中國最南端的孔廟,因其地位崇高,曾有“天涯第一聖殿”的美譽。遊覽崖城學宮,可以欣賞到其獨特的建築風格和悠久的歷史。
在崖州古城的一處院落,長廊中立著兩位女性雕塑,分別是郡主冼夫人和黃道婆。冼夫人是中國巾幗英雄第一人,致力於維護祖國統一,在海南島建立崖州,並收復了海南。而黃道婆則在這裡傳播紡織技藝,對海南經濟產生了重要影響。
遊客在崖州古城可以欣賞到大成殿,這是整個建築群的核心,供奉著大成至聖先師孔子。修繕後的大成殿輝煌壯觀,展現著一種類似皇家建築的風格。
崖州古城的最後一座殿宇是崇聖祠,是一處主要祭祀孔子父親叔梁紇的場所。雖然一般來說這裡不對遊客開放,但其存在也為古城增色不少。
相比三亞其他熱門景點,崖州古城的知名度相對較低,遊客相對較少,使得這裡成為一處寧靜而充滿歷史底蘊的旅遊勝地。更為吸引人的是,這裡是一處免費的旅遊景點,遊客無需購買門票即可暢遊古城,體驗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崖州古城,以其獨特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底蘊,為海南這個熱帶天堂增添了一抹古老而神秘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