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實現大一統的皇帝,他的功績和影響不僅在中國,也在世界上有著重要的地位。
他不但統一了六國,建立了秦朝,還進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的改革和創新,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和中央集權的基礎。
秦始皇的一生充滿了傳奇和爭議,他的作為既有讚譽,也有批評,但無論如何,他都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
秦始皇的前半生
秦始皇出生於趙國的都城邯鄲,他的童年並不幸福。他剛出生不久,秦趙兩國就因為爭奪上黨郡而爆發了慘烈的長平之戰。
這場戰爭持續了三年,趙國慘敗,損失了四十五萬精銳士兵,國力大衰。
秦始皇作為敵國之子,地位十分卑微,受到趙國人的冷遇和虐待,經常遭到欺辱和毆打。
他的幼年遭遇,使他對趙國產生了深深的仇恨,也激發了他的雄心壯志,秦始皇立志要報復趙國,繼承歷代秦王之遺志,統一天下,成為一個偉大的君主。
秦始皇九歲才回到故國秦國,四年後,13歲的他被立為秦王。但因年幼未親政,朝政由趙姬和呂不韋把持。
直到秦始皇21歲時,才藉由嫪毐之亂掌握了朝政大權。
自此,秦始皇開始了吞併六國、一統天下之路。
除了政治、經濟等方面的改革,秦始皇能夠一統天下,還離不開秦軍的強大實力,以及他們所使用的先進兵器。
秦軍的主力部隊分為步兵、騎兵、車兵和弩兵四個兵種,各有特色,相互配合,形成了一支無堅不摧的鐵軍。
而且,秦軍的兵器製作工藝非常精湛,如青銅劍、秦弩、戰車等,都是當時的最高水平,遠遠超過了其他國家。
在秦始皇的眾多貢獻中,有兩件超前發明,讓人們至今仍然驚歎不已。這兩件發明分別是秦弩和青銅劍。
秦弩
秦弩是一種利用機械原理製造的弓弩,它的威力和射程遠遠超過了普通的弓箭,是當時戰場上的殺手鐧。
它的設計非常巧妙,可以用腳踏板來拉開弩弦,然後用扳機來發射箭矢,這樣可以節省人力和時間,提高射擊的速度和準確性。
秦弩的射程可以達到300米,而且箭矢的威力非常大,可以輕易地穿透敵人的盔甲和盾牌。
而秦弩的威力,除了與弓弩本身的結構和材料有關外,還與它所使用的箭矢有著密切的聯絡。
秦弩所發射的箭矢,有一種特殊的箭鏃,叫做三稜箭鏃。
這種箭鏃的形狀是三角形的,有三個鋒利的稜角,可以輕易地穿透敵人的盔甲和盾牌,造成致命的傷口。
秦人就是根據空氣動力學的原理設計出來了這種箭鏃。
它的三稜形狀,可以減少空氣的阻力,增加箭矢的飛行速度和穩定性,提高箭矢的射程和準確性。
秦弩和三稜箭鏃的結合,使得秦軍在對抗其他國家和匈奴的戰爭中,佔據了巨大的優勢,為秦始皇的統一大業立下了汗馬功勞。
另外提一嘴,在後世的考古中發現,秦軍的每件兵器上都刻有製造者的姓名,這也體現了秦軍的律法嚴明。
青銅劍
青銅劍是秦始皇的另一項超前發明,它是一種用青銅合金製造的劍,它的鋒利和柔韌都遠遠超過了當時的鐵劍。
研究發現,當時的青銅寶劍劍柄的成分不僅含有銅,還有鋁、鐵等少量的微量元素。
令人驚訝的是,直到近代的1937年,德國才研究出了這種新增複合元素的防鏽鋼,美國也才在1950年才申請了該項專利,足以說明中國古代的冶金冶煉技術達到了極高的水平。
並且,秦人還在青銅劍的表面還經過了一種特殊的化學處理,就是用鉻鹽溶液進行氧化,形成了一層約10微米的氧化膜,這層氧化膜可以防止青銅劍生鏽,保持它的光澤和鋒利。
這種化學處理的技術,是在現代才被髮明的,而秦始皇卻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掌握了,這讓人不得不佩服他的超前的科學思維和創新能力。
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最宏偉的皇家陵墓,它的地宮和陪葬品至今仍未完全發掘,隱藏著許多未知的秘密。
後世考古學家曾在秦始皇陵的兵馬俑坑中,發掘出了各種青銅寶劍。
這些青銅寶劍呈柳葉狀,又細又長又尖,長度均在80釐米以上,遠超過了六國時期的青銅劍。
其中一把寶劍最引人矚目,寶劍的上方有一座150公斤重的陶俑,而寶劍則被陶俑壓的呈現出了45度的彎曲弧度。
然後專家們小心翼翼地將這座陶俑移開後,寶劍竟然能在短時間內回覆筆直的狀態,這在當時看似不可思議。
這說明這把寶劍的合金配比非常精準,既有足夠的硬度,又有一定的彈性,是一種高階的複合青銅技術。
它體現了秦代的高超的冶煉技術和軍事技術,也展示了秦始皇的雄心壯志和開拓創新的精神。
小結
秦弩和青銅劍,是秦始皇兩件超前發明,它們不僅體現了秦始皇的軍事才能和科技水平,也展示了秦始皇的雄心壯志和開拓創新的精神。
這兩件發明,一件領先美國千年,另外一件至今都無法超越,它們是中國歷史上的奇蹟,也是世界文明上的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