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開某些中文網站,鋪天蓋地的俄軍取得阿夫迪夫卡“大捷”訊息,其中竟有不少娛樂和情感類作者,不由得讓人想笑。
弱弱想問一句:你們知道什麼叫戰略撤退和戰略潰敗嗎?建議先搞清楚這些基本的軍事概念再發軍事類訊息。
戰略撤退,是為了減少不必要的人員傷亡下有組織有計劃的戰略轉移,轉移或撤退的目地,是為戰略進攻蓄積力量。
戰略潰敗:是部隊被擊敗後無計劃和組織的四散逃命,二者區別是撤退人員的武器裝備是否丟棄,是否有專門的部隊負責掩護。
烏軍在阿夫迪夫卡戰場上的表現顯然屬於有計劃的戰略轉移:撤退命令由總司令希爾斯基和總統澤連斯基商榷後下達,撤退意圖得到了全軍認可,掩護任務第3獨立突擊旅實施,撤退的過程井然有序,撤退的路線提前預定……
一系列的戰術操作下,烏軍是戰略潰敗還是戰略轉移?
如果這都不算戰略轉移,那麼兩萬五千里長徵,粟裕的臨朐和黃麻撤退,林彪三下江南四保臨江的戰略轉移,劉鄧大軍跳出國民黨包圍圈……都是潰敗了。
除了這些,軍史上還有很多經典的撤退戰例,戰略撤退和戰略進攻在戰役學中同樣重要,世界上所有的軍事教科書都將順利完成戰略撤退任務作為勝利判定。
一個外圍面積39平方公里、城鎮面積4.6平方公里的小鎮,俄軍從2014年開始,打到現在9年才打下來,期間耗費了多少軍事資源,恥辱竟成為榮耀……試問,世界上有哪個國家軍隊或者哪場戰爭9年打不下來一個小鎮?除了“世界第二”軍事強國。
俄軍這次的進攻是從2023年9月開始,集結了13個旅43000人,防守烏軍僅第6守備旅、第47機步旅和第101國土防衛旅1萬人。
這樣的優勢下俄軍付出了3萬人陣亡、1000輛坦克/裝甲車損耗的代價,這是勝利?難道俄羅斯士兵的生命不是生命?損耗的軍事裝備不是黃金白銀堆起來的?
你是不是想說烏軍也有戰損?那記住這個數字,在阿夫迪夫卡戰場,俄烏雙方士兵的死亡交換比最高時為20:1,平均13:1,最低時為9:1,也就是說烏克蘭每犧牲一名士兵俄軍就得付出13條人命,有沒有這樣的勝利嗎。
根據克勞塞維茨《戰爭論》,判定一場戰爭的勝負標準是戰略目標+戰鬥損耗+目標價值,幾方面考量,烏軍都勝了。
在對敵進行大量殺傷並牽制了敵軍有效兵力後,根據戰場環境變化進行戰略轉移或撤退,屬於戰爭中常規的操作,實際上,沒有什麼勝負可言,譬如,朝鮮戰爭時志願軍和美聯軍都是主動放棄漢城進行戰略撤退的。
再舉個最簡單例子,對方7個人打你1個人,在明知會吃大虧下你會不會跑?這種暫時性避險是因為你太慫了嗎?這是什麼邏輯?
不謀全域性者,不足以謀一域。烏軍戰略轉移是睿智的,也是打法巧妙、戰術高超的實踐運用。攻守有度的軍事思想加持下,我們有理由相信,烏軍打敗俄軍只是時間問題,因為俄軍的戰術思想至今仍停留二戰時期的裝甲突破,火箭炮洗地和人海衝鋒年代,先進打敗落後,文明戰勝愚昧是規律論的核心。
何為戰略潰敗,2022年俄羅斯3個集團軍一個裝甲師圍攻基輔被擊敗,坦克裝甲丟棄一路,掩護撤退的第35集團軍在烏軍的追擊下,扔掉輕重武器赤身裸體遊過北頓河,這是潰敗。
2022年9月在烏軍閃電戰+跳島戰術攻擊下,哈爾科夫和紅利曼1萬多俄軍不戰而逃,將重灌備全部丟棄,這是潰敗。
縱觀整個阿夫迪夫卡戰場,烏軍打得非常好,處於劣勢下巧妙利用戰場環境編織死亡陷阱,大量殺傷俄軍與裝備,絕對算得上經典戰役。
烏軍如今最大的劣勢是沒有制空權,因此,F16是否能夠迅速升空是掌握戰場主動權關鍵。
此外,現代戰爭是全域戰,已不拘泥於武裝力量一線對抗,正因為如此,接下來,烏軍可以發揮盟友國家援助大量攻擊無人機的優勢,對俄國內進行高密度、無差別轟炸,隱形遠端無人機負責攻擊莫斯科。
烏克蘭之前對俄羅斯的無人機攻擊,基本以高附加值的軍事與經濟目標為主,一個攻擊波大約為10~30架,完全可以提高到3000~30000架,將整個俄羅斯全境置於戰火之內,戰場壓力才是談判桌上的底氣。
除了無人機高密度攻擊外,大批次使用自殺式攻擊無人艇,攻擊俄羅斯在黑海沿岸港口與黑海艦隊。特別是黑海艦隊,不能讓其從克里米亞塞爾瓦斯托波爾軍港躲到奧恰姆奇拉灣就覺得安全,這個罪魁禍首曾在2014年吞併克里米亞時扮演著急先鋒角色,還擊沉了烏克蘭增援的防空驅逐艦。
摧毀黑海艦隊後,俄羅斯的海軍基本就廢了,隨著芬蘭入約,波羅的海艦隊被包了餃子,海參崴的太平洋艦隊艦船老舊,力量不強,且遠水難解近渴。
總之,欲速則不達,希望迅速擊敗體量龐大的俄羅斯難度很大,最好辦法是慢慢放血……烏克蘭2024年能夠收到的軍事援助高達3000億美元,是軍費的40倍,美國的600億如果透過,可以支撐48年,完全支撐得起消耗戰……在這一過程中,俄並不穩定的國內環境很容易導致堡壘從內部坍塌,到時,只需輕輕一擊,就會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阿夫迪夫卡一個小鎮算什麼?乾坤未定,今天的得意往往成為明天的悲劇,就像曾經“1小時22分拿下烏克蘭”,最終成為了全世界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