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聽到“三妻四妾”的說法,形容古代的夫妻禮法制度。但實際上,比較準確的說法是大部分朝代是一夫一妻多妾制。
那麼妻和妾有什麼區別呢?
第一,娶妻和納妾的目的不同。
娶妻說的是明媒正娶,講究的是門當戶對,遵守的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
正妻一般是大戶人家女兒,出身清白。娶妻的目的是為了成立家庭。
納妾則有所不同。
很多普通百姓之所以納妾,是因為妻到一定年齡仍未能育有後代,所以才會不得已而納妾。
只有地位和財富積累到一定程度,才有資格為了其他的目的而納妾。
有的妾室則是作為正妻的陪嫁。
第二,娶妻和納妾的流程不同。
娶妻流程極為繁雜,需遵守六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
每一步驟都有嚴格的規定,表現的是對妻家足夠的尊重。
但納妾就簡單多了,甚至不需要雙方父母出面,用金錢就可以買到。
無論妾室多麼受寵,入府之時也不能走正門,只能是用轎攆將妾室抬到側門,然後由正妻派管家或者下人將妾室帶入府中,妾室甚至還要給正妻敬茶。
第三,地位不同。
在家中,妻的地位僅次於夫,甚至很多朝代夫妻的地位相同。
正妻是一家內務之主,全權負責家中大小事務,包括管理妾室,對違反規矩的妾室可以採取一定的懲罰。
妾不能參加夫家的家族祭祀,所以妾的親屬也不能算作是夫家的姻親。
在有的朝代,妾的身份甚至還沒有妾自己親生子女的地位高。
第四,在夫家的待遇不同。
以明朝為例,正妻住正房,妾室只能住在偏房。正妻與夫家一同相處時,妾室只能站在一旁伺候。
三人同席時,妾室也沒有一同入座的權利,只能坐在偏席。
妻妾之間如果發生衝突,大部分朝代的律法都會以保護正妻為基本原則。
妾室的地位更像是寄人籬下,除非極為受寵,才能有比較好的待遇。但如果一旦失寵,待遇又會回到比較低的水平。
第五,後代的地位也不同
正妻所生的兒女是嫡子嫡女,妾生的兒女是庶子庶女,在家族中的地位也完全不同。
一般嫡子嫡女可以繼承夫家的地位和財富,但庶子庶女繼承的可能性比較小。
大部分朝代的皇家也是這樣,皇泉的繼承人可以不是嫡長子,但必須是嫡子。庶子即使是長子,一般也無法繼承皇位。
第六,宗法關係不同
如前所述,很多時候之所以納妾是因為繁衍後代的需求,準確的說是為妻繁衍後代的需求。
所以,妾的子女在宗法上可算作是妻的子女,但妻的子女並不算作是妾的子女。
在有的朝代,妾室自己生下的孩子都不能稱她們為孃親,只能稱作姨母。
很多庶女在家族嫡女出嫁的時候,會被當作陪嫁丫鬟一起出府。
這樣的庶女嫁到夫家會成為妾室,不過因為是正妻的陪嫁,相比於其他的妾室地位會更高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