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5月二戰盟軍最傑出的將領之一蒙哥馬利來華訪問,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見。雙方在交談時蒙哥馬利對毛主席說“閣下指揮的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可以與世界上任何偉大的戰役相媲美”。然而毛主席聽後卻說“才是我一生的得意之筆”。那麼這場讓毛主席都引以為傲的戰役到底有多牛呢?
四渡赤水的背景
1934 年中央蘇區第五次反 “圍剿” 失敗,中央紅軍不得不離開根據地,進行戰略轉移。在長征途中,由於蔣介石調集大量軍隊設定多道封鎖線,對紅軍進行圍追堵截,阻止中央紅軍去湘西同紅二、六軍團會合,並企圖在江西、湖南境內消滅紅軍;又由於當時紅軍的軍事指揮權掌握在博古、李德手中,實行 “左” 傾冒險主義的軍事路線,讓紅軍一度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尤其是湘江戰役更是損失慘重,人數也從長征剛開始的八萬多人銳減至三萬多人。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貴州遵義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重新肯定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正確路線,並改組中央領導機關,增選毛澤東為中央常委,取消長征初期的“三人團”。然後這之後紅軍行軍作戰的被動局面並未扭轉,由於戰事頻繁,必須臨機決斷以適應瞬息萬變的戰爭局勢,以免在緊急的情況下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而貽誤戰機,於是成立了以周恩來、毛澤東、王稼祥組成的新“三人軍事指揮小組”,以集中領導軍事,加強作戰統一指揮。這為毛主席後來指揮四渡赤水奠定了基礎。
四渡赤水的過程
(一)一渡赤水
1935年1月28日,中央紅軍行進至土城青槓坡時,與追兵川軍郭勳祺旅發生了激烈的遭遇戰,連總司令朱德、參謀長劉伯承都親自上前線指揮戰鬥。戰鬥陷入僵局,當天,紅軍陣亡 3000 餘人,殲敵 3000 餘人,而敵人援軍又蜂擁而來。1月28日下午,毛澤東等人在土城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果斷決定放棄原定渡江計劃,迅速撤出戰鬥,當晚至次日凌晨,紅軍除以少數部隊阻擊敵軍外,主力分三路西渡赤水河,向四川南部推進,隨後進至扎西。
(二)二渡赤水
中央紅軍到扎西后得到了短暫的休整,但敵軍仍然在從四面八方向紅軍靠攏,中央紅軍依舊很危險。為了提高部隊戰鬥力,紅軍進行了整編。整編後中央紅軍由30個團縮編為17個團。此時川、滇的敵軍已經從南北兩側向扎西逼近,企圖將紅軍消滅在扎西一帶,毛主席洞察了敵人的想法,決定暫緩北渡長江的計劃,回師東進,再渡赤水。1935年2月18日至21日中央紅軍二渡赤水,殺了個回馬槍,重入貴州,奇襲婁山關,再佔遵義城,殲敵2個師又8個團,俘虜3000多人,繳槍2000多支,取得了長征以來第一個重大勝利,極大地鼓舞了士氣、補充了物資。
(三)三渡赤水
紅軍再佔遵義後,蔣介石於1935年3月2日從武漢飛抵重慶“督剿”,親自統領駐川黔的各路軍隊向遵義鴨溪一帶合圍,妄圖再次圍殲紅軍。當敵軍雲集而來時,紅軍決定向遵義以西的鴨溪、楓香壩、長幹山一帶運動。由於敵軍在遵義戰役中受挫,不敢輕易與紅軍交戰,處處躲避,一路退至魯班場,並在此修建碉堡。3月15日紅軍主動出擊,進攻魯班場,這是遵義會議後紅軍投入兵力最多的一次戰鬥,戰況十分激烈,從10時一直打到20時,雙方傷亡都很大。此戰紅軍猛烈的進攻挫傷了敵軍的銳氣,使得敵軍龜縮在魯班場兩天不敢出動,為接下來的三渡赤水贏得了寶貴的時間。3月16日至17日紅軍在茅臺鎮及其附近地區三渡赤水,西進川南,並作出將要北渡長江的態勢,誘敵西進。
(四)四渡赤水
三渡赤水後,紅軍以一個團偽裝成主力繼續誘敵,這支部隊大搖大擺地向古藺進發,喊出打過古藺、佔領敘永、北渡長江的口號,佯裝即將渡過長江。而紅軍真正的主力卻於3月21 日晚至22日,以隱蔽的動作迅速從二郎灘、太平渡、淋灘、九溪口等渡口四渡赤水河,成功跳出了敵人包圍圈。
四渡赤水是開上帝視角都打不贏的一場戰役,都不能說是用兵如神了,那簡直是神在用兵。毛主席根據戰場形勢的變化,靈活機動地指揮紅軍,巧妙地穿插於敵軍重兵集團之間。讓紅軍透過不斷地變換作戰方向,忽南忽北、聲東擊西,牽著敵人的鼻子走,使敵軍陷入被動挨打、疲於奔命的困境,而紅軍則始終掌握著戰場的主動權,成功實現了戰略轉移。簡單地說就是不僅指揮了紅軍,還指揮了敵軍,這就是最牛的地方。
四渡赤水也成為戰爭史上以少勝多、變被動為主動的典型戰例,被世界軍事院校收錄為教材。美國西點軍校對此進行了無數次的覆盤推演,哪怕作為後人已經知曉了全部資訊,也無法取得勝利。這充分證明了四渡赤水是世界軍事史上的一個難以複製的傳奇。不僅展現了毛主席的卓越軍事才能,也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戰爭經驗和戰略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