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今日,達布林已退化成默默無聞的沿海小鎮,幾乎難以為世界的眼光所矚目。但在並不十分遙遠的過去,那裡也曾是中印度海岸的耀眼明珠。直至山河變色、斗轉乾坤,才迅速從原有的高位上一路跌停下來。
其中的轉折就發生在1509年,整座城市在完全被動中陷入刀山火海。
歐洲人筆下的達布林港
早在1471年,俄羅斯旅行家尼基京造訪達布林,立即為眼前的盛況所折服。據他留下的回憶錄記載,這是一座擁有大型城鎮的廣闊海港。不僅聯通南方的邁索爾與北方的呼羅珊,也是阿拉伯、衣索比亞等西方商業中心的合作伙伴。雖然統治本地的巴赫曼尼王朝中道衰敗,但新崛起的比賈布林蘇丹國並不過多幹涉日常事物,努力保護海運貿易的長期繁榮。
大航海時代早期 達布林並未受到多少影響
即便在大航海時代早期,整座城市都沒受到太多牽連。這主要是因為其所在位置比較特殊,既不屬於南方的馬拉巴爾海岸,也夠不到北面的坎貝灣。當時的葡萄牙殖民者還滿足於遠海封鎖,對於中北部水域缺乏探索,寧願發兵威脅波斯灣和紅海,從而使達布林及周邊港口得以維持現狀。
穆斯林世界的反擊 讓印度沿海變得更加危險
當然,如此和諧的局面註定不能長久。作為傳統產業鏈的受益者,幾大穆斯林強權在1507年開啟反擊模式。他們由馬穆魯克埃及牽頭,組織起包含奧斯曼土耳其、威尼斯、馬拉巴爾土邦和古吉拉特蘇丹的國際同盟。隨即以坎貝半島的第烏港為基地,出動歐式戰艦迎擊葡萄牙人。由於計劃縝密、籌備得當,很快便在來年春季的焦爾海戰中獲得大勝。一度迫使對方龜縮回小城科欽,卻沒能徹底將他們逐出次大陸水域。
首任葡屬印度總督 阿爾梅達
作為回應,首位葡屬印度總督阿爾梅達決定展開報復。他的遠征軍在1508年底啟程北上,包括9艘各型戰船和1900名作戰人員,並且要按計劃逐個掃蕩沿途的港口城市。換言之,達布林已成為兩股勢力之間的三夾板,只能被動選邊而無法獨善其身。城市的統治者別無他法,唯有儘可能強化武力。哪怕無法獲得多少強力外援,亦要在歷史的大展臺上書寫最後一舞。
戰爭爆發前 達布林才匆匆建立防禦設施
當年12月29日,阿爾梅達的艦隊抵達達布林,發現眼前的城市格外堅定。雖然過去很少設防,本地居民還是用較短時間挖掘出繞城壕溝,還在內側建有配備火炮的兩道木牆。後面則是約6000名守軍,由居住在附近的印度教徒、宗主派來的突厥軍戶和少量穆斯林海員組成。另有4艘全副武裝的大型阿拉伯帆船,負責堵住水道的入口位置。
除來自古吉拉特的武裝商船 達布林沒能獲得什麼外援
此前,葡萄牙人在印度主要依託海戰與堡壘防禦,尚未有膽子進攻防禦嚴密的定居點。於是,阿爾梅達執意從正面強取,好為日後的決勝充當實戰演練。他派遣幾百人的陸部隊提前上岸,準備配合水面艦艇策動海陸夾攻。
守軍的4艘帆船 很快在集火中湮滅
事實證明,臨時抱佛腳的防禦很難匹敵正規軍老手。首先是拱衛水道的阿拉伯帆船,在頃刻間陷入歐式大帆船的集火之中。儘管穆斯林海員早已習慣將槍炮置於船上,奈何效能終究有差異、數量也嚴重不足。沒能堅持多長時間,就被步步逼近的艦隊撕成碎片。接著,重擊又輪到緊挨著岸邊排列的木牆,同樣是在幾輪轟擊下嚴重鬆動。
正在登陸的 葡萄牙火槍手
與此同時,早已上岸的陸戰隊開始直面達布林人的反撲。他們在小型艦艇的炮火掩護下,按照歐洲戰場的習慣組成長矛方陣,穩步將衝出來的守軍重新推回缺口。特別是配備優質板甲的貴族,在最前排位置引領全隊突擊。兩側還有數量不等的火槍手和弩手,用略微凌亂的輪番射擊壓制本地弓箭手輸出。等到第二層木牆被順利突破,整座城市的防禦基本宣告瓦解,超過1500人在戰場各頭陣亡。
達布林城的防禦 並未堅持多長時間
儘管迅速取勝,守軍還是讓進攻者付出16人戰死、220人受傷的代價。以至於阿爾梅達異常謹慎,一直等到晚上才率領主力上岸。鑑於這座城市頑強的抵抗,他決定授權士兵們在第二天實施劫掠。稍後又意識到很多殘軍仍潛伏於街道或社群之中,擔心分散人力會引起不必要損失。索性一不做二不休,下令縱火將全城付之一炬。
達布林成為第一座毀於大航海時代的港口
次年的1月5日,葡萄牙遠征軍離開達布林,繼續自己的北伐之旅。這座盛極一時的中印度港口,淪為首座毀於海權時代的重要城市,也無可避免的走向衰落。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裡,當地還要承受一輪又一輪的打擊降臨......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