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秘古蹟原貌,品味千年底蘊
打卡地:山西省山陰縣廣武村
參觀價值:儲存最完整的明代長城遺存
參觀路線:推薦自駕
關聯打卡地:廣武漢墓群、雁門關
當地特產:古城乳品、燕麥、豆腐
在中國的廣袤土地上,橫臥著一條蜿蜒四十餘里的古老城牆,這就是被譽為“明長城的活化石”的廣武明長城。
與其他經過修復和重建的長城不同,廣武明長城保留了其古老的原貌,每一磚每一石都見證了歷史的變遷。
可以明顯看到,廣武長城兩側不同的植被顏色|圖片出自網路
這裡的城牆殘破不堪,充滿了歲月的痕跡,但每一處破敗都講述著一個古老的故事,每一個角落都凝固著一個歷史的瞬間。
對於喜歡明朝歷史,還是軍迷的朋友來說,這段長城見證了最後一個漢人王朝的興衰,向世人展示了古代戰爭的痕跡和民族的滄桑歷程。
它不僅是中國明長城的組成部分,更是世界文化遺產的瑰寶。駐足廣武明長城,將明代的防禦體系盡收眼底,歎服於古人的建造智慧,感受歷史的厚重,體驗古老的韻味。
中國荷爾蒙最重的城市
長城文化中,最有味道的莫過於野長城,因為野長城保留了明長城最原始的狀態,歷經煙火戰亂、風吹雨打之後的痕跡——殘破、樸拙的磚牆和敵樓,和險峻的山、蔥鬱的樹一起,才有歷史的味道。
大多數對野長城痴迷的攝影師、畫家和長城文化愛好者,幾乎都去過箭扣長城、司馬臺長城、慕田峪長城等有名氣的野長城。
殊不知在山西境內,也有一段獨特的野長城——廣武長城。
廣武位於“中國荷爾蒙”最重的城市朔州,在歷史上這裡就是“農耕—遊牧”文明的分界線,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將這裡納入中原列國的統治範圍。
廣武長城俯瞰村莊|圖片出自網路
秦大規模修建長城,設廣武縣,即為今忻州市代縣始建縣的名稱。
由於蒙恬曾在廣武西南筑城,養馬備戰,所以有了馬邑這座城市的誕生,唐代時將之改名為朔州。
因戰事而生,朔州及其下轄的代縣充滿了邊塞文化的影子。
明代建立後,為了防止“死而不僵”的北元政權南下,在自己的北部邊境修築了外長城、內長城兩道防線。
廣武長城就屬於內長城。
明萬曆三十三年,,巡撫都御史李景元攜兵備副使李茂春、左參將陳天爵、管糧通判蒲嘉倫終於修築成了廣武段的長城。
這段明長城與過去的北齊長城連在一起,串聯起了西起白草口河東,東至新廣武村全長5964米的中原王朝防線。
廣武長城雖然知名度不高,但它的人文故事卻屬獨一檔的存在。李廣、衛青、霍去病從廣武城出發大破匈奴。王昭君、蔡文姬等“和平使者”從這裡出塞。
廣武長城近景|圖片出自網路
這段長城聽慣了塞外胡邊隆隆的戰鼓聲,如今,駐足這裡依舊能感受到歲月靜好背後的血與火。
如果廣武長城僅僅靠著見證歷史大事就價值不菲,當然不是不可以,但估計其他地段長城腳下的人們會很不服氣。
畢竟,五千年曆史,最不缺的就是故事。
最完整的明代長城
廣武長城的另一大價值就是其製造工藝,這段長城磚石包砌,下為石墓、上面磚砌。內土築高6米~10米,上寬4米,底寬5米。
其實夯土包磚城牆的建築方式很簡單,先把土夯實,然後在外層加上一層磚頭或石塊進行加固。
對比歐洲的石砌城牆,第一感覺是不如人家那邊的堅固,這就給許多“言必稱希臘”的歷史愛好者提供了口舌。
其實,華夏曆史太平時日很短,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我們的老祖宗反正沒少打架,就算我們不是好戰的民族,但捱了這麼多次揍還活著,怎麼著也有點經驗才對。
像廣武長城這種材質的選擇,首先和北方的環境有關。
長城的“土包磚”結構|圖片出自網路
石砌城牆所需材料是以青石切割而成的石塊,為了更好得建造城牆對於石塊的形狀也有著一定的要求。
這就意味著在獲取原材料方面就需要花費極大的人力和物力而成。畢竟在科技並不發達的古代,無論是採集青石,切割石料還是最後的運輸都只能依靠人力來完成。
再者,過去原先長城牆體、關堡等沙土夯築,將之浪費太過於可惜,將之運用又容易毀壞,包磚使其更為堅固,是最經濟、最完美的選擇。
其次是,中國古代的城牆有十幾米厚,是足以在場面跑馬車的,以古代遊牧民族的攻擊手段,想輕易打破城牆是不容易的。
退一萬步講,夯土包磚城牆的大體積和的建築材料特性,使得坍塌下去的這部分城牆一般是混合著大批次的泥土下去。
長城的“土包磚”結構|圖片出自網路
遠看好像開了個口子,近看就會發現這樣的缺口就像泥石流發生時裹挾而下的景象一般,泥土的鬆軟性註定攀爬的困難性,說白了這個口子它也沒那麼好利用。
作為現存包磚最完整的明長城,廣武長城也是最原汁原味的古長城。只有在這裡才能目睹逶迤於群山峻嶺之中的長城雄姿,領略中華民族創造歷史的大智大勇。
月亮門的傳奇
廣武明長城修築過程中,在保障堅固的同時也沒有忘卻美觀。
在每座敵樓的門券上,都有不少居民的磚雕,或人物故事,或花草蟲魚,充滿生活氣息。門楣上的青石上鐫刻著鼓舞將士精神的文字。
想要觀賞明長城最初的顏值,又能用心去領悟、去觸控那段沉澱在歲月中的厚重歷史,那必然是月亮門無疑。
未坍塌前的月亮門|圖片出自網路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地方乃的總設計師並不是萬曆年假那位李巡撫,而是他的夫人徐氏。
徐夫人是明代開國功臣徐達的後人,從月亮門的形制來看,她多少繼承了祖上那種軍事能力。
最初,這裡應該遍佈烽火臺和城樓,徐夫人將之命名為“穿心樓”,幾百年的風風雨雨穿心樓只留下殘留的部分瞭望口,被旅遊愛好者稱為月亮門。
在月亮門上舉目四望,周邊村鎮如同浪花,加上它雖然和過去原貌無法相提並論,但並不存在商業化過度開發的原因,更多是幾百年大自然侵蝕風化的結果。
巧合的是,它和周邊長城牆體相稱相符,這份獨有的滄桑荒涼和飽滿的歷史感,成為了遊客們爭相觀看、合影、懷古的本意所在。
2016年,“月亮門”一度坍塌,成為了“擎天柱”,但絲毫不妨礙遊客的旅遊熱情。
修復前的月亮門|圖片出自網路
2020年,透過3D技術,月亮門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復原。精心打磨的細節只是為了讓它更堅固,歷史風貌得到了最好儲存。
雖然月亮門經過了現代修復,但是它周邊的長城卻依舊維持著原貌。這段長城猶如一位睿智的老人,默默地守望著這片土地,守護著這個民族的歷史和記憶。
山巒疊障、敵樓高聳,花開脈脈、水流清清的山水畫卷,金戈鐵馬、鼓角爭鳴,羌笛幽怨、胡笳聲聲的華麗樂章,英雄出沒、波詭雲譎、迷霧重重的廟堂江湖。
對於求知慾貪婪的你,如果想透過一次旅行,視覺享受的同時腦洞開啟,來一次廣武明長城,就夠了!
參考資料:
楠瓜愛吃糖《廣武明長城:一段見證民族榮辱興衰的活化石》
像廣武長城這種在偏遠山區的遺存,去年來過,今年都不一定記得具體位置,得一次次尋找。
歷史已經更迭無數回,各種族群、各種潮流來來去去,商業化開發有限,原汁原味的它們是我們瞭解文化最初模樣的視窗,價值更為珍貴。
我們深知,這種遺存在中華大地還有很多。
各位朋友可推薦一些,我們會針對性專門撰文,用我們的文字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