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全長約6397千米,居世界第三位,次於非洲的尼羅河和南美洲的亞馬遜河,在上海併入最後一條支流黃浦江,唯見長江天際流,匯入東海。
黃浦江,古時稱黃歇浦、春申江,是上海流量最大的河流,將上海分割成了浦西和浦東。
黃浦江始於上海市青浦區的澱山湖,在吳淞口注入長江,長約114千米,寬約300-700米,是長江入海之前的最後一條支流。
黃浦江是上海的一條主要航道,5萬噸級輪船可透過徐浦大橋(徐彙區與浦東新區之間),2萬噸級輪船可抵閔行區吳涇,3000噸級輪船可抵松浦大橋(松江區),1000噸級輪船可抵丁澱山湖(青浦區)和更西邊的太湖(蘇州)。
太湖大部分水流入澱山湖,再透過黃浦江注入長江。黃浦江之名是如何誕生的呢?
戰國末期楚國的春申君黃歇,是上海母親河黃浦江的締造者。
楚王封黃歇為春申君,封地為淮河以北十二縣,與上海黃浦江無關。後來楚國和齊國戰事頻頻,黃歇就請求置換封地,改封到江東,也就是春秋戰國吳國或越國的地盤,而上海當時的陸地部分(東部還在海里),在春申君封地範圍之內。上海簡稱“申”,就是來源於此。
黃浦江並不是一條天然江河,它與長江、黃河、珠江、黑龍江的最大差異也就在這裡。“浦”這個字,在古代吳語中,所指並非普通江河,而是人工挖掘的河道,即運河。
戰國後期,上海尚是一片荒涼的沼澤地,其中央蜿蜒流淌著一條淺河。雨水多了,就氾濫成災;雨水少了,又河底朝天。人們深受其害,咒之為“斷頭河”。
黃歇到了這裡,組織當地百姓,將水道疏浚治理,使之向北直接入長江口,一瀉而入東海。上海地區便出現一條先向東再折向北去的運河,從此兩岸不怕旱澇,安居樂業。人們感激黃歇的恩德,便將這條大江稱作黃歇江,簡稱黃浦。黃浦江下游,也曾有兩個別名,一個是黃歇浦,另一個則是春申江。
明朝之前,吳淞江(蘇州河),還是太湖的主要出海通道,黃浦江只是吳淞江的支流。蘇州河在那個時候,水量要遠大於黃浦江。
明朝永樂年間,吳淞江淤淺嚴重,黃浦口淤塞不通,戶部尚書夏元吉就提出,把吳淞江南北兩岸支流都給疏通一下,讓太湖水流入瀏河、白茆,直注長江。而這瀏河口,便是當時所謂的“六國碼頭”,鄭和由此率艦出航七次下西洋。此方案與上海相關的部分,則是疏浚上海縣城東北的范家浜(即今黃浦江外白渡橋至復興島段),使黃浦從今復興島向西北流至吳淞口入注長江。
實際上就是把原來的吳淞江入海口,變成黃浦江入海口,當時有人用四個字來概括這個方案:黃浦奪淞。
吳淞江入海口變成了黃浦江入海口,地名依舊叫吳淞口。當時的主幹道吳淞江,慢慢變成黃浦江的支流。打個比方來講,丫鬟與小姐互換身份。
1843年(鴉片戰爭後),上海被迫開埠,英國人早就相中這裡。上海位於長江出海口,進可抵達世界各大港,退可深入中國南方廣闊腹地。地理通達,是上海最原始的資本。
滾滾長江東逝水,英國人沿著長江最後一條支流黃浦江而上,在蘇州河(吳淞江)流入黃浦江的交匯點設立租界。黃浦江從青浦澱山湖到長江,現在流經上海16個區中的10個,蘇州河當仁不讓流過5個區,即使金山區也有支流通往黃浦江。
黃浦江是上海的母親河,溯江而上透過澱山湖可抵達太湖流域;逆蘇州河而上,則可去往蘇州。英國租界所在地叫外灘,後法國、美國等紛紛進駐,從此世界聞名。英國人眼光之毒辣,選點之精準,不愧全世界到處有殖民地。
黃浦江西側稱為外灘,長1.5千米,是近代上海城市的起源,52幢風格迥異的大樓,素有萬國建築博覽群之城稱。
隨著黃浦江的流向變化,上海也逐漸出現了浦東、浦西兩大分野。浦東包括浦東新區等,屬於後開發地區,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有一個說法:“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間房。”當然現下就不一樣了,浦東已經騰飛。
全球的世界級城市,大多數傍水而起,它們脫胎於古代農業城市、近代工業城市,飲用、灌溉、運輸、生產,都離不開源源不斷的水,倫敦有泰晤士河,紐約有哈德孫河,上海有黃浦江。一百年前,黃浦江畔只有浦西外灘“萬國建築博覽會”一條天際線,1990年代浦東的崛起,再添小陸家嘴現代樓宇天際線,左右交輝。黃浦江也不再是市區與城鄉結合部的分界線,已經從“城市邊緣線”一躍而成連線大鳥騰飛兩翼的“城市中心”。
上海有一個坐船遊浦江的專案,初來上海的遊客,很多人會在外灘浦江遊覽碼頭上船,順江而下,一路飽覽外灘之上錯落有致的現代建築。尤其是夜間,華燈齊上、璀璨華麗。船過蘇州河,更可見上海港國際客運站,來自世界各國的客輪,鳴笛和你擦肩而過。往前則是共青森林公園與吳淞口西炮臺址,民族英雄抗英名將陳化成的殉難地便在這裡。再往前到長江口,便是滾滾長江東逝水。
浪奔浪流,萬里濤濤江水永不休。淘盡了世間事,混作滔滔一片潮流。是喜,是愁,浪裡分不清歡笑悲憂。成功,失敗,浪裡看不出有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