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博物館熱”持續升溫,從線下參觀到線上雲遊,“到博物館打卡”逐漸成為人們一種重要的文化生活方式。
1月28日上午,河南省十四屆人大二次會議開幕。政府工作報告提到,要“豐富群眾文化生活”。
如何讓“文博熱”擁有長久的溫度,如何為遊客提供更加便利的參觀體驗,來聽聽河南省政協委員、河南大河網數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敬欣怎麼說——
部分博物館存在預約難、進不去等問題
作為向社會提供服務的非營利性常設機構,博物館的主要功能是研究、收藏、保護、闡釋和展示各種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博物館也是向社會大眾提供教育、欣賞、深思和知識共享的重要場所。
“近年來,公眾參觀博物館的熱情高漲,博物館熱持續升溫。”李敬欣以中秋、國慶“雙節”假期為例介紹,8天假期裡,河南全省博物館、紀念館共計進館觀眾305.4萬人次。
其中,河南博物院參觀量平均每天15000人,最高一天達到16887人,比上一年同期增加了30%。“這是文博領域的景氣現象,拉動了全省文旅事業的發展。”他說。
然而,李敬欣經過深入走訪調研發現,無論平時還是在節假日期間,一些博物館均存在預約難、進不去等問題,尤其是一些知名度較高的博物館、網紅博物館,遊客需要提前多日線上“拼手速”。
“有時候預約票一上線就被一搶而空,更不要說那些使用智慧手機並不熟練的兒童和老年人群體了。”李敬欣表示。
在調研中李敬欣還了解到,在某些地方還存在代刷門票、“黃牛”搶票、惡意搶票、囤票和無故爽約等問題,讓很多真心對文博感興趣的觀眾感到尷尬和無奈,同時也失去一批因打卡博物館前往某個城市旅遊的群體。
“這不僅大大影響遊客對博物館參觀遊覽的積極性,也會讓遊客對河南文旅的熱愛和熱情大打折扣。”他不無擔憂地表示。
“預約”限流之外有更多有人情味的選擇
如今,為應對遊客數量激增,不少博物館選擇“預約參觀”的手段。實際上,博物館門票“預約”機制誕生並不久。
據瞭解,在疫情防控期間,出於防疫需要,對參觀人流量實行切實有效的限制和控制,這是基於現實情況的權宜之計。
“在疫情防控早已結束的時候,一些博物館依然固守無差別的‘預約’制度。”在李敬欣看來,這種“一刀切”的做法,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一種“懶政”表現,不利於我省文博事業高質量發展。
實際上,“預約”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可以服務於博物館的限流,另一方面也會限制觀眾的自由參觀。從既有的新聞報道中可以發現,對於參觀人流量的增長,博物館並非完全沒有應對之策。
李敬欣舉例指出,在節假日期間,為了便於遊客參觀、滿足公眾的參觀需求,河南博物院採取延長開館時間兩小時的舉措。而遊客數量巨大的故宮博物院,也曾經在元宵等節日夜間開放,舉行“元宵燈會”“夜場”等舉措。
“這些方法足以說明,在‘預約’限流之外,還是有更多更有人情味的選擇。”他說。
破解“預約難”困境 實時預估、靈活開放是關鍵
針對以上情況,李敬欣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建立河南省博物館大資料服務平臺。將全省範圍內博物館的實時參觀人數彙總在同一平臺上,透過製作資料圖表等方式,讓計劃參觀的遊客對在館人數實時“一目瞭然”,同時,根據大資料演算法,對博物館預計參觀人數進行實時預估,在達到人數限額的時候及時提示,讓有需求的遊客及時調整和改變參觀計劃。
二是博物館實行靈活的工作機制。目前,全國的博物館基本上都是週二到週日開放,開放時間為早上8點、9點到下午5點。“朝九晚五”的開放時間是非常典型的8小時工作制,這一開放時間除了兒童和老年人,大多數遊客都在工作,所以只能選擇在週末參觀博物館,這也是造成博物館節假日期間人流量激增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建議博物館實行靈活的工作機制,在每週開放日中,根據河南省博物館大資料服務平臺的資料延長開放時間;或者實行三班倒機制,將下午時間延長到夜裡10點,第二天進行調休,為上班族留下參觀的時間空間,使博物館真正成為公益事業,成為群眾的知識營養地。(李東寶/文 魏凱/圖)
關注河南省文化和旅遊手機報(ID:hnlysjb)
瞭解更多旅遊資訊
來源:大河網
編輯: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