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
即年俗的味道
要從傳統記憶中尋找
今天就一起來找找
安康的年味吧!
“臘月二十七,全家老小試新衣”
“臘月二十八,家家把面發
製成小零食,還叫滷汁鍋裡開了花”
臘月二十七,全家老小試新衣
過去婦女的服裝時常是上身著襖、衫、袍,而下身束裙子、褲。配以披風、腰巾、抹胸、膝褲、襪、鞋靴等,裙子以紅色最流行,其次是紫、黃、綠色。在清朝婦女穿旗袍,清晚期和民國時期婦女多數穿旁邊扣布紐扣的大襟衫。總之,女式服裝式樣和麵料多變,花繡魚蟲彩雲,婀娜多姿;男人的服裝基本為圓領袍衫、襴衫、長袍和馬褂、大襟、琵琶襟、疙瘩紐子對目襟、中山裝、大翻領、小翻領。
這些服裝都是要做的。做衣服是過年的頭等大事,尤其孩子們盼望過年穿新衣。有兒歌:“穿新衣,過新年,新衣新褲讓人瞧。穿新衣,放鞭炮,街頭巷尾真熱鬧。穿新衣,吃年飯,兄弟姐妹開心笑。穿新衣,守天亮,煙花炮竹整夜叫。穿新衣,串家門,糖果花生任我挑。穿新衣,記恩情,善待父母要盡孝。”所以,為了過年新衣服,一過冬月,家庭主婦便開始把平時織的土布、買的綢緞拿出來,要麼自己一針一線縫製,要麼請裁縫製作。眼看到過年了,趕緊讓家裡人試穿,不合適的抓緊修改。
上世紀70年代,隨著縫紉機的使用和普及,製作新年衣服基本改為機器縫製。上世紀90年代,工業發展帶來服裝大變革:化纖成為服裝面料的主體,機械化、工業化、規模化的服裝生產,讓西裝、夾克、唐裝、皮衣、連衣裙、迷你裙、超短裙、吊帶裙、半身裙、半身短裙、半身中裙、半身長裙、喇叭褲、牛仔褲、直筒褲、七分褲、熱褲、燈籠褲、短褲等遍佈城鄉的角角落落,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人們縫製過年新衣的習俗被服裝商品化替代,成為一種記憶。
臘月二十八,家家把面發
製成小零食,還叫滷汁鍋裡開了花
有民諺:“臘月二十八,各家把面發。滷汁鍋裡開的花,香的讓人彈(音dan)嘴巴。主家鍋裡噼裡啪,弄得胡豆張嘴笑,弄得包穀開大花。”
圖源網路
為了大過年期間少動手,同時為了過年期間方便、迅速做飯招待客人,女主人在過年前兩天用甜酒作酵母發麵,蒸饃饃、包子、花捲,有手巧者給小孩蒸老鼠(音fu)兒、公雞、魚、老虎、豬、貓、兔子、龍、喜鵲、花兒、元寶等,給小孩以驚喜和祝福。過年,客人來了把蒸出的饃饃、包子、花捲打點後坐席喝酒。
圖源網路
圖源網路
為了把最好的菜品展示給客人,家家戶戶把滷菜環節看得很重。滷菜是先把豬的頭、蹄、下水、雞肉、牛肉等肉類焯一下,去血水,然後把豆腐乾、豆腐卷、蓮藕、魔芋豆腐、芋頭乾等放一大鍋中待用。再用一個炒鍋先炒糖稀至焦黃色倒出,再加油用花椒、大茴、小茴、肉扣、香葉、蔥薑蒜炒,加醬油製成滷汁(醬油多少決定滷菜的色澤),與糖稀一併倒大鍋加水開始滷菜。滷鍋湯開約20分鐘去火,待滷菜泡一夜入味。
圖源網路
圖源網路
給客人和小孩製作零食是過年的體現。安康過年零食有炸面角、炒黃豆、炒豌豆、炒花生、炒紅苕片兒、柿餅、柿子皮、核桃、紅苕糖、芝麻糖等。經典的傳統零食有炒包谷花和油炸胡豆。炒包谷花時把河裡拿回的響沙洗淨,放鍋裡炒紅後把包穀倒入,很快包穀便龞(音bie)出花,鏟到篩子一搖,響沙去包穀留;油炸胡豆是把胡豆泡一天,同時要看胡豆發的程度確定時間。把泡發的胡豆從光面頂用剪刀下十字剪,剪到胡豆三分之二,晾乾水分後下80度左右的油鍋,翻炒炸制,待豆香出撈出……炸出的油胡豆像一朵一朵花兒,吃起來香脆不硌牙。而現時市場賣的纏腰油胡豆、離殼兒油胡豆與之無法比擬。
本文為安康旅遊綜合整理,相關轉載內容只為分享傳播之用,非商業用途。文章或圖片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字或圖片來源網路,無法核實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來源: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陝西節慶文化促進會副會長、安康市作家協會副主席 羅先餘
編輯:湯金梅
責編:童慧
終審:張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