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燈聯盟想要改革企業稅,但如何改革還存在爭議。德國經濟研究所的一項分析表明,德國的稅收問題在國際上產生著特殊的效應。
德國在國際稅收競爭中處於落後地位:公司名義稅率接近 30%,高於任何其他工業化國家。科隆德國經濟研究所 (IW) 國家、稅務和社會保障部門負責人Tobias Hentze分析了歐洲和其他發達經濟體的稅收規則後嚴厲指出,:“德國沒有試圖透過稅收方面讓自己更具吸引力。”
政客們現在承諾將對企業稅負有所改善。聯邦經濟部長哈貝克對《世界報週日版》表示“我感覺,我們總體的企業稅收不再具有國際競爭力和足夠的投資友好性”。他回應財政部長林德納的要求表示,改革稅法對“經濟好轉”是必要的。
Hentze表示,自上次改革(2008年)將公司稅從25%降至15%以來,德國一直停滯不前,而其他國家卻在向前邁進。德國從“全力競爭”的地位逐漸滑落到局外人的地位。總體稅率為29.94%,僅為日本的同類水平。根據IW測算,經合國家的平均稅率僅為23.60%,歐盟也僅為21.13%。
地區稅收差異加劇影響力的差異
Hentze認為,造成國家沉重負擔的不僅僅是聯邦政府的不作為,還有德國許多地方市政糟糕的財政狀況。地方市政徵收的貿易稅約佔企業稅負的一半。不過各地的水平並不相同。富裕的城市保持較低的價格以吸引更多的公司,而較貧窮的城市試圖透過貿易稅來創造急需的財政收入,在企業落地選址方面特別缺乏吸引力。例如在勒沃庫森的企業負擔不到 25%。而Oberhausen則超過36%。
僱員與企業的稅負一樣沉重
IW認為,德國不僅讓企業感到壓力,還讓急需的國外技術工人敬而遠之。主要原因也是高稅收導致的淨工資較低。德國僱員的所得稅和社會保障繳款也遠高於經合組織的平均水平。以沒有孩子的單身人士計算,稅收佔工資的47.8%,比工業化國家的平均水平高出13%以上。
除了著眼於平均值,經濟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還比較了邊際稅收比例。即包含獎金等所有僱主支付的勞動力成本最終以稅費形式上交給國家的比例。德國特別狠,58.4% 全部進入國庫。而經合組織的平均水平約為44%。
高稅收通常伴隨著高福利,Hentze嚴厲批評政客在繳款和稅收方面缺乏努力作為。例如,其他國家針對年輕人提供與年齡相關的折扣,或者針對年輕專業人士有普遍的優惠政策。
德國的稅率改革必須循序漸進。Hentze表示:“應在遵守債務上限的同時,將企業稅收帶回到國際平均水平。”哪怕,“未來5年每年將公司稅降低1個百分點”,也對企業來說是一個訊號。
積極樂觀才能運籌帷幄
如果僱員有機會工作更多或從事薪水更高的工作,那麼他的淨收入就會顯著增加。德國政府和企業的關係也是一樣,需要一個激勵企業投資和創造更多工作的理念。
德國現在不願對稅法實施改革的主要原因就是怕損失稅收收入。聯邦財政部預計2025年財政預算赤字將達到數十億歐元。為此Hentze指責政府當局忽視了稅收改革計劃可能產生的積極影響,而只是算計自己可能損失多少收入。
包括願意削減團結稅的財政部長也被這種潛在的悲觀情緒所包圍。Hentze認為,一些預期的收入損失最終不會成為現實,德國稅收改革的討論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