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安徽鳳陽,很多人最先想到的都是被譽為中國農村改革發源地的我國十大名村之一的小崗村,以及入選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民間藝術中的 “俗”“花”代表——鳳陽花鼓。不過關於鳳陽最值得品讀的還要屬“帝王之鄉”那厚重輝煌的明史。
鳳陽作為安徽省歷史文化名城,同時也是一生中要去的‘66個文化旅遊大縣’之一,境內不光名勝古蹟眾多且這些人文景觀的品味都普遍較高,這裡有被譽為“東方巴比倫”、“明代第一流”的明中都城遺址,有高大雄偉堪稱國內之最的華夏第一譙樓鳳陽鼓樓,還有中國著名的皇家寺院同時也是江淮一帶的佛教中心龍興寺等等。而今天我所打卡的明皇陵更是明代最早的皇家陵墓。
明皇陵坐落於安徽滁州鳳陽縣城南約7公里處,它初建於元至正二十六年,經過為期13年的營建,於明洪武洪武十二年才竣工完成。它始稱“英陵”,後來改稱為“皇陵”,是明太祖朱元璋為其父母和兄嫂修建的陵墓,也是明代最早的皇家陵墓,雖然墓主人並非帝王,卻有著與南京明孝陵和北京明十三陵同樣的規制,可以說是一座十分特殊的陵墓。
由於明皇陵在開始修建時朱元璋還未登基,因此在徹底完工前佈局、方位、規制等都經歷了一系列重大調整,這才有瞭如今我們所見的遺址規模。明皇陵的形制規劃是按照“前朝後寢”的制度設計的,總體佈局採用“三套方城”,且所有的建築均呈對稱分佈。從《鳳陽新書》記載的“皇城一座,磚壘,高二丈,周七十五丈五尺,紅土泥飭。正殿九間,丹陛三級,黃琉璃瓦,青碧彩繪……”可以看出,明皇陵不僅規模宏大,其中的建築、裝飾也是精美異常,可謂是宮闕殿宇、壯麗森嚴。
雖然自明末以來,皇陵在不斷的風雨侵蝕和人為破壞中,原本規模宏大的皇城、磚城、土城,以及華麗的千餘間殿宇、房舍,多數已淪為廢墟,但在遺址上還是極具看點的。像朱元璋親撰的“大明皇陵之碑”,以及造型逼真、刻工精細的石雕石刻等。尤其在兩百多米長的皇陵神道兩側立著的32對石像生,它們均由整塊石料琢成,雖然歷經了600餘年,至今依舊仍如新刻、細節可辨。
這些石像生中不僅有帝王陵寢雕刻中首次出現的麒麟,還有石羊、石虎等一眾寓意吉祥且彰顯“孝”之美德的石雕石刻。跟我國現存帝陵的石雕石刻相比,明皇陵的石像生無論是數量之多、內容之豐富,還是造型刻工之精美程度,都堪稱歷代帝王陵之冠,是上承宋元,下啟明清的大型石雕藝術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