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國畫家魏康寧近日為《畫說九江》題字)
文/孫海帆
1973年的某一天,九江二中17歲學生吳洪生帶著自制的簡易畫箱,背靠南門湖垂柳,面對學校的西南門畫下一張水粉寫生,這是迄今為止所能見到的唯一一張二中學生畫的“老校門”。
吳洪生17歲寫生1972年九江同文中學(九江二中)西南校門
時間過去半個世紀,當年曾出入此門的學子大都年過花甲,吳洪生筆下黑瓦平房的傳達室,灰色暗淡的圍牆,尤其是校門口的百年香樟,成了一代人的集體記憶。
現在的同文中學西南校門(網路圖片)
吳洪生當時是二中美術組的成員之一,在美術組中他年紀最長,個子也最高,且他的素描和色彩已具有相當基礎,不過由於家中兄弟多,生活艱難,他未讀完高中就參軍入伍了,此後吳洪生再也沒有拿起畫筆,2016年,吳洪生從九江包裝工業協會秘書長任上退休,他是九江眾多曾經學習美術而最終圓“畫家夢”的人之一。
原九江包裝工業協會秘書長吳洪生(中)工作照(網路圖片)
九江二中緊鄰南門湖,被綠樹成蔭的南湖路和古老的庾亮南路所環繞,2001年,這所百年名校改用回它的原名同文中學,在它的校園裡,圍牆外,都有許多值得“畫說”的故事。
同文中學鳥瞰(網路照片,攝影莎蘿蔓蛇)
孫九斌1970年代油畫寫生《九江二中西南門外南湖路》
客觀地說,在1976年之前的十年裡,由於老師對“封資修”諱莫如深,二中多數學生除了“最傑出的校友”方誌敏烈士之外,對學校和周邊的建築歷史並不如今天這麼清楚,只覺得學校的教學樓、辦公樓、宿舍區,還有和西南門直對的那棟幾乎廢棄的書院樓看上去比較“洋氣”,知道是外國人蓋的。
1910年同文書院書院樓老照片
今日同文書院(羅建華攝影)
1976年,二中音樂、英語老師胡其春之子,19歲的胡有源畫了一幅油畫寫生《二中教學樓》,畫面中突出的拱形前廳金光燦燦,兩側的大理石臺階如玉手託舉,這種歐洲經典設計在建築上強調了“師道尊嚴”,讓學生們對老師充滿敬仰,也讓許多調皮的孩子望而生畏,對他們來說,帶著忐忑的心理拾級而上是珍貴的 “校園回憶”。
胡有源1976年油畫寫生《二中教學樓》
老教學樓為1873年創辦的儒勵女中的教學樓(胡有源攝影)
1930年代九江儒勵女中老照片(網路圖片)
相比那些住在廠礦和郊區的孩子來說,胡有源從小就生活在 “傳統豪宅區”,他每天穿行在古色古香,結實密封,冬暖夏涼,建築質量很好的“歐洲小鎮”裡。
胡有源1980年代水粉寫生《二中氣象站》
汪昌熾1960年代寫生庾亮南路《天主教堂》
1910年的天主教堂(張廷提供照片)
從北面出得校門有1900之年前“洋教會”興辦、1949年後“回到人民手中”的生命活水醫院以及成為九江地區行政核心和行署大院的修道院、教堂及別墅洋房,現在這個地方是“九江庾亮南路歷史文化街區”。
1930年的同文中學北校門(張廷提供照片)
楊華寫生《潯城行署大院別墅之一》(選自歲月留痕——九江歷史建築美術作品展)
陳良孟 《行署大院別墅一》(選自歲月留痕——九江歷史建築美術作品展)
二中子弟胡有源在五中讀書,五中也在庾亮南路,因為此,胡有源和曾在兩校讀書以及居住在庾亮路一帶的“小畫友”包澤偉、謝躍、邢世平、吳洪生、羅建華、葉小華、吳小京、馮月清、彭孟芝、王強民、蔡志平、馮坤等都有交集,此外,他們還有個“不是畫友勝似畫友”的同學兼密友,他叫張廷。
九江文史專家張廷(照片選自公眾號《馮曉暉》)
張廷住在庾亮路北端的西園,與畫家饒國安家比鄰,從小就見到饒家“沙龍”出出進進的“畫畫的人”,沒事也喜歡和學畫的同學玩,但是,他在興趣愛好上卻“另闢蹊徑”,結果他的人生軌跡和九江畫家群體成了一條“漸近線”。
饒國安1980年代水粉寫生《二中氣象站》
張廷在文玩市場找到的九江畫家80年代的“儲蓄宣傳畫”(張廷提供)
在行外人看來,畫畫的人多少都有點“怪癖”,比如他們天然喜歡有“包漿”和“古舊”的事物,所以,古蹟、老屋、舊街、陳品包括偏遠的山村和少數民族是他們樂此不疲的描繪物件。張廷在這一點上和小畫友們意趣相投,他自小也喜歡“老東西”。
吳西屏水彩作品
羅建華水彩《春安里民居二》(選自歲月留痕——九江歷史建築美術作品展)
胡有源1980年代水粉寫生《被拆除的大教堂》
葉小華水彩寫生 《老街吳城》(選自歲月留痕——九江歷史建築美術作品展)
於是,當張廷的“畫畫的”同學和朋友持續關注那些有時光印記、年代質地、斑駁光影、豐富肌理的景物,感性地將它們作為展現畫技、表達內心、追求藝境、求變求新的載體的時候。張廷則“不動聲色”,理性地蒐集“時光的碎片”,埋頭於發現、整理、歸納九江的“微歷史”,而因為他多年的研究,九江的歷史變得更加感性、豐滿和耐看。
張廷主編及策劃的部分九江文史書籍
在“小畫家們”學畫的年代,庾亮南路被改名為“紅旗南路”,整天“紅旗招展、標語漫天”,現在被保護的那些“歷史文化建築”卻灰頭土臉,可就是在這種情形下,這些在學校和班級裡“出牆報”、“刷標語”、“佈置會場”的“小宣傳員們”在背起畫夾的時候還是願意去畫“反動教會毒害、殘害中國人民的罪證”,令張廷和他的朋友們沒想到的是,多年後這些畫在“庾亮南路歷史文化街區”改造中凸顯了重要的參考價值。
孫慕文1974年水彩寫生《生命活水醫院》
帥漢鍾《活水醫院住院樓(上世紀80年代)》(選自歲月留痕——九江歷史建築美術作品展)
孫九斌水彩作品《生命活水醫院》(選自“九江釋出”書畫名家齊賀九江榮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徐榕國畫作品《修道院》(選自“九江釋出”書畫名家齊賀九江榮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2016年,這條以東晉名士庾亮命名、匯聚了自1861年九江開埠後建成的天主堂、修道院、同文書院、儒勵女中、生命活水醫院等眾多西式建築的庾亮南路首次獲批成為“江西省歷史文化街區”。
庾亮南路歷史文化街區入口(饒國安提供照片)
庾亮南路修道院舊址(羅建華提供照片)
庾亮南路歷史文化街區全景(照片選自潯陽晚報《九江市民國慶休閒又多了一個好去處,庾亮南路歷史文化街區開街》一文,攝影歐陽海員)
街區內有2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和5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經過1年的改造後,2018年9月28日舉行落成開街儀式。
庾亮南路歷史文化街區落成開街儀式(照片選自“九江釋出”,攝影劉家)
羅建華(前右二)與有關領導和專家在專案現場
在儀式上,作為負責街區內壁畫及文化景牆設計實施的“歷史文化公共藝術”創作小組成員畫家徐冬林、饒國安、建築師羅建華還有九江原博物館館長汪建策、文史專家張廷等美術界、史學界專家聚集一堂,這也是張廷和“發小們”在事業上的又一次重要的合作和交集。
“歷史文化公共藝術”創作小組成員汪建策、張廷、徐東林、饒國安、羅建華(從左至右)(羅建華提供照片)
饒國安(前左四)在介紹壁畫設計(饒國安提供照片)
有話說“收藏是屬於有心人的。”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還在九江國棉一廠當工人的張廷就注意蒐集那些人們熟視無睹的物件,比如各種證件和票據,而事實表明,這些計劃經濟年代的生活“通行證”在進入新時期後成為了一個時代的縮影和證明。
張廷在整理他蒐集的各種票證(照片選自潯陽晚報《方寸票證見證發展變化》一文)
張廷收藏的部分票證(照片選自潯陽晚報《方寸票證見證發展變化》一文)
張廷收藏的部分證件(照片選自潯陽晚報《方寸票證見證發展變化》一文)
張廷主編的書籍《票證紀事》封面
張廷主編的書籍《票證歲月》內頁
張廷主編的書籍《票證歲月》封面
而在這個過程中,張廷也從收藏進入到城市史的研究,終於,他從一個純粹的“舊物和古錢幣收藏家”成為九江文史的專業研究員,和陳尚秋、陳新代、汪建策、吳聖林、崔若琳、錢政、馮曉暉文史專家等一起不斷地將九江更多真實的歷史與細節呈現在人們面前。
張廷主編及策劃的部分九江文史書籍
對自己和美術及文史的情緣,張廷回憶到:“我雖然不是‘畫畫的’,但我卻對此情有獨鍾。20多年的文史編纂工作,也讓我與九江畫壇的師長、兄弟們交往頻繁,甚至策劃出版了《潯陽詩畫》、《能仁繪聲》、《潯陽憶舊》等等專輯,個別文史專輯中也收錄不少他們的作品。”
張廷主編及策劃的《潯陽記憶》、《潯陽軼聞》封面
“倘若我們把庾亮路(南、北)作為九江城南北中軸線的話,除了這些畫畫的同學和發小,曾經居住在這條路的兩側還有民初著名畫家孫墨千、現代美術評論家蔡若虹和他的同學,九江地方文史學家鄭綬笙、安徽大學教授吳寶泰、書畫家劉雨嵐、對聯學創始人陸偉廉、工藝美術大師程子龍、古玩鑑賞家肖瑾、瓷版肖像畫家胡銘等等,其實我在把玩古董、蒐集票證、探究文史等方面,很大程度上潛移默化地受到這幫鄉賢們的深刻影響。”
張廷編著的部分古錢幣收藏專著
而關於庾亮南路和塔嶺南路改造過程的細節,張廷說:“當時改造升級時是按兩塊地段來分別設計的,蓮花池小區也是作為整個歷史街區一分部分設計的,由羅建華屬下團隊完成,壁畫出自盧青雲,我撰寫了《蓮花池的變遷》序言。
包澤偉油畫作品《蓮花池的傳說》
張廷主編及策劃的《百年大中路》、《百年蓮花池》封面
陳玲榮2023年水彩寫生庾亮南路附近《塔嶺南路老街區》
庾亮南路和塔嶺南路那一片的文案圖片資料,均已收錄到《潯陽街巷》一書中,其中的碑記、序言、說明均由我撰寫的。最後為了申報歷史文化名城的統一要求,捨去了蓮花池歷史文化社群一塊,合併了塔嶺南路一段,統稱為庾亮南路歷史文化街區。”
張廷主編及策劃的《潯陽街巷》、《潯陽城垣》封面
“歷史文化公共藝術”創作小組成員饒國安(站立者)、張廷、汪建策、徐東林、羅建華(從左至右)
庾亮南路歷史文化街區的“網紅打卡點”由壁畫、雕塑和文化景牆組成,在 “歷史文化公共藝術”創作小組中汪建策、張廷任總監,羅建華擔任總策劃,徐東林、饒國安擔任“桑林書聲”、“潯城記憶”、“庾亮傳奇”的主筆,“老物件陳列”部分由張廷主創。
庾亮傳奇壁畫的設計線稿(饒國安提供)
庾亮南路歷史文化街區改造效果圖之一(羅建華提供)
庾亮南路歷史文化街區改造效果圖之二(羅建華提供)
壁畫“桑林書聲”素描小樣(徐東林主筆,羅家華提供)
壁畫“桑林書聲”色彩樣稿(徐東林主筆,羅家華提供)
開街儀式上由張廷主創的“老物件陳列”一角(饒國安提供照片)
徐東林、羅建華、汪建策在北京古舊書店尋找相關歷史文獻(羅建華提供照片)
庾亮南路歷史文化街區壁畫及雕塑(照片選自潯陽晚報《九江市民國慶休閒又多了一個好去處,庾亮南路歷史文化街區開街》一文,攝影歐陽海員)
它既將嚴謹和學究的城市史學以一種鮮活和生動方式呈現出來,也展現徐東林、饒國安等職業畫家將“架上繪畫”拓展到公共藝術空間的能力,這個時候,他們已經不是單純的畫家,而是“環境藝術家”、“視覺藝術家”、“裝置藝術家”和“綜合材料藝術家”。
壁畫“潯城記憶”鑄銅浮雕壁畫小樣(饒國安主筆,(羅建華提供照片)
饒國安在北京宋莊監製壁畫製作(羅建華提供照片)
徐東林(背對者)在指導製作者修改壁畫細節(羅建華提供照片)
其實,縱觀世界藝術史,很多大師一生並非完全囿於平面繪畫內,他們都在繪畫之外的建築、城市雕塑、公共壁畫、服裝設計、工藝品、陶瓷藝術、裝飾等方面別開生面。同樣,畢生埋頭在畫室中創作而不涉及應用美術的中國畫家也鳳毛麟角。
庾亮南路歷史文化街區壁畫安裝現場(羅建華提供照片)
庾亮塑像(羅建華提供照片)
改造完成後庾亮南路歷史文化街區鳥瞰(羅建華提供照片)
以九江籍畫家來說,除常年從事美術教育的胡有源、蘇曉鴻、魏康寧、李海林、彭孟芝外,他們中有在印刷廠擔任美工的熊鳴歧,報社美編及行政職務陳玲榮,有電影美術師孫九斌、王珍平,舞臺美術師朱恭良、潘忠立、吳振翔、孫慕文,有致力於公共藝術的朱煌、陳星平,還有少年時學習美術之後從事水利、建築、電視新聞、包裝設計、企業管理的陳敏建、羅建華、郭潯生、吳洪生、邢世平、傅南平等等。
張廷(左)、饒國安(中)、羅建華(右)在壁畫製作現場(饒國安提供照片)
饒國安在江蘇興國陶瓷廠指導製作壁畫(饒國安提供照片)
饒國安在北京宋莊壓型工廠指導製作壁畫(饒國安提供照片)
徐東林在庾亮南路施工現場指導壁畫安裝(饒國安提供照片)
對於他們來說,美術不僅是他們最早認識世界的方法,也是進入社會各個領域前就掌握的一項技能,更是他們建設和美化城市和生活的審美基礎,所以,學畫對人生“有百利而無一害”。
“庾亮南路實驗小學小畫友”王勇、王強民、馮坤、包澤偉(從左到右)
庾亮南路是多位九江籍畫家少時學畫和成長的地方,回望半個世紀前,少年吳小京在老“育嬰堂”外廊家中的拱形窗下練習毛筆字,父親吳有恆在一邊指點。
清末九江育嬰堂門前(嚴耀喜提供照片)
位於庾亮南路的“裴氏老宅”現在還在(張廷提供照片)
不遠處一幢歐式建築的走廊被隔成一間長長的小房間,裡面一側堆滿了美術資料,另一側是畫架,這是包澤偉的“微型畫室”,在他房間的斜下方一樓住著美術少年蔡志平,而胡有源的小畫室則在一幢神父留下的別墅地下室內,在胡有源家不遠的原儒勵女中的辦公樓裡,還有一群初中生正在專心致志地畫著素描。
孫九斌1970年代寫生胡有源家居住的別墅
包澤偉在老照片上標註二中美術組的位置
傅南平1981年10月水粉寫生《九江市二中操場邊的紅房子(秋色)》
這是“山河一片紅”的1972年,九江教育部門正在二中內舉辦“暑假教師培訓”,因有百年的人文底蘊,二中竟然派出學校美術組的孩子參加,說是要為學校培養“小美術老師”,便於搞好革命宣傳,於是,二中美術組的包澤偉、吳洪生、馮月清、餘金印、孫海帆等初中生在“趙老師”的帶領下集體“混跡”於各中小學校的老師中上課。
孫九斌1970年代中期寫生九江二中靠近南門湖池塘邊的教工宿舍
1983年包澤偉與原二中美術組成員馮月清在廬山寫生(包澤偉提供照片)
在培訓課上,他們不少人第一次聽說鉛筆有BH之分,頭一次見到哈定所著經典美術教材《怎樣畫鉛筆畫》,也人生第一次踏入了正規的美術學習門檻。在彼時,二中的這種做法無疑是“出格”的,但是,正因為如此,美術組的孩子卻受益終身。
哈定《怎樣畫鉛筆畫》封面(網路圖片)
哈定《怎樣畫人像》內頁(網路圖片)
庾亮南路深厚的文化滋潤讓包澤偉、吳小京、胡有源等念念不忘,包澤偉回九江必去這裡“尋根”,他們家住了五十多年的房子已被拆遷,吳小京則將自己的工作室設在舊居附近,而在他工作室的一步之遙,就是老九江書畫院,畫院的原書記王強民也是在這條路上長大的“學畫少年”。
蔡志平1970年代油畫寫生老人頭像
對此,包澤偉深情地回憶到:“對美術的喜愛、畫畫應該是從庾亮南路上公益幼兒園開始啟蒙的,而小朋友們在一起畫畫,應該是從實驗小學二年級後才開始。那時因我父親包思琦喜歡畫畫,於是親戚辜存雄便介紹同事遊陽生教老包畫頭像‘三庭五眼” ’寫生,靜物‘五個調子’寫生。這樣,遊老師就成了我最早的美術老師。”
庾亮南路與甘棠南路交匯處九江天主堂實景照片(嚴耀喜攝影)
嚴明2017年水彩寫生《九江天主教堂》
說到寫生,包澤偉說:“必須感謝庾亮南路上的鄰居蔡志平和他弟弟蔡凱平。上世紀六十年代常請蔡志平做模特,照著《素描教學》教材上擺畫各個角度頭像,請蔡凱平畫帶手的四開紙素描,這樣的練習,日積月累下來也還真是有效果,敲開了用素描造型之門。蔡志平因比包澤偉小几個年級,但他精明能幹,勤學苦練,也走上了高階美術師的臺階。正是長袖善舞,獨當一面。”
武漢設計工程學院公共藝術學院執行院長、陶藝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工業設計藝委會委員,中國會展研究會藝委會委員,湖北高校設計藝術教育指導委員會理事,武漢展示學會藝委會名譽會長,教授,碩士生導師謝躍。
“而同班同學王強民天資聰穎,因受他兩位鄰居兄長的影響開始畫畫、臨摹宣傳畫。一來二去王強民、胡有源、吳小京、馮坤、謝躍、王勇、邢世平等就不由自主的畫起來。後來因工作與各種成家立業的原因,77級高考後就各奔前程了。許多年後才知道,只有謝躍、胡有源、吳小京和我從事了一輩子的美術類專業創作、美術教育工作,幾十年裡中途沒有改行,一直堅持小時候的對美術憧憬與追求。”
孫九斌1983年油畫寫生《四碼頭老菜場(九江劇院后街,五中對面,其高房裡有著名書法家、九江書畫院原名譽院長曹曉的宿舍) 26.5x33cm
其實,整條庾亮路長度不過1.3公里,可這裡卻出現了包括二中的畢業饒國安、徐東林、曹曉、包澤偉、謝躍、吳小京、胡有源等多位中國美協、書協會員和高階美術職稱的畫家、書法家,因此,把庾亮路稱為“藝術家搖籃”也毫不為過。
庾亮南路街景
孫九斌1983年油畫寫生《丁官路與庾亮南路交界處》
王珍平1980年代速寫與庾亮南路相交的雙峰路旁民居(靠近潯陽路口)
1994年九江書畫院成立,首任院長是徐東林、副院長有饒國安等,由於既熟悉又在此工作,所以日後由他們主理 “庾亮南路歷史文化街區”的相關創作實至名歸。
2004年九江書畫院更名九江畫院會場(孫九斌提供照片)
已故著名書法家、九江畫院原名譽院長曹曉在活動現場(孫九斌提供照片)
著名書畫家崔廷瑤、方國楨在活動現場(孫九斌提供照片)
帥安、崔廷瑤、洪康民在活動現場(孫九斌提供照片)
(從左到右)饒國安、胡毅、湯炎生在活動現場(孫九斌提供照片)
2004年九江書畫院更名九江畫院,在揭牌儀式上,九江新老畫家歡聚一堂,以筆墨抒懷,他們中有與庾亮南路有不解之緣的曹曉、徐東林、饒國安和崔廷瑤、方國楨、湯炎生、洪康民等“老一輩書畫家”,也有時年35歲,日後成為九江畫院院長的胡毅。
胡毅
與他們相比,現任九江畫院院長、九江美術館館長鬍毅,雖然也用厚重和象徵的手法表現過庾亮南路文化遺存,但他並非“生於斯長於斯”的“老九江”,在他血脈中沒有過多老城歷史的情結,相對也少了些沉重與羈絆,而這恰好讓他具備了用當代藝術觀念重構傳統,創造新銳視覺藝術,展現時代和先鋒性的創作優勢。
胡毅作品《天主教堂》(選自“九江釋出”書畫名家齊賀九江榮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在胡毅的作品中,除“蓮系列”和市花及周敦頤《愛蓮說》與九江有地域上的聯絡外,他近年的“衣”、“經卷”、“銀”系列從主題、具象、能指各方面都無明確的“在地性”,而是歷史、宗教、時間和感知、意象的集合,而這一切,與他的軍旅生涯和多年在外學求學遊歷的經歷與視野有關。
胡毅水墨作品《蓮·香遠益清》
據相關介紹“胡毅1969年出生於江西。先後就讀吉林延邊藝術學院美術系、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現任中央美術學院訪問學者、中國美術家協會綜合材料繪畫藝術委員會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江西省美術家協會綜合材料繪畫藝委會主任、第十三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評委、第三屆全國綜合材料(寧波)雙年展評委及江西省青年美展評委。”
胡毅“衣系列之一”(選自東方藝術·大家 | 重塑空間——胡毅·楊洋雙個展)
眾所周知,繪畫中有油畫、水彩、素描、水墨等傳統材料,它們強大的表現力繪就了人類的美術史,而進入當代藝術時代,一些非傳統材料如麻布、金屬、油漆、顏料、織物、木板、鐵絲、玻璃等也進入了藝術家的畫室,成為新的繪畫材料,這種以平面與空間、裝置的結合、邊緣與交叉融合的繪畫方式被成為“綜合材料繪畫”,關於此,胡毅在一次採訪中說:
胡毅2021年綜合材料作品名稱:經卷2021-3132(選自《江西綜繪藝術人物丨胡毅:感知的顆粒》一文)
“一直認為綜合材料繪畫,跟材料沒有多大關係的。比如傳統中國畫,一張宣紙、一個墨加一個水,兩個以上的材料不就是綜合嗎?但不能講這就是綜合材料繪畫。綜合材料繪畫是一個創新平臺,是一種新概念、新樣式、新思維。用一句經典的話來闡釋:‘單畫種的演進,多畫種的融合’。單畫種比較好理解即我們現有國、油、版、壁、年等畫種,要在其一畫種原有的樣式上進行創造性變化。
胡毅2021年綜合材料作品名稱:經卷2021-7023(選自《江西綜繪藝術人物丨胡毅:感知的顆粒》一文)
多畫種的融合比較好理解,就是多畫種間的互通融合創作出新的藝術樣式。所以綜合材料繪畫這一概念的提出,它的包容性是現今畫種無法比擬的,作為一種具有時代特徵和當代文化意義的藝術新體系,綜合材料繪畫在現今中國美術發展程序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其以一種世界性的觀念方式與語言形態,在國際文化交流之中,為中國美術的時代性和國際形象的樹立,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選自探墨藝術《沉當下氤氳,探墨中古意「沉——胡毅個展」》一文)
胡毅在工作室創作
材料從傳統到綜合,作品從具象到意象,胡毅走的是一條不斷否定自我的創作之路,而作為九江畫院的“老領導”徐東林和饒國安等也在透過繪畫創作和參與城市公共藝術等多種方式尋找和發現新的自我,當然,出自於“庾亮南路沿線”的九江籍藝術家們也沒有沉溺於“哥特式”和“新古典主義”的風格中不能自拔。
包澤偉油畫“鮮花系列”
其中包澤偉花了二十年的時間“丟掉了過去”,在作品中確立了新的樣式;從庾亮路北出發的李見深,更是用黑瓦、老木、泥土、陶罐等“綜合材料”建成了打通古今文脈的景德鎮三寶陶藝村,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胡毅和所有九江籍畫家們都正走在新美術的路上,他們也都是引領九江文旅事業走向未來的骨幹中堅。(未完待續)
李見深建立的景德鎮三寶國際陶藝村2024年第一場雪景(梅里攝影)
花絮
《畫說九江》推出十一集,得到九江各位畫家老師和社會相關人士的熱情鼓勵和支援,由於時間緣故,很多與主題相符的作品在文章推送後才蒐集到,在此,我們將相關作品和作者簡介發表於文後,餘音嫋嫋、錦上添花:
一、《繪畫中的煙水亭》未及收入作品
柳守猛油畫作品《煙水亭之浸月亭》
畫家簡介:柳守猛,1983年出生,江西九江人,江西省美術家協會會員,九江市美術家協會會員,九江美協油畫藝委會委員。
二、《繪畫中的潯陽江》未及收入作品
鄭華油畫作品《潯陽江畔》、
畫家簡介:鄭華,1986年出生,江西九江人,現為專職美術教師。江西省美術家協會會員、九江市美術家協會會員、九江市美協漆畫藝委會副主任、潯陽區美術家協會理事,2017年結業於國家藝術基金藝術人才培養資助專案“漆藝青年藝術創作人才培養”,2019年結業於中國民協主辦中國文學藝術基金資助的“中國漆藝中青年人才高階研修班”,2020年結業於江西省藝術基金藝術人才培養資助專案“ 漆陶青年創新創作人才培養”,2020年結業於中國善璉漢字藝術研究院首期“獨來、同往”漢字藝術人才培養研修班。
龔曉明油畫作品《沿江景之雨過天晴》
畫家簡介:龔曉明,1986年出生,江西廬山市人,廬山市美術家協會理事。致力於油畫創作,作品多次入選國家級展覽並獲獎(收藏)
魏南輝油畫作品《憶·長江碼頭》
畫家簡介:魏南輝 生於1990年,修水人,畢業於湖南懷化學院,九江市美術家協會會員,修水縣美術家協會副秘書長。多次參加省市展覽。
三、《繪畫中的龍開河》未及收入作品
戴三星油畫作品《湓浦口記憶》
畫家簡介:戴三星,1983年出生,江西省修水縣人。九江市美術家協會會員、江西省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旅遊攝影家協會會員、《華人文學》雜誌主編,《上海散文》雜誌顧問。曾擔任中國衛生畫報及衛生部公報編輯,潛心從事辭書編纂工作,主編出版大型著作《當代書畫名家》《中國最美遊記》《見證中國崛起》等二十多部書籍。多幅作品在市、省、國家等美術館展出並獲獎。
四、《繪畫中的鄱陽湖》未及收入作品
邱金石油畫作品《漁舟唱晚》
畫家簡介:邱金石 2011年畢業於江西師範大學美術學專業、獲文學學士,2014 年畢業於汕頭大學美術學專業、獲藝術學碩士學位,2013 年於日本新瀉國際藝術學院,研修水彩方向。徐東林名家工作室成員、江西省美術家協會會員、九江市美術家協會會員、修水縣美術家協會秘書長、修水縣青年聯合會委員、修水縣文藝志願者協會會員。作品多次入選國家級和省市級展覽。
五、《繪畫中的九江站》未及收入作品
畫家簡介:鄒志華 江西武寧人,畢業於九江師專藝術系美術專業,深造於中國美術學院油畫專業高研班。九江美術家協會理事,江西省美術家協會會員,九江寫生畫會秘書長,九派畫社社長,九江市政協書畫聯誼會會員。作品多次入選國家級和省市級展覽。
五、《繪畫中的廬山之麓》未及收入作品
柳守猛油畫作品《中國元素之白鹿洞書院》
趙江波油畫作品《白鹿洞書院》
畫家簡介:趙江波 2006 年畢業於九江學院美術系,江西省美術家協會會員,九江市美術家協會理事,武寧縣美術家協會主席,武寧縣圖書館館長。
(以上“花絮”作品及畫家資料選自公眾號《九派畫社》,特此致謝!)
宣告:
1、感謝微信工作群《畫說九江》的所有畫家老師饒國安、徐東林、吳西屏、李杏、孫九斌、包澤偉、李見深、童木林、胡有源、吳小京、陳星平、邢世平、羅建華、陳玲榮、朱煌、葉小華、魏康寧、王珍平、彭孟芝、胡立偉、郭軍、遊江勝、李曄、蔡志平、李海林、蘇曉鴻、嚴明、餘潯軍、陳敏建、嚴耀喜、張耀東、池興敏等對本文文字內容提供的指導及修改意見以及提供繪畫作品並授權釋出!
2、特別感謝九江文史專家陳新代、張廷研究員、馮曉暉教授!
3、畫家、專家排名不分先後,本文若有遺漏,歡迎補充並敬請諒解!
4、因條件所限,文中繪畫作品蒐集有限,歡迎繼續提供作品、作者及創作中的故事;
5、文中網路圖片釋出未經原作者許可,若有異議告知我們即刻刪除,在此向原作者致意並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