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早上,我騎著電動車去上班,外面很冷,但路上的景色卻很美。路兩邊銀杏樹上的葉子都黃了,楓樹上的葉子也紅了,這些樹葉在微風中輕輕搖曳。小鳥站在樹枝上,似乎在欣賞這美麗的景色。
我一邊走一邊欣賞著美景,正要經過一所小學門口時,突然耳旁傳來了清脆的吆喝聲“石子饃,剛出鍋的手工石子饃”,我停下電動車,朝著吆喝聲看去,小攤位上一位中年婦女正在邊烙邊吆喝,我看了一眼真的是現烙的石子饃,頓時嘴饞,停好電動車走向攤位。老闆很熱情,看見我過來就開始攬客“剛出鍋的手工石子饃,2塊5一個,5元2個”,我就買了2個,老闆娘裝好遞給我,隔著袋子就味到一股花椒葉的椒香味,再看看熱乎乎的饃饃,我順手就掰了一塊送進嘴裡,一股熟悉的味道瞬間把我的思緒拉回到了二十幾年前。
80後出生在農村的我們小時候是很少能買零食吃的,媽媽每年農忙結束後都會給我們姐弟烙上一回石子饃。當我們知道媽媽準備烙石子饃時,內心和過年一樣開心。媽媽就會安排我和姐姐給她幫忙摘花椒葉子、洗烙饃饃用的小石頭,這些小石頭經過反覆使用,已經油光鋥亮,每每這時,媽媽就會提到這些石頭還是十幾年前她八十多歲的外婆在河裡揀的,清洗乾淨給我們送來的,雖然我們每年偶爾只做一兩次,但石頭不會閒著,村裡鄰居們會時不時來借用一下,石頭是越來越亮,但數量也是越來越少。媽媽每次準備做之前也會提前通知她的妯娌、還有隔壁鄰居,她們提前發好面來我家烙餅。
每次烙餅前,媽媽都會準備很多食材,一大盆麵粉提前一天晚上加入老酵子,讓它發酵一晚上,第二天發好的面里加入適量的食用鹼、雞蛋、花椒葉、食用鹽、五香粉等,手工反覆向同一個方向揉團。揉麵的同時媽媽已提前在我們的兩口大鍋裡倒入洗好的小石頭,生火加熱,姐姐負責拿鏟子翻動石頭,讓其均勻受熱,我負責給灶臺裡面加柴火,石頭慢慢熱起來後,媽媽的面也揉好了,把揉好的面分成一個個拳頭大小的小劑子,擀成1釐米厚的圓麵糰備用,這時石頭已經發燙了,先拿一個面盆剷出第一個鍋裡三分之一的石頭,把6個擀好的麵餅均勻鋪開在剩餘的石頭上,再把盆裡的熱石頭倒進鍋裡,蓋住所有面餅,這樣麵餅就夾在兩層石頭之間,石頭的溫度傳遞給麵餅,五分鐘後就能聞到一股椒葉的香味,待石子饃成型後,用鏟子翻動石頭,翻出七八分熟的餅子放入第二個鍋裡面的石頭上繼續烤,第一個鍋則繼續下一輪烙餅。等第一鍋石子饃出鍋後,媽媽總是先給我們姐弟一人一個,而她仍繼續來來回回在案板和鍋臺之間轉圈,大概2個小時後,我們的案板上已經放著厚厚幾大摞石子饃,每每我都會全部數一遍,一共141個,這時媽媽就會拿來袋子,10個10個一裝,給所有的親戚每家準備一份,因為石子膜做起來很麻煩,一般都不太常做,媽媽想讓我們的親朋好友都能嚐到石子膜的味道。我和姐姐的又一個任務就是給親戚送石子饃,姐姐用腳踏車帶著我一家一家去送,當看到親戚們嘗過不斷的誇獎時,內心真的無比高興。
後來我上了高中,離家很遠,一個月回家一次,每次回家媽媽都會變著花樣給我做饃饃,石子饃也從原來一年做一次變成一年做五六次,看著她在廚房忙碌的身影,我提議讓她不要經常做了,太麻煩,但媽媽說,不麻煩,你一走就是一個月,萬一想吃家裡的味道了,就可以拿出來吃上一點,多帶點給宿舍同學們都分一分。就這樣石子饃的味道伴隨我三年高中生活,室友們也都喜歡上了媽媽做的石子饃。上班後,媽媽還是時不時的做些石子饃讓通村班車捎到我上班的地方。
手工石子饃不僅是陝西關中地區的特色麵食,更是家的味道、愛的傳承,一塊手工石子饃,承載了媽媽對我們的愛,勾起了我無限美好的回憶。
如果你有機會來陝西,一定要嘗一嘗手工石子饃,相信你一定會喜歡上這種獨特的味道。
來源:胖瘦食安圈
2024年:第4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