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華夏文明深邃而久遠。“禮之用,和為貴”這一生活大智慧,不僅是儒家思想之精髓,更是我們中華民族歷來推崇的處世之道。此次安慶之行,我便帶領大家一起,走進當地那個被譽為是“禮讓和諧、親仁善鄰”之典範的六尺巷,認真感悟一下這一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我們知道被譽為“萬里長江此封喉,吳楚分疆第一州”的安慶,是一座歷史文化底蘊非常深厚的城市,也是我國唯一由國務院單獨特批透過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素有“文化之邦”、“禪宗聖地”、“戲劇之鄉”等美譽。境內的古蹟遺址眾多,像譙樓、聖廟、振風塔、孔城老街等等,都是打卡安慶不容錯過的景點。而六尺巷就是一眾古蹟中看似最不起眼卻又極為特殊的存在。
“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相信很多人都對這首詩有印象,而它是清朝康熙大學士張英所寫的一封家書,同時也是六尺巷的成因。說起張英可能大家不熟悉,但他兒子大家肯定知道,就是《甄嬛傳》裡面的那個唯一配享太廟的漢臣張廷玉。
當初張英的家人準備重修府邸時與鄰居吳家因院牆外的一小塊空地發生爭執,為此便給當時在京做官的張英寫信告知此事,希望他能找當地官府為家裡撐腰。張英看後不但沒有幫助家人爭奪地界,還在家書中寫了這首詩,勸誡家人要懂得禮讓,於是張家便將院牆向後退了三尺,吳家看到張家人的行為後,也向後退了三尺,於是就形成了一條六尺寬的巷道,這才有了今天的“六尺巷”。
六尺巷坐落於安徽安慶桐城市文昌街道文城西路,是一條長約百米,寬2米,由鵝卵石鋪就的古巷。它始建於清康熙年間,巷南為宰相府,巷北為吳家宅,巷兩側青磚黛瓦、綠樹成蔭,看上去筆直且幽邃。我們知道享有“文都”盛譽的桐城,素有崇文重教的優良傳統。六尺巷坐落在這樣一片土地上,如今已成為一處名聞遐邇,承載著深厚歷史文化底蘊與中華傳統美德的著名打卡地。
今天的“六尺巷”已不單單只是那條街巷個體,而是由“禮讓”牌坊、“懿德流芳”牌坊、詩畫照壁、太湖石等一眾主體建築構成的文化景點,是國家3A級旅遊景區。這裡不光是鄰里和諧、相互禮讓的象徵,更是傳承中華民族謙和禮讓、以和為貴等傳統美德的生動教材。如果你此刻正被紛擾複雜的矛盾世界所侵擾,不妨來安慶桐城六尺巷走一走看一看,說不定就能讓你保持一顆寬容禮讓的心去看待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