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臨汾,別稱平陽、臥牛城、花果城,是華夏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之一,黃河文明的搖籃,華北地區重要的糧棉生產基地,盛產小麥、棉花等,素有“棉麥之鄉”和“膏腴之地”的美譽。
這裡有許多著名的歷史遺蹟和文化景點,如華門、古城牆、堯廟等。臨汾的美食也是臨汾一大亮點,這裡的麵食文化源遠流長,有著豐富的麵食種類,如刀削麵、刀撥面、油潑面、牛肉丸子面、漿水面、剪子面等,都是具有臨汾特色的代表名面,深受人們的喜愛,接下來就讓我們來盤點一下臨汾的十大名面,打卡臨汾,不容錯過的美味!
牛肉丸子面,臨汾特色名面之一,一款深受愛辣人士喜歡吃的口福面,牛肉丸子面吃完可以用一個字"爽“,兩個字”超辣“來形容其特點。以其獨特的口感和豐富的營養而備受食客們的喜愛。
在臨汾地區,無論是早晨匆忙的上班族,還是夜晚歸來的夜班工人,都喜歡在街邊的小攤上來一碗熱騰騰的牛肉丸子面。
牛肉丸子面的獨特之處在於,新鮮的牛肉經過精心加工,製成了一顆顆細膩的肉丸子,既保留了牛肉的鮮美,又讓丸子更加爽口。麵條則選用當地盛產的優質小麥粉製成,煮熟後面條光滑筋道,搭配上特製的調料和香菜,可讓人食慾大增。
牛肉丸子面的製作過程,將新鮮的牛肉剔去筋膜,剁成肉餡,加入適量的鹽、料酒和生粉,抓拌均勻,搓成小丸子,放入滾水中煮熟,撈出後放入碗中,再淋上特製的牛肉湯和調料。再根據個人的口味喜好,還可以加入一些香菜、蔥花、秘製辣椒油等佐料,可讓這道美食更加豐富多彩。
臨汾牛肉丸子面夏天吃完,大汗淋漓,瞬間讓人忘記夏天的炎熱。對於能吃辣的人來說,食牛肉丸子面簡直是一種享受,每一口都能感受到牛肉的鮮美和辣椒的刺激,讓人慾罷不能。
打卡臨汾,如果沒吃牛肉丸子面真的會太遺憾。冬天吃完可以預防感冒,再加上食牛肉可以強身健體。而且湯都是祖傳秘製中草藥配製而成。據說冬天得了鼻炎的人,吃完這個面可以瞬間通氣,爽到不能再爽。
臊子面,晉南人民常愛吃的麵食,其風味特點與秦、豫等地的麵食較為接近。臨汾襄汾縣河西地區的臊子面最為流行,是當地民間一種喜慶、吉祥的麵食。
河西地區的臊子面,選料十分嚴格,烹調講究技術,且工序繁雜細膩。全程要把握好切面、漤臊子、勾湯、配菜碼、澆面等幾個主要環節。臊子面所用的面由淡鹼水和制(冬溫夏涼),面軟硬適中,要有筋道,切劑成團,抹少許植物油放在面盆備用。擀麵要邊擀邊轉動面片,使面片擀得又圓、又薄、又勻。
切面需要用到兩件專用工具,一是寬7寸有餘,長有2尺的切面刀。二是刀墊,一種用10多層白布抹上漿糊貼在一起曬乾的特製布墊。把擀好的面片摺疊好,放在布墊上,切面人左手五指併攏扣在面片上緩慢後移,右手握住刀柄不停頓地提刀,用力均勻,力氣大小以切透面片又不傷布墊為宜。這樣切出的麵條細長而均勻。
臊子面的種類多樣,以配食的臊子不同而命名。譬如羊肉臊子面、豬肉臊子面、雞肉臊子面、南瓜臊子面等等。
以豬肉臊子的做法為例,主要選水煮剔骨肉或五花肉、油炸豆腐、白豆腐、海帶、黃花菜等均切成小丁備用。然後起鍋燒油,放入蔥花、蒜末、五香粉,炒出香味,隨即把切好的肉丁、豆腐丁等食材依次放入鍋中翻炒片刻,再放入鹽、薑末、胡椒粉、醬油和少量煮肉的原湯或清水,大火燒開轉文火煨幾分鐘入味,撒上味精攪勻,出鍋備用。
勾湯時先在鍋中放入適量鹽、五香粉、胡椒粉、雞精、薑末、醬油、明油等,用滾燙的開水衝化,再添入適量煮肉湯,放在火上加熱燒開,即可關火備用。
臊子面所用的配菜碼,還先要事先攤幾張雞蛋皮。淨鍋預熱,用蘸了油的油刷或油布在鍋內刷一層薄油,鍋燒熱後倒入雞蛋液,立即旋轉炒鍋,讓雞蛋液均勻粘在鍋壁上,既可得到一張又黃又薄的雞蛋皮,出鍋晾涼切成菱形小片即可。
再把蔥白切絲,香菜切碎,姜蒜切末,與菱形蛋皮攪拌,便得到黃、綠、白三色相間的配菜碼,澆面時撒於湯中,既美觀,又出味,與陝西臊子面有異曲同工之妙。
揪片,山西十大名面之一,也是山西侯馬、臨汾一帶人的傳統小吃,當地有種稱呼叫“鱉跳崖”。
臨汾當地最好吃、最具有代表性的揪片就是熗鍋揪片,做法是先用蔥薑蒜熗鍋,放入蔬菜、西紅柿、肉丁、雞蛋等一起炒香炒熟,加入熱水燒開,再把擀好的大面片切成腰帶片,揪成小薄片投入開水鍋中煮熟,口感綿軟勁道,做法簡單快捷,因此備受臨汾當地人喜愛,此做法在臨汾也長用來招待客人。
鄉寧餄餎面,在山西臨汾的鄉寧,餄餎面即是當地的一大特色,餄餎面是鄉寧人招待客人最有意義的飯食,做法更是不限於撈麵,還有炒餄餎面、涼拌餄餎面、幹拌餄餎面等。
當地餄餎所用配菜更是豐富,除了羊肉,還有牛肉的、豬肉的、雞肉的、海鮮的、素菜的等等,再搭配上木耳、蘑菇、豆腐等,再撒上一把蔥花、香菜,淋上精心潑好油辣子,一碗鄉寧餄餎面就好了,吃得滾燙暢快,吃得人心滿意足。
鄉寧餄餎面與別處餄烙面不同的是,它可以根據個人口味選擇多種澆頭,如羊肉、豬肉、牛肉等,再搭配上紅蘿蔔、山藥等蔬菜,讓人大快朵頤。各種花樣吃法,更能讓人品味到鄉寧餄餎面的獨特魅力。
洪洞酥肉面,山西洪洞縣有兩種名吃,一種是洪洞餑糕,一種就是這洪洞酥肉面。酥肉面在洪洞當地又叫做“抓面”。就是如果老百姓家裡來人,或者人多,就把做好的麵條提前拌上油,放置在一邊,隨吃隨煮,方便明確又不沾不坨。客人來了,抓上一碗, 下開水鍋煮熟,提前把煮麵的湯舀一勺入碗中,把調好的料澆在湯裡,麵條撈入湯碗中,放上蒸好的小酥肉,再舀一勺兌好的料湯,就可以端上桌享用了。
酥肉面選用的麵條最早是產自當地的旱地小麥製作而成,與小酥肉搭配食用,葷素相依,調配相宜,麵條筋道,酥肉軟爛。
如今的酥肉面製作選材更講究,選用的是細麵條和炸好的酥肉,使得酥肉面的口感更加順滑,麵條筋道且更有彈性,而炸好的酥肉外酥裡嫩,入口即化。
據瞭解,目前全國所有的酥肉以及酥肉面都源於洪洞縣的酥肉以及酥肉面,洪洞酥肉面,可謂是全國酥肉面之祖!
浮山幹炒麵,又稱老拉麵。其不同於其它面類,做起來工序比較複雜,且需有一定的制面技術和製作技藝。
其做法主要可分為三步:
第一步和麵,和麵較之其它面類要和的軟一些,這樣揉得面更均勻,餳的也更到位。
第二步拉麵,抻面需掌握拉麵技巧,粗細要均勻,柔韌而不斷。
第三步過油,麵條煮熟後,放涼撒上菜籽油翻轉塗抹,使麵條呈金黃油亮狀備用。
第四步幹炒,肉、蛋配之蔬菜,素炒皆可,或葷或素菜炒香炒好後再下麵條,稍悶入味,翻炒出鍋,即可食用。
浮山幹炒麵,油而不膩、色澤誘人,勁道滑溜,美味可口,風格獨特,深受食客喜愛。
隆化生炒麵,臨沂十大名優小吃之一,一道極具地方特色的風味小吃,尤其在山西省臨汾市翼城縣有著悠久的歷史。
正宗的生炒麵,相傳是翼城縣隆化鎮張氏發明,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是當地獨有的風味小吃。其製法類似燜面,但又與燜面有所不同,生炒麵以其獨特的製作工藝和口感而聞名三晉。麵條勁道,配菜豐富,油而不膩,清香利口。在翼城當地流傳數百年,久盛不衰,素有“北京的烤鴨,翼城的面”之美譽。
生炒麵歷史悠久,十分講究配料的調製,用手擀麵條、青菜、肉絲等食材,加入調料一起燜制而成。味道醇香,口感勁道,鮮味十足,鹹香可口,十分耐人尋味。
翼城漿水面,一種歷史悠久的傳統麵食,翼城特色美食之一。據說早在唐朝時期,翼城就已經有了製作漿水面的傳統。當時的漿水面只是貧民的一種主食,因其製作簡單、食之開胃、營養豐富,而廣受大眾歡迎。隨著時間的推移,翼城漿水面逐漸演變成了一種具有獨特風味和文化內涵的地方特色美食。
山西翼城漿水的製作方法據說相對繁瑣,但口感鮮美。首選野生薺菜作為醃製漿水菜的主要材料,講究古法制作,經過時間的洗禮,薺菜漿水原汁原味,酸味美,清香撲鼻。用它來製作的漿水面色澤金黃、質地柔軟、口感爽滑,帶有淡淡的薺菜香。
山西臨沂的翼城漿水是一種具有獨特風味和多種功效的農家麵食,深受當地人和遊客的喜愛。未來我們期待翼城漿水能夠更好地發展,更好的走向市場,堅守傳統,保留純正滋味,讓更多的人品嚐到這道農家版的山珍美味。
剪子面,有詩云:“剪不離面賽閃電,麵糰圍著剪子轉。根根落入湯鍋裡,恰似銀魚浪裡翻。”這是對臨汾剪子面最好的詮釋。
剪子面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不僅僅保留了傳統麵食的精髓,更融入了臨汾本地特色。從食材的選擇到口味的調製,都緊密結合城市的飲食習慣和文化特色。
剪子面使用的面料採用混合五穀,可隨心情和口味來定製,根據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不同有所調整。和麵的水按氣候不同來控制水溫,加之手掌和手指的力道,再透過餳面,煮出來的剪子面口感筋道,短小利口,尤為滑爽。番茄的酸甜、菌菇的鮮香……剪子面搭配著各種食材,秋冬季食它,每一口都是滿滿的幸福。
浮山刀撥面,山西四大名面之一,山西十大名面之一。在臨汾當地,有臨汾麵食看浮山之說。2020年浮山縣被山西省烹飪餐飲飯店行業協會命名為“山西刀撥面廚師之鄉”。
有“麵食之鄉”稱號的浮山,撥面的刀是專門特製的,長約60釐米,兩端有柄,刀刃是平的,撥起面來速度非常快,撥出的面粗細一致,條條散離,條條不粘連。
打卡臨汾,咥一大碗香氣撲鼻的浮山刀撥面別提有多帶勁!麵館裡隨著“九環大刀”清脆的聲音,齊整的麵條就此誕生,根根筋道,粗細均勻,油亮亮的雞蛋,紅豔豔的洋柿子,加上臊子,澆上湯頭,再來點缺一不可的山西老陳醋,吸溜一大口,爽滑酸甜的口感直擊你的味蕾。如果想吃精緻點的浮山刀撥面,還有特色招牌六六宴,六種顏色,六種味道,色香味俱全,沉浸在這面裡,讓人食之回味!
以上臨汾十大名面大家覺得怎麼樣?臨汾還有很多美味麵食,你還知道哪些?歡迎大家留言討論,說一說你心目中的十大名面,打卡臨汾,不容錯過的美味!點贊關注不迷路,這裡還有更多不一樣的美味!不要錯過哦!